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当前深化职教改革的背景下,现代学徒制已成为高职院校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路径。该文立足高职院校层面,结合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经验,从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研究,对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着广泛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深化职教改革的背景下,现代学徒制已成为高职院校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路径。该文立足高职院校层面,结合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经验,从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研究,对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着广泛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特变冠名班为例,介绍了具有学院特色的"本土化双元制"的现代学徒制改革模式,阐述了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流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重点关注事项,强调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双主体育人、双导师育人模式,促进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从而全面提升毕业生质量。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现代学徒制"为理论指导,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办学特征和教学特征,研究"现代学徒制"的核心要素,依托所在学校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推行工学结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探索形成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核心要素,为其他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根据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工作要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烘焙方向)探索了"现代学徒制"校企一体化育人新模式,从机制建立、育人管理办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式及教学团队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一定成效,并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当代通信技术专业方面人才的培养方式主要采用现代学徒制,而进一步有效开展现代学徒制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深入的校企合作共同对通信技术专业课程进行开发,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确保其课程的设计能够全方面、多层次的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设计的课程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符合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这些课程的有效实施、开发和研究也为企业日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因此,该文通过进一步分析现代学徒制的定义和特点,结合现代学徒制下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对通信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的原则、设置流程以及具体方案等进行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核心是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和探索,多数高职院校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力度不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而高职院校对企业需求多,企业对高职院校的需求少,常常出现"一头热、另一头冷"的现象。通过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针对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用工对专业性、技能性要求比较高的特点,建立了西部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院校与跨地区酒店集团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提出加强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双主体人才培养的路径,更好地推进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8.
刘飞 《华东科技》2023,(7):123-125
<正>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虽然出自不同的政府部门,实施对象主体也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两种模式独立施行虽可行,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此,本文探讨了“职教二十条”背景下铁路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9.
现代学徒制将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校教育结合起来,走校企合作、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共建课程体系、共同教学和评价之路。现代信息化将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在这个背景下,信息技术也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等,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赋予现代学徒制以新的内涵。为此,以现代学徒制项目班为例,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在现代学徒制项目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概述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等校企合作文件,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8月,教育部遴选了165家单位作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本校成为全国首批27所现代学徒制试点中职学校之一。试点以来,学校分别与厦门两家知名企业在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合作开办"厦门  相似文献   

11.
现代学徒制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重要模式和有效手段,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在现代学徒制的推行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目前许多人对双导师之一的学校教师的角色定位理解还有一定的偏差。通过对学校教师角色相关观点和理论梳理,提出现代学徒制视角下教师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所带来的冲击正开创着一个新的商业时代,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自2014年起,高职院校纷纷采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由于现代学徒制要介入企业的日常经营,在校企合作中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有的甚至能导致校企合作无法继续开展。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只有创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才能切实保障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我们结合多所院校的实践,探讨通过建立校企双赢的机制来实现现代学徒制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13.
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形式。该文以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为例,介绍了现代学徒制的"134"校企合作方式,实施"345"制度提升,开展双导师培养,构建了"123"人才培养模式,摸索出"四双四融一体化育人"的以"1链条+4螺旋"专业诊改为核心的全过程现代学徒制育人体系,并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贾娟 《华东科技》2022,(9):137-139
<正>随着国际社会的变化,以及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信息产业化背景下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扩大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提高职业教育的培训水平,造就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才培养队伍,既能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也能促进就业。随着现代学徒制在企业中的推进,它在培养新型工匠人才方面的优势凸显,但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工匠精神"是现代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有力催化剂.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积极探索现代职教集团引领下高职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了"一核两翼三通四导五平台"的工匠型人才培育模式,即以创建一流农业高职院校为核心;以全力推进"...  相似文献   

16.
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职业人才培养形式。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上进行了十年探索,建立了连接学校和企业间的人才培养平台——跨企业培训中心。实践表明,依托跨学校跨企业的"双跨"培训中心,实现了校企协同、平台互通、资源共享,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现代学徒制国内外探索与实践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现代学徒制培养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工作成效及创新点,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建设,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为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方式,其核心是立足于现代学徒制上。所谓的现代学徒制,是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时所提出来的一项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要通过校企合作,形成产教之间的融合,从而达到育人的作用。因此,该文将立足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中职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析。  相似文献   

19.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在与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完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的构建,采取"多对一"校企合作方式,构建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的课程体系,采用"灵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业师傅资源库,实施教务科与企业人力资源部对接、综合科与运营事业部对接、学生科与培训中心对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与运营公司对接、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群与机电公司对接、招生就业科与人力资源部对接的全过程全方位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0.
现代学徒制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操作性比较强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大量技能型人才。对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现代学徒制在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从优化培养模式、完善校企课程体系、完善考核与管理评价机制角度阐述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