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研究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下段砂体厚度和砂地比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室内普通薄片镜下鉴定,在此基础上绘制了乌库尔其铀矿床西山窑组下段沉积相展布图,探讨了砂体对铀成矿的控制与影响,指出了砂体连通性和均质性变化部位,为铀成矿的有利部位;同时认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一些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是赋存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有利围岩。  相似文献   

2.
洪海沟地区位于伊犁盆地南缘,中侏罗统头屯河组是该区砂岩型铀矿的主要含矿层位,具有良好的产铀前景。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钻孔取样、显微镜下观察、扫描电镜和α径迹蚀刻等方法,对该地区砂岩的岩石学特征、铀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分析成岩作用对铀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目的层砂岩具有近物源的特点,为铀成矿提供充足物源;成岩矿物有黏土矿物;铀矿分布于与黄铁矿密切共生;后期氧化流体运移是铀成矿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综合岩心、测井、粒度等资料,对红山嘴地区克拉玛依组沉积、层序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砂体空间展布特点与主控因素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克拉玛依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可划分为1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并细分为4个长期旋回;辫状河道、辫状分流河道、辫流坝、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是其主要成因砂体,不同成因砂体的展布特点与沉积环境及基准面旋回有关;超长期基准面旋回早期以陆上辫状河道沉积为主,随着基准面上升,水下砂体出现的频率增大;长、中期旋回控制着砂体叠加样式转变,切叠式厚层砂砾岩体多发育在旋回的底部或顶部;在短期旋回上升过程中以形成平原地区河道砂体为主,而随着基准面下降,沉积作用则向前缘地区迁移,形成反韵律河口坝砂体。  相似文献   

4.
柴北缘上干柴沟组为半湿润、半干旱环境下的陆源碎屑岩建造,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和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的空间展布、岩性-岩相及岩石地球化学等特征表明地层结构良好,具有一定还原能力。油气成藏流体包裹体均一法、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法及酸解烃数据分析显示铀矿化与油气渗出还原作用有关,烃类气体的逸散增加了砂体的还原容量。分析认为上干柴沟组是砂岩型铀矿有利目的层,层间渗入氧化与油气渗出还原蚀变界面附近是重点找矿部位。  相似文献   

5.
大青山盆地岩区中生代火山岩碱质含量高,富SiO2和K2O,贫CaO和MgO,属于钙碱性硅饱和、过饱和型岩石类型,A12O3含量高而且稳定,富集强不相容元素、多金属元素和亲石元素,稀土总量高,轻重稀土分馏较强.火山岩浆可能源于富集不相容元素的交代型地幔,并不同程度的遭受地壳混染而形成,源岩经历了流体交代作用.结合区域构造和前人资料,认为该区中生代火山岩是岩石圈拼合以及伸展背景下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通过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其含铀性以及和临区产铀火山岩特征类比,可知本区具较好的火山岩型铀矿床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6.
上杭盆地石帽山群流纹岩与铀成矿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石帽山群流纹岩进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以探讨石帽山群流纹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形成背景及其与铀成矿关系。结果表明,该流纹岩高硅(SiO_2=74.26%~81.55%)、富碱(Na_2O+K_2O=6.23%~8.56%)、富铝(Al_2O_3=9.10%~13.97%),属钙碱性过铝质流纹岩;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LREE/HREE=13.22~18.00)。分析认为该流纹岩是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后碰撞的大地构造环境。流纹岩可能是在陆陆碰撞导致地壳不断增厚的背景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酸性流纹岩的侵入,即带来铀源,又提供热液,促使铀的活化转移,有利于铀的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7.
二连盆地中新生代沉积演化与铀成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0多年铀矿勘查工作,在二连盆地中-新生代的上侏罗统、下白垩统腾格尔组、赛汉组,上白垩统二连组、古近系脑木根组和伊尔丁曼哈组等多个层位中发现铀矿化。区内盆地中-新生代盖层经历了由断陷向坳陷转化的盆地演化过程。受坳陷作用的影响,盆地内腾格尔组盆缘冲积扇或扇三角洲和深湖相,且埋深较大,不利于与铀成矿作用有关的氧化作用的进行;赛汉组为坳陷阶段初期的河流相沉积,古气候为潮湿环境,还原剂含量丰富,沉积后期古气候转变为干旱-半干旱环境,利于氧化作用进行;二连组、脑木根组和伊尔丁曼哈组形成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环境,地层总体呈红色,并含有蒸发盐类矿物,还原能力不足。通过对中新生代沉积演化与铀成矿关系的分析,确定了下白垩统赛汉组为主要找矿目的层位,并对其它找矿目的层铀成矿条件进行了详细探讨,为区内进一步的找矿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中下三叠统地震沉积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地震沉积学为主要方法,通过对典型地层切片和单井相沉积特征分析,研究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中下二叠统沉积相发育特征,并总结乌夏地区三叠系的沉积过程.结果表明:乌夏地区中下三叠统90°相位地震资料与岩性相关性较好,90°相位地震资料主要同相轴与地质上砂泥岩层对应一致;研究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冲积扇相、三角洲相和下切谷等沉积;乌夏地区三叠纪百口泉组时期发育冲积扇和冲积平原沉积体系,克拉玛依组时期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9.
夏杰  钟怡江  林良彪  张玺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14(14):161-164,166,165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家河组二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在地震资料、测井数据、钻井岩心等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须二段等时地层格架,研究了中期旋回的砂体充填结构特征和长期旋回平面展布规律及其与构造活动和物源供给的关系。结果表明:须二段沉积期,研究区经历了强烈活动(盆地挠曲)和相对稳定(盆地回弹)两个构造活动阶段。强烈活动期(须二下),可容纳空间增加不明显,沉积物供给较弱,地层发育西北厚南东薄,中期旋回层序结构由C2型→C1型转变,中期上升和下降半旋回过程中,短期旋回层序结构分别由C2型→A2型和C2型→C3型转变。水下分流河道近南北向较稳定展布,西北部较其他区域砂体厚度大且连通性好。相对稳定期(须二上),可容纳空间变小,沉积物供给增强,发育振幅更强、同相轴更连续和进积特征更明显的地震相应特征,地层厚度差异较小。中期旋回层序结构以C3型为主,短期旋回层序结构具有C3型→C2型→B1型转变特征。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具有自北西向南东和自北东向南西的"毯式"展布特征,河道横向迁移较上升半旋回频繁,连续砂体叠置厚度和连通性明显优于长期上升半旋回。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松辽盆地西缘泰康地区四方台组发现了多处铀矿化点,显示该地区具有砂岩型铀矿找矿潜力.通过结合岩心观察、钻孔取样和室内镜下鉴定等方法,对该地区四方台组沉积相特征和构造活动等铀成矿控制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方台组沉积相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和滨-浅湖相,砂岩具有砂体厚度较薄和含砂率较低的特征;盆地构造活动控制了区内铀矿化异常孔位的发育范围,铀矿化部位大多位于烃类等还原性流体渗出改造后的砂岩中.可见该区铀富集作用主要与深部烃类流体上移浅层位发生还原作用有关,受四方台组所发育沉积相类型控制因素较小.  相似文献   

11.
发育于准噶尔盆地东缘滴水泉地区的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一段(J1b1)是一套新发现的油气储集层,细化该层段的储层沉积研究对于认识该区域有利储层展布特征和储量潜力评估有着重要意义。以滴南凸起东部滴20井区为研究对象,从精细岩芯描述入手,综合测井及露头测量资料,提出了"标志层约束,微相为基础,近距自旋回,远距定量库"原则,完成了成因砂体的空间对比,探讨了滴南凸起东部扇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结果表明,该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一段砂砾岩储集层为典型的由山间水流入湖形成的扇三角洲沉积,且具有"小平原,大前缘"的特征;微相类型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辫流坝、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泥等;滴水泉地区八道湾组一段储层属于卡拉麥里山前沉积,物源供给充沛,多形成近源的扇三角洲沉积,扇体形态则主要受控于古地貌特征和物源供给量。  相似文献   

12.
新开田地区处在康滇地轴中段东缘,已发现冬瓜坪、坪街村、中梁子、大岩洞4个铀矿化点及众多异常点带。通过在该区开展专项地质测量、地面伽玛能谱测量、槽探及坑道揭露、样品分析等工作,并结合中梁子和坪街村典型铀矿化体分析了该区的铀矿化特征,发现中元古界黑山组和青龙山组炭质板岩、炭质千枚岩(平均铀含量7.5×10-6~7.9×10-6)是主要的赋矿层位,老街子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是该区的控矿构造,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与矿化有关的热液蚀变发育。笔者认为新开田地区铀矿化受地层及岩性、构造、热液蚀变等的控制作用明显,老街子断裂与大马窑断裂挟持部位铀矿化信息丰富,存在良好的岩浆、构造、热液条件,为新开田地区最有利的成矿地段。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粤东地区麻布岗盆地277含煤砂岩型铀矿床的矿体产状、含矿主岩、铀矿层内部结构、矿石的矿物成分、铀的存在形式、铀的分布状态及含矿主岩化学组分与铀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总结了277含煤砂岩型铀矿床的铀矿化特征,结合盆地演化、沉积相与成矿作用研究,提出了麻布岗盆地277含煤砂岩型铀矿床的三阶段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4.
林师瑶 《河南科学》2014,(10):2079-2083
综合利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测试手段对准噶尔盆地哈山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储集层成岩演化特征进行研究.侏罗系八道湾组储集层储集性能既受沉积环境的控制,同时也受成岩作用的影响.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不同的沉积岩石相的成岩作用略有差异,八道湾组总体埋深较浅,压实作用弱-中等,保留了大量的原生孔隙,为后期油气大面积的侧向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溶解作用为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长石、碳酸盐岩胶结物的溶蚀是湿地扇扇中辫状河道砂岩相形成深部"甜点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由于博格达山与周缘沉积盆地盆山关系复杂,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博格达地区盆山分异过程长期以来是一个倍受争议的研究课题。通过地震剖面解释和碎屑重矿物含量、组合特征等综合研究,探讨博格达山侏罗纪隆升过程。结果表明:地震剖面能够直接反映研究区地下地质构造特征,研究区地震剖面中地层间不整合接触关系和厚度变化趋势分析显示,博格达山于中晚侏罗世发生过一期重要隆升运动。沉积重矿物记录了盆山分异的全部过程,为精细研究中晚侏罗世盆山分异过程提供技术方法,研究区沉积重矿物含量变化、组合特征以及特征指数(ZTR)等分析表明,早-中侏罗世博格达地区盆山结构相对稳定,中侏罗世晚期头屯河期(J_(2t))开始发生盆山分异,不稳定重矿物含量增加,重矿物组合类型改变,同时ZTR指数等值曲线指向也发生转变,此时博格达地区由前期的汇水中心转为造山带,并且隆升剥蚀为周缘地区提供物源。结合剖面中构造特征分析成果,认为博格达地区中晚侏罗世盆山分异作用发生在头屯河期(J_(2t))。  相似文献   

16.
以白云岩的地球化学方法为主,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尔禾?风城地区二叠系风城组广泛发育的白云岩化岩类进行详细的研究.通过对乌尔禾?风城地区二叠系风城组白云岩化岩类的元素分析、碳氧同位素和古盐度、古温度的研究,得出研究区白云岩类以白云质泥岩、泥质白云岩和凝灰质白云岩三种形态存在.白云质岩类富含陆源碎屑(泥质)或凝灰岩组分;白云质岩类中c(Mg)/c(Ca)分布范围较宽,主要分布于0.636~4.785,平均值为1.532,大部分分布于1~2,说明研究区有丰富的Mg2+供应;白云质岩类中w(Sr)较高,主要为95.9×10?6~783.6×10?6,平均值为464.95×10?6, w(V)/w(Ni)为0.8~4.8,主要为2~3;研究区二叠系白云质岩类的δ18O和δ13C值分布范围较大,δ13C为?1‰~5.2‰,平均值为3.1‰,δ18O为?14.8‰~3.2‰,平均值为?2.8‰.由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结合古温度和古盐度分析认为研究区风城组白云岩形成于一盐度较高、温度偏低的环境中,火山喷发的热液活动对白云岩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白云质岩类形成大部分发生为成岩早期,少部分白云岩化发生为成岩中晚期的埋藏时期,总的来说白云质岩类形成于早成岩阶段的陆相咸水湖泊中.  相似文献   

17.
自生绿泥石是砂岩储层中常见的成岩矿物.为了完善碎屑岩储层黏土矿物研究成果,并对准噶尔盆地阜北地区侏罗系头屯河组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通过岩心采样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等测试分析手段,对阜北地区头屯河组砂岩储层中自生绿泥石胶结物的产状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头屯河组砂岩储层常见自生绿泥石胶结,形成于早成岩阶段早期,主要以孔隙衬里式胶结产出.头屯河组自生绿泥石包膜对于提高岩石的机械强度和抗压实能力有限,只有当自生绿泥石环边呈连续分布且有一定厚度时,才能抑制石英的次生加大;在保留更多原生孔隙的同时,也堵塞孔喉,导致储层渗透率降低.头屯河组自生绿泥石薄膜厚度临界值为8 μm,当厚度<8μm时,随着自生绿泥石薄膜厚度增大,对压实作用的减缓能力越强,储层物性越好;一旦厚度>8μm,自生绿泥石薄膜厚度与储层物性呈明显负相关,不利于储层发育.  相似文献   

18.
根据露头、岩心、钻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侏罗系层序地层特征、沉积相类型及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夏地区侏罗系可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JSS1)、4个三级层序(JSQ1-JSQ4)、11个体系域,沉积相类型包括扇三角洲、曲流河、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等;构造运动、物源供给、湖平面升降是乌夏地区侏罗系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但在不同位置作用强度有所差异,分别形成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夏子街、红旗坝地区层序JSQ1低位域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哈拉阿拉特山东侧以南的地区层序JSQ4低位域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油气藏,黄羊泉、乌尔禾地区层序JSQ1低位域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地区二叠系风城组油藏产层具有典型的致密油储层性质。在岩心观察描述和薄片鉴定基础上,结合沉积学和物性分析等资料,探讨了风城组致密油储层特征和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确定云化岩类是储层的主要岩石类型。储层发育同时受沉积相、成岩作用、构造和异常高压复合控制,储层类型受断裂带和斜坡区2个不同构造背景性质的小区块控制。其中断裂带主要发育裂缝型和孔隙-裂缝型储层,斜坡区以裂缝-孔隙型储层为主。半深湖-深湖相沉积环境是储层发育的背景条件,云泥岩、泥云岩是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经历破裂和溶蚀作用是提高储层级别和形成好储层的必要过程,而异常高压区往往是致密油储层中"甜点"的产出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