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2019年1月3日10日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嫦娥四号在登陆之前到登陆之后,陆续传回了探测活动的照片。且活动过程中,嫦娥四号的巡视器和着陆器还来了一次可爱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廖文根 《科学之友》2009,(10):40-40
今天,什么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航天技术无疑是重要的特征之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中国科学家一直以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姿态,在浩瀚太空书写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度,体现着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这是让所有中国人为之激动、兴奋、自豪的一刻。这一刻注定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史册。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顺利升空,上面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1min后,"跟踪正常"的信号陆续从各个监测点传来。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不仅是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将探寻、收集更多有关月球的信息,帮助人们认识外太空,从而更好地造福全人类。随着嫦娥一号卫星悲壮地撞向月球,结束了它的探月使命,中国探月工程进入第二阶段。作为嫦娥一号的备份星和探月二期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将采取怎样的方式"软着陆"月球?嫦娥三号将携什么样的月球车登月?我国科学家对月球的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国外的探月工作有什么突破?"嫦娥"探月是举世关注的大事,它所带来的攻坚精神、创新意识,都将成为全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事实上,月球的物理和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对地球也有重要影响,加之它资源丰...  相似文献   

3.
正2020年11月24日,中国嫦娥五号探测器从海南文昌发射场升空,奔赴探月之旅。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务,也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一问:嫦娥五号去月球做什么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嫦娥"再度奔赴那谜一样的月宫。与前三次不同的是,"嫦娥四号"将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器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国防科工局今年1月宣布,我国"嫦娥四号"探月卫星已经通过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审议,将在2018年发射,去完成人类航天器月球背面的首次软着陆。虽然人类对月球探测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但尚未有探月卫星实现月球背面着陆。因此,这一消息引起了国内外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
动态点击     
探月工程五年后实现月球软着陆全国人大代表、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主任胡浩近日透露,目前该中心正在对嫦娥一号的备份星进行改进,并计划发射这个备份星,为5年后即2013年探月  相似文献   

6.
《世界科学》2014,(2):F0003-F0003
<正>1月14日21时45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精确控制下,远在38万公里外的我国嫦娥三号巡视器,即"玉兔号"月球车在月面伸出机械臂,对其脚下月壤成功实施了首次科学探测。继去年12月23日凌晨实施控制机械臂进行投放测试后,这次是"玉兔"车首次正式投放使用机械臂,时间持续近30分钟。后续任务中,"玉免"车还将对月石、月坑等进行科学探测。  相似文献   

7.
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一号”卫星绕月飞行一年间探测到的科学数据,已经获得多项成果。作为“嫦娥一号”的姐妹星——“嫦娥二号”卫星也处在正样研制阶段.预计将在2011年前发射。  相似文献   

8.
陈悦 《科学之友》2006,(5):34-36
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目前已经开始初样研制,“嫦娥探月”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 “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研制,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目前这种卫星已经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在该阶段,将有电性星和结构星这2颗初样卫星来承担卫星测试工作。 航天专家介绍,电性星的试验主要是用于一些带有电子性能设备的综合测试,结构星的试验主要是考核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温度控制设计的合理性。这2颗初样星的结构制造现在已经完成,并开始整星测试。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嫦娥一号”正样卫星的研制,随后将进入卫星正样星的研制阶段。 此外,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目前己经投入生产。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科研人员对“长征三号甲”火箭进行了41项可靠性的设计工作,以提高其运载的可靠性。[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随后,"嫦娥四号"探测器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作为地球最亲密的邻居,月球是人类肉眼所能看到的最大天体,陪伴地球已经超过45亿年。月球对地球的地轴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航天科学家,大概是中国所有科学研究领域里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群人了。登月探测器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嫦娥四号能在月背顺利软着陆,那颗起到极其关键作用的中继通信卫星,居然叫"鹊桥"。是不是很浪漫?当然科学家的浪漫远不止于此。太阳监测卫星"夸父计划""夸父计划",是中国的一个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又称空间风暴、极光和空间天气探测计划,该计划名称取自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夸父计划"  相似文献   

11.
2013年12月2日,搭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在承载国人千年登月梦想的嫦娥三号奔赴月球之时,本刊专访了著名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的欧阳自远院士。  相似文献   

12.
正"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千百年来,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我们的祖先不断展现出对宇宙的浪漫想象和执着探索。"天眼"探秘、"神舟"飞天、"嫦娥"奔月……一个又一个的航天梦成为现实。2019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代表人类首次软着陆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这一天,世界瞩目中国,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高光时刻。  相似文献   

13.
前沿     
正我国成功发射第二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首星2019年3月31日23时5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天链二号01星送入太空,卫星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天链二号01星是我国第二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第一颗卫星,将为载人航天器、卫星、运载火箭以及非航天器用户提供数据中继、测控和传输等服务。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01次  相似文献   

14.
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目前已经开始初样研制,“嫦娥探月”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目前这颗卫星已经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在该阶段,将有电性星和结构星这2颗初样卫星来承担卫星测试工作。航天专家介绍,电性星的试验主要是用于一些带有电子性能设备的综合测试,结构星的试验主要是考核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温度控制设计的合理性。这2颗初样星的结构制造现在已经完成,并开始整…  相似文献   

15.
随着嫦娥一号卫星悲壮地撞向月球,嫦娥一号卫星正式结束了它的探月使命.几个月来,我中科学家对月球的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嫦娥二号、嫦娥三号预计何时发射?绕月探测三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顾春来接受了记者专访.  相似文献   

16.
关键词     
<正>嫦娥二号随着嫦娥二号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揭开了序曲。嫦娥二号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继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0月24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人太空。 月球探测是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三个里程碑。探测分三步走。第一步“绕”,发射环绕月球探测的嫦娥一号;第二步“落”,发射可释放落月探测装置的航天器;第三步“回”.在月面自动采样后携带月表物质。  相似文献   

18.
2011年6月9日,我国第二颗探月卫星嫦娥二号成功飞离月球,奔向距离地球150万千米的深空,开始执行其肩负的第三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拓展性试验任务。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将在月球背面着陆,这是美国和苏联未曾实现的。2018年,探月领域会出现新的领先者。如果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中国将做成其他宇航超级大国未能做成的事,即在月球背面着陆。随着探月计划的实施,中国的航天能力将得以迅速提高。2018年,中国将发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这是嫦娥系列的第四次任务。嫦娥四号的第一部分将于2018年6月升空。这是一颗中继卫星,定位在月球背面6万公里高空,用于提供地球和月球背面之间  相似文献   

20.
封面说明     
<正>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12月14日21时在月球正面虹湾以东地区软着陆,如封面显示,这是我国首次在地球以外的天体成功实施软着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的国家."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