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中国正在贵州筹建世界上最大的射电天线,以用来监听外太空的宇宙射电波,其中包括可能来自其他智能生命的“人工电波”;在电力充足的条件下,这个直径达到500m的“大锅盖“还能发送电波信号,几万光年远的“外星朋友”将有可能收到来自中国的问候。这项被称为“FAST”的工程,是由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全面负责的,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正式寻找外星生命的工程。 相似文献
6.
在不远的将来,消灭像蚊子、家蝇、蝗虫等害虫物种将不再是什么难事。有科学家预言,再过20~40年家蝇和蚊子都将在地球上灭绝。无论是20年、40年还是更长时间,我们坚信,运用生物控制技术让害虫绝种的时代,已离我们不远。 相似文献
7.
太阳系的起源是一个关于这个世界的本原问题,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天文学问题。人们为了揭开这个谜,曾经历尽艰辛;许多人为此贡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有人甚至献出了生命。人类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曾经为理解我们这个世界而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们:哥白尼(N.Copemicus)、布鲁诺(G.Bruno)、牛顿(I.Newton)、康德(I.Kant)、托勒密(C.Ptolemaeus)等等。 相似文献
8.
<正>清早期嘉庆以前的清早期,慕古之风盛行,这时期的景泰蓝严格规定只有皇家可以使用,只有少量景泰蓝制品用于封赏二品以上大员和对于宗教高僧及其庙宇供奉之用。这时期的景泰蓝,色泽与明代相比,追求艳丽,纹饰复 相似文献
9.
<正>AI会带来许多奇迹,它也可能打破从核缓和到人类友谊的所有一切的稳定。我们需要更用心思考如何适应AI时代。人类濒临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革命。它有可能成为历史上最重大和深远的革命之一,但其发展是人类为解决具体实际难题的不同努力,而不是出自于周详的计划。讽刺的是,这种逐个解决问题的终极努力也许是人类推理和决策的转变。这场革命不可阻挡。企图停止这场革命意味着:把未来交给面对革命的创造性的意义时更勇敢的人。相反,我们应该接受:AI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普遍,并且我们应该自问:AI的进化会如何影响人 相似文献
10.
11.
12.
正技术像一个魔咒,比如今天的你无法想象明天的生活。1902年,美国人内森·斯塔布菲尔德制成第一个无线电话装置,开启了人类对手机技术的探索之旅,通话打破了当时人们对沟通的认知;1973年,首部手持式移动电话原型机问世,它的发明者马丁·库帕因此被誉为"手机之父",这是首部民用手机,便携性让用户对手机产生了新的探索;2002年,是智能手机发展市场最为关键的一年,安装有网页浏览器、电子邮件以及即时通讯的移动电话问世,同时,还配备了数码摄像头以及视频游戏,手机不仅是通话工具,更是了解世界的窗口,智能手机迎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2013年,智能手机成为一个大 相似文献
14.
<正>在日常生活中,谈及人工智能,大家首先容易把它和机器人,以及科幻电影中描述的相关情节连在一起。当然,电影桥段是虚构的,角色也是虚构的,因此总会让人觉得人工智能缺乏真实感,认为它离我们还很遥远。其实,人工智能有着非常多的应用场景,可以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接触或者使用人工智能:从手机、计算机到各种硬设备和软服务设施等,无所不在地丰富着我们的"智慧城市"和"智 相似文献
15.
正ET(Extraterrestrial的缩写),是外星人的简称,地球人都知道。而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大家是不是一下子没能反应过来呢?没错,它就是"人工智能"。ET可以看作是一种外星球来的生物智能,相较于AI,ET具有太多的未知性和不可控性。假如ET比我们强大,那么它们 相似文献
16.
17.
人工智能是否要“类脑”以及如何“类脑”是人工智能发展中颇具争议的问题。结合在仿生视觉及人工智能领域多年的研究体会,阐述了类脑智能研究的意义与方式,讨论了现阶段人工智能与类脑智能的异同,发表了对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些看法。基于对类脑智能的以上看法,作者及团队将研发智能、感知和操控功能兼备的“机器头脑”,以探索机器自主智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20.
<正>从20世纪40年代诞生至今,人工智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潮起潮落。1956年8月的达特茅斯会议奠定了AI发展的开端。在早期主推用逻辑、概率推导数学定理来研究AI的科学家被誉为符号学派。但在逐步研究的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人类自身就不全是靠逻辑解决问题的,于是符号学派慢慢地被主推模拟人脑的连接派取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