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磊 《科学24小时》2001,(10):36-37
自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沉寂了几亿年的浩瀚太空,就再也无法平静了. 起初的航天器比较简单,发射上天一般不能收回,更谈不上军事应用.1960年8月10日,美国的"发现者13号"照相侦察卫星被成功收回,开创了军事利用空间的先河.1962年,美国"电星l号"利用中继通讯技术,开创了卫星通信的新纪元.从70年代~90年代末,各种军用航天器如侦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测地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全球定位系统等,迅猛发展,竞相问世.目前世界各国发射的4000多颗航天器、卫星等,星罗棋布于蔚蓝色星球上空,使军事侦察、通讯、测绘、导航、预警、定位、监视和气象预报能力空前提高,一个崭新的太空时代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太空的高真空、高洁净、强辐射等自然条件对人体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环境,人一旦暴露在太空中,就将面临失压、缺氧、低温和辐射损伤四大危险,所以,人要离开航天器进入开放的太空,必须使用复杂的出舱活动系统硬件和软件来克服空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载人航天器     
刘登锐 《科学》2000,52(1):30-33
  相似文献   

4.
楚楚 《科学之友》2006,(3):22-23
镜头回放: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9分52秒,我国"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经过115h32min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于17日凌晨4时33分,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相似文献   

5.
楚楚 《科学之友》2006,(2):22-23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9分52秒,我国“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经过115h 32min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于17日凌晨4时33分,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日本推出了一款“助走器”,为老年人解除了后顾之忧。这种“助走器”其实就是一个类似腰带的装置。使用者只需将这个装置绑在腰部和膝盖附近,装置开启后,就能帮助使用者减轻自身重量对腰和腿的压力,并能让他们的步伐比平时更大。由于这个“助走器”的自重只有2.8kg,因此十分适合身体虚弱的老人或者病人使用。根据介绍,这款“助走器”将先投入医院进行试用,确定装置安全性后再投向市场。  相似文献   

7.
"史前人类"     
经过近20年的艰辛探索和努力,时空物理研究院的科学家们终于将时空机设计并制造成功。研究院随后进行了一系列动物试验,结果反应良好,一切正常。所有的动物都被成功地送回了古代并在短时间的停留后被时空机召回到了现代社会。不过在试验中也发现了这架时空机的一些缺陷。这架时空机只能将对象送回过去而不能送到未来世界中,在时间和地点的控制上也还不十分精确,有时甚至会出现极大的误差。也就是说,该时空机在将对象送回去的什么时候和什么地点上具有较大的不可预测性和偶然性,即使经过周密的控制,仍有近20%的随机性。不过科学家对此却已十…  相似文献   

8.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自古以来都生活在这个蔚蓝色的摇篮中。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1号"于1957年发射成功后,人类便敲开了太空之门,走上了探索太空的艰难旅程。如今,随着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逐渐加深,随着载人航天技  相似文献   

9.
玉华 《科学之友》2005,(19):69-70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夫妇不孕的发生率占育龄妇女的8.7%~16.5%.为了使不孕的夫妇享有做父母的权利和乐趣,科学家们经过不断努力,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助孕"新技术.实践证明,众多的"助孕"技术在给不育夫妇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不少隐患.  相似文献   

10.
炎夏如何平安度过呢?以下"十佳"可助你一臂之力.这"十佳"是: 最佳食物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往往使人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胸闷、头昏、食欲不振、身体消瘦.此时,吃点苦味食物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人类"第三只眼"的说法由来已久.印度教祖师认为,第三只眼是人体"未卜先知"的器官,印度人习惯在双眉之间画上灵轮(Chakras),认为这样便可获得与宇宙直接交流的通道.古希腊哲学家也认为,第三只眼位于大脑的中心部位,是宇宙能量进入人体的闸门.日前,一些俄罗斯科学家的研究证实古人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相似文献   

12.
美国2月26日通过的新世贸大厦设计方案,以542米的高度大大超过了原110层的世贸双子楼.而最近以来,东京、汉城、迪拜等城市亦纷纷宣布了将在2007年或2008年建成世界第一高楼的计划.一场新的"高度竞赛"正悄悄拉开帷幕,摩天大楼在经历了"9·11"事件后的低潮与反思,再次复兴.在这一复兴的背后,是人类建筑技术和设计思路的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3.
横冲直撞的行星 地球外的深空大约有800颗小行星和几十万颗更小的行星.当然,这些小行星各有轨道,通常并不"越轨".然而,万一有一颗"图谋不轨"呢?假如真有一颗脱轨小行星撞上地球,就会造成空前浩劫-毁灭我们这颗行星上的绝大多数生命,更小的行星则能撞毁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太空的高真空、高洁净、强辐射等自然条件对人体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环境,人一旦暴露在太空中,就将面临失压、缺氧、低温和辐射损伤四大危险,所以,人要离开航天器进入开放的太空,必须使用复杂的出舱活动系统硬件和软件来克服空间环境的影响。出舱活动系统的硬件主要包括气闸舱、舱外航天服及其生命保障系统、固定航天员身体的设备以及安全带、载人机动装置、出舱活动用的特制工具等;  相似文献   

15.
技术进步并不总是预示着是一道无比光明的新曙光 科技进步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会给我们的生活留下一些不快和遗憾.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未来的世界里,每一个新生儿在诞生之初,就立即会有一个小小的胶囊植入他或她的腋下.胶囊里含有少量的荷尔蒙、一个无线发射器和一个接收器,并由一个与手表电池类似的电池提供动力,每隔5年进行手术更换胶囊,以强制性措施严格执行,手术费用非常便宜,而且由国家承担.  相似文献   

16.
曹夫 《科学24小时》2007,(10):20-21
在10个自然数里面,自然数"7"是个很不起眼的奇数,但就是这个小小的"7",不但在人们生活中运用广泛,而且还常常像谜一样,引入遐思。身边的"7"太多了我们身边的"7"实在是太多了。人们把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概括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把  相似文献   

17.
吴家睿 《科学》2005,57(1):22-24
揭示人类自身所有遗传信息是1990年代国际科学界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根本目标。当2001年初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联合体(International Human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IHGSC)和美国的塞莱拉(Celera)公司分别在英国《自然》周刊和美国《科学》周刊上发表人类基因组的“草图”时,科学家们发现,尽管这项工作取得了生命科学上里程碑式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基因时代的到来,科学家渐渐认为人的很多行为皆有基因的因素,并且影响着我们的人生与命运,于是就有了“第二命运”的说法。科学家最新发现了几种基因.它们决定了我们的“第二命运”——  相似文献   

19.
1883年早春,莫斯科图书馆。 窗子旁有个戴深度眼镜的小伙子从深深的书稿中抬起头,换了个舒服的姿势靠在椅子上,眯着眼睛向图书馆的窗外望去。漫长的严寒即将从城市的角落退走,远远的广场上稀稀拉拉的人群围坐在演讲者周围。前一年对亚历山大二世谋刺未遂导致的政治阴影还未散去,但毕竟已是春天了,教堂的尖顶高傲地伸进雪青的天空,  相似文献   

20.
李离 《科学之友》2006,(7):41-41
2005年8月9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成功着陆。在这次历时14天的重返太空之旅中,“发现号”创造了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瞬间”。第一次握手北京时间7月29日20时54分,国际空间站上的美国宇航员菲力普斯像绅士那样向“发现号”指令长柯林斯伸出手,以示欢迎。这是国际空间站上的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