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碳酸盐胶结物是碎屑岩储层中最常见的胶结物类型,其形成环境、物质来源、反映的成岩温度对储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柴北缘冷湖七号下干柴沟组砂岩碳酸盐胶结物进行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区下干柴沟组砂岩碳酸盐胶结物包含方解石、含铁方解石、铁方解石和白云石等4种类型。碳同位素(δ13CPDB)和氧同位素(δ18OPDB)值分别为8.81‰~3.51‰和8.77‰~17.36‰,平均值分别为5.33‰及13.50‰;利用碳同位素和氧同位素计算出古盐度值和古温度值分别为113.61~102.85和63.03~123.06℃,平均值分别为109.66及94.47℃。反映出研究区下干柴沟组所处成岩阶段为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A期,形成过程受到有机质脱羧基作用影响,成岩环境偏酸性,成岩流体来自碎屑的析出水和大气淋滤淡水。储层物性除了受成岩环境和温度的影响外,与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随着碳酸盐胶结物含量的增加,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  相似文献   

2.
碳酸盐胶结物是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古近系储层砂岩中最为重要的自生矿物,主要类型为铁白云石和方解石.铁白云石分布于古新统顶部不整合面附近的相对浅部地层中,其δ13C值在-2.1‰到-2.5‰之间,相对接近海水,δ180值在-3.7‰到-4.1‰之间,沉淀温度较低(37℃到39℃).方解石主要分布于远离不整合面的相对深部地层中,其δ13C值在-2.4‰到17.3‰之间(大多数样品都在-10‰以下),显示了有机碳的影响;δ180值在-4.1‰到-15.3‰之间,多数样品小于-14‰,沉淀温度较高(多数样品大于90℃).研究结果表明:铁白云石是在瓯江运动暴露时间间隔中、岩石有效压实之前由大气淡水(包括与煤层有关的酸性水)溶解海相碳酸盐内源沉积物形成的,较早的铁白云石胶结作用增加了岩石的机械强度和抗压实能力,改变了砂岩压实曲线的斜率,对砂岩储集空间的保存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方解石胶结物是在较晚成岩阶段的相对深埋藏条件下沉淀的,其物质来源与粘土矿物转化、有机酸对长石等铝硅酸盐的溶解有关,在储层演化中具有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3.
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碳酸盐胶结物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碳酸盐胶结物是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储层砂岩中的主要自生矿物.薄片分析、碳氧同位素测试、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表明该区碳酸盐胶结物主要类型为微晶无铁方解石、亮晶或连晶铁方解石与含铁方解石.微晶无铁方解石形成于成岩作用早期,含量高,但分布局限,与局部过饱和的碱性湖水沉淀有关.亮晶与连晶铁方解石或含铁方解石1δ3CPDB值为-4.1‰~-13.1‰,1δ8OPDB值为-19.7‰~-32.3‰,胶结类型多样,分布普遍,为该区主要方解石类型,其形成主要与烃源岩中泥岩矿物有机质演化有关,为中成岩A期—B期阶段产物,形成时代相对较晚.碳酸岩胶结作用对储层具有较为明显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4.
羊角脑铀矿床是鹿井矿田南部的一个中型矿床,该矿床矿体主要受断裂破碎带控制,碳酸盐化与铀矿化关系密切。对羊角脑铀矿床不同期次的方解石脉进行碳氧同位素分析。该矿床成矿早期、成矿期、成矿晚期都发育方解石脉,从成矿早期→成矿期→成矿晚期,方解石的δ~(13)C_(PDB)值有明显降低的趋势,而δ~(18)O_(SMOW)值成矿早期最低,成矿期与成矿晚期方解石的δ~(18)O_(SMOW)值变化范围与平均值相似。羊角脑矿床成矿早期方解石δ~(13)C_(PDB)介于-5.0‰~-6.4‰,平均值为-5.8‰,与幔源CO_2的碳同位素变化范围与平均值相似,而成矿期与成矿晚期由于CO_2发生脱气作用引起的同位素分馏而降低,表明该矿床成矿流体中的碳来自地幔去气作用,方解石的δ~(13)C-δ~(18)O组成呈负相关关系,进一步证实羊角脑铀矿床成矿流体中CO_2矿化剂是地幔去气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5.
源于深部天然气藏渗漏或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的甲烷,可导致海洋沉积物中生成δ13C明显负偏的碳酸盐矿物.对NH-1孔沉积物样品的碳酸盐含量、全岩碳酸盐及生物碳酸盐δ13C、有机碳含量等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较高(平均6.90%);全岩碳酸盐δ13C(-6.09‰~-0.48‰)与正常海相碳酸盐相比明显负偏;浮游有孔虫(G.rube)壳体碳酸盐δ13C(-0.834‰~0.004‰)明显低于正常值.结合海域的地质特点,认为这很可能是沉积物中较高甲烷通量背景条件下自生碳酸盐的形成所导致的.有机碳、氮数据与全岩碳酸盐δ13C的相关性分析指示了有机质也可能是全岩碳酸盐δ13C偏低的根源之一.因此,NH-1孔碳酸盐碳同位素特征是较高甲烷通量背景下甲烷缺氧氧化-硫酸盐还原及有机质缺氧氧化-硫酸盐还原等地球化学过程的综合反映.全岩碳酸盐δ13C含量可用于指示沉积物中自生碳酸盐矿物及较高甲烷通量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中—下奥陶统鹰山组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是塔里木盆地轮古西地区的主要油气产层 .为了弄清储层的成因类型、储层古岩溶过程中的流体性质和古水文条件 ,为预测和评价此类储层提供有关的地球化学信息 ,讨论了储层形成过程中记录的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结果表明 :轮古西地区奥陶系鹰山组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中的δ13C和δ18O值的变化范围较大 ,δ13C值为 -0 .70‰~ -6.5 0‰ ,平均值 -1 .76‰ ;δ18O值为 -3 .75‰~ -1 7.1 0‰ ,平均值 -9.42‰ .碳酸盐岩基质、冲积岩和方解石胶结物的δ13C和δ18O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 .三类样品的δ18O值均具有明显偏负特征 ,表明在碳酸盐岩成岩过程中受到大气成因的淡水影响 ,反映了当时的风化壳岩溶成岩环境 .冲积岩样品的δ13C值的偏负程度较高 ,其物源可能来自石炭—二叠系地层  相似文献   

7.
以四川盆地东部合川盐井溪剖面三叠系嘉陵江组第二段的盐溶角砾岩-次生灰岩为重点研究对象,在薄片观察、阴极发光和元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盐溶角砾岩-次生灰岩和相邻地层中微晶灰岩、微晶白云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碳、氧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盐溶角砾岩-次生灰岩锰、锶的质量分数和δ~(13) C、δ~(18) O平均值分别为268×10~(-6)、120×10~(-6)、-5.80‰和-8.97‰,微晶灰岩锰、锶的质量分数和δ~(13) C、δ~(18) O平均值分别为142×10~(-6)、767×10~(-6)、-1.60‰和~(-6).31‰。与相邻地层的微晶灰岩相比,盐溶角砾岩-次生灰岩具有较高的锰含量、较低的锶含量、较负的碳、氧同位素组成,显示盐溶角砾岩-次生灰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代表了表生成岩环境,其碳源主要与近地表大气水环境的CO_2有关,并可能掺和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产生的CO_2,氧除与近地表大气水有关外,并可能继承了硫酸盐中的氧;微晶灰岩则对海水地球化学信息具有更好的代表性。相邻地层微晶白云岩的锰、锶的质量分数和δ~(13) C、δ~(18) O平均值分别为291×10~(-6)、98×10~(-6)、-0.30‰和-4.23‰,具有和盐溶角砾岩-次生灰岩类似的锰、锶含量和较正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碳同位素可能较好地代表了同期海水,氧同位素则代表了蒸发海水。  相似文献   

8.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渭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油层组油页岩中的碳酸盐结核与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关系.通过野外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碳、氧同位素等多种分析手段的研究,认为长7油层组灰岩和白云岩结核为成岩早期的产物,方解石和白云石圆球粒的形成时间较早,特征与藻类习性非常相似.δ13C明显重于晚三叠世δ13C的变化范围,表明碳酸盐结核的形成与产烷带微生物代谢活动引起的甲烷生成有关.结核中方解石、白云石圆球粒的形成可能是蓝细菌细胞方解石化或白云石化的结果.长7油层组中富含的碳酸盐结核指示其为优质的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烃能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微量元素与稳定同位素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广泛发育的构造裂缝方解石充填物的成因及其与烃类流体活动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砂泥岩裂缝中充填的方解石为相对富集Fe和Mn而贫Mg的(含)铁方解石,其δ13CPDB为-6.6‰~2.7‰,δ18OPDB为-23.0‰~-14.9‰;方解石脉中富集的Mn元素主要源于酸性烃类流体对长7段源岩内部凝灰岩的溶蚀,其成因主要与有机质演化过程中甲烷生成作用产生的相对富13C二氧化碳和脱羧作用产生的贫13C二氧化碳有关;方解石脉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长7段烃源岩生排烃期间,稍早于或同步于烃类流体的大规模活动,侏罗纪末期形成的裂缝构成了延长组烃类流体活动的重要通道,有利于烃源岩排烃及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油气运移。  相似文献   

10.
应用岩石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及电子探针技术,研究白云岩岩相特征,应用全岩及矿物微区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及X衍射分析方法,研究白云岩地球化学及成岩环境特征。研究后可知,奥陶系白云岩主要有6类:1形成于准同生白云化作用的块状泥晶云岩,以高白云石含量、泥晶结构、低有序度和较高的δ~(18)O,δ~(13)C为特征;2形成于准同生及微生物白云化作用的生屑云岩和藻云岩,以高白云石含量、生物骨架结构、低有序度、较高δ~(18)O和较低δ~(13)C为特征;3形成于准同生白云化及淡水淋滤与溶蚀作用的角砾白云岩,以含灰质及溶孔、角砾结构、低有序度、较低δ~(13)C为特征;4形成于卤水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的细—粉晶白云岩,以含残余灰质、细粉晶结构、高有序度、较高δ~(18)O和δ~(13)C为特征,经淡水淋滤之后发育晶间孔,同时δ~(13)C明显下降;5形成于海水交代白云化作用的残余结构中—细晶白云岩,以含灰质组分及晶间孔、残余颗粒结构、高有序度、高δ~(18)O和δ~(13)C为特征;6形成于埋藏封闭环境重结晶作用的镶嵌结构中—粗晶白云岩,以高白云石含量、镶嵌结构和似斑状构造、异形白云石及高有序度、保持原岩δ~(18)O和δ~(13)C为特征。孔、缝中的热液或淡水白云石均以高有序度、极低的δ~(13)C为特征,淡水白云石较热液白云石,具有较高的δ~(18)O,Fe2+及较低的Mn2+。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岩的δ~(18)O,δ~(13)C以及白云石有序度等地球化学参数是识别白云岩岩相、成岩条件和成岩环境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东营凹陷孔店组原油油源追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族组成以及饱和烃色谱等分析资料对孔店组原油和沙三段与沙四段原油进行对比研究.油源综合对比结果显示,孔店组暗色泥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布与沙三段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有所不同,与沙四段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孔店组原油与沙河街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存在较明显差异,可能是孔店组烃源岩为其提供主要油源,部分地区沙四段烃源岩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三江盆地群城子河组—穆棱组层序地层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露头、岩心、测井、地震、古生物和地化分析资料,建立三江、勃利、鸡西和虎林盆地城子河组(包括七虎林组、云山组)至穆棱组(珠山组)层序地层格架。通过海侵事件、煤层、古生物证据及构造事件进行盆地间层序地层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统一盆地”概念,其中构造事件和海侵事件引起的区域不整合和海相夹层是主要对比标志。将三江盆地群统一划分为8个层序,层序I~VIII发育遵循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扩展的规律。层序发育主要受控于构造沉降、海平面变化及气候。这是首次将三江地区作为“统一盆地”进行层序分析,对进一步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湖南二叠系“南、北型”是由早二叠世晚期华南东吴运动主幕所造成的,在华南各省具有普遍意义.湖南的当冲组仅相当于茅口组的中下部,龙潭煤系下段则相当于茅口组的上部,因而湖南二叠系的“南、北型”实质上是一个同时异相沉积的问题.上、下二叠统界线应划在龙潭组中、下老山段之间,这个界线才是与国际上流行的界线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新汶煤田太原组和山西组中的孢粉化石的研究,共鉴定出孢粉化石52属154种,其中太原组38属140种,山西组32属135种。根据孢粉属种组成和含量在纵向上的变化共建立了两个孢粉组合带(自上而下):ⅡGulisporitescochlearius-Sinulatisporitessinensis带和ⅠLaevigatosporites-Thymospora带。通过与华北部分地区石炭一二叠记孢粉组合带对比,新汶煤田的这两个孢粉组合所代表的地质时代分别为晚石炭世晚期和早二叠早期。  相似文献   

15.
小龙塘剖面位于云南省施甸县摆榔乡南东处,地层划分上属于藏滇地层大区东部的保山地层分区,施甸地层小区,奥陶-石炭世沉积普遍发育。剖面测制为一套开阔台地相(潮下带)碳酸盐岩沉积,岩层产状稳定,属单斜地层。与前人在该剖面上所划大寨门组、香山组从岩性上有所不同。根据建组剖面及区域对比,推测小龙塘地区晚泥盆-早石炭世沉积被姚关断裂及湾甸河断裂断蚀。据此,对小龙塘上泥盆统大寨门组和下石炭统香山组进行重新厘定,为1∶50 000湾甸坝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福建庙前井田属福建二叠纪含煤地层连城区,童子岩组的第一段、第二段的沉积特征与文笔山组相似,均为黑灰色泥岩、粉砂岩,地层难以划分,特别是出现缓断层构造时无法进行对比。野外工作中,笔者在文笔山组地层中发现假海乐菊石幼年种这一标志,作为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乌伦古地区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探区之一,目前已获工业油气流,但仍存在石炭系资源潜力不清、富集规律不明、勘探开发风险大等问题。采用元素地球化学方法,探讨区内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源区以及构造环境特征。结果表明:姜巴斯套组火山岩具有低TiO_2含量,且Nb、Ta等元素负异常的岛弧火山岩特征;而巴山组具有高TiO_2含量,轻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较为富集等特征,为大陆板内裂谷火山岩,但受到火山岛弧的混染;同时揭示上下石炭统火山岩均来自于壳源,在物质来源判别图和构造判别图解中也得到很好的印证。这也表明研究区石炭系经历了从岛弧环境向陆内裂谷环境演变的过程,该研究成果对本区及邻区构造演化及成藏条件研究均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东北部山西组-上石盒子组砂岩特征及物源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山西组-上石盒子组砂岩的碎屑组分、岩屑类型、石英阴极发光、重矿物组合、古流向的研究结果显示,物源为盆地北面阴山古陆中元古界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的早期盖层,以及古元古界和太古字变质岩组成的结晶基底.砂岩组分的Dickinson三角图解表明,物源总体来自再旋回造山带,含有混合区(切割弧)和火山物质成分.这些结果揭示了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缝合过程的拉张-挤压旋回,由此形成具有明显旋回性的物源供给.在此过程中,每一演化阶段中所形成的超长期旋回的早期阶段,都对应着相对构造活跃时期和强物源供应期.  相似文献   

19.
西藏措勤盆地北部下白垩统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措勤盆地北部下白垩统下部川巴组和多巴组可识别沉积层序单元11个,平均延时约1.8 Ma;上部郎山组层序单元12个,平均时限2.1 Ma左右.川巴组和多巴组层序TST以陆源碎屑沉积占优,HST以生物碎屑滩相为特色,层序结构普遍为TST≥HST;郎山组沉积层序发育在碳酸盐台地背景下,TST具向上加深相序,HST为向上变浅相序,多HST≥TST结构.提出并总结了层序结构的物源供应/碳酸盐生产速率与相对海平面之间的关系、成因格架变化的构造演化意义、弧背盆地层序地层标识特点.  相似文献   

20.
采用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分散有机质的丰度、有机质类型及有机质成熟度的成烃三要素,确认本区这套源岩的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为血型、有机质已达到成熟阶段。雄厚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母质类型,适宜的成熟度,将为本区形成大量的天然气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