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蜜蜂对付炎热天气自有绝招。当蜂巢变得过于炎热时,饥渴难耐的蜜蜂就会向它们的"觅水"姐妹们求助,通过索求更多水分,解决整个蜂群的降温问题。这些"觅水"蜜蜂们飞出蜂巢,把水装在肚子里,回巢后再吐出来。其他的蜜蜂舔舐这些水,再把它喷洒到蜂巢各处,利用水的蒸发来为蜂巢降温。一些蜜蜂甚至会把水在身体中储存一段时间,就像个活体水箱。科学家认为,这样做对它们蜂巢的降温是至关重要的,不然,它们就无法在炎热天气中控制巢中的温度。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科学家最近从蜻蜒、蜜蜂、蝗虫等昆虫身上受到启发 准备利用昆虫原理研制一个巧克力大小的火星探测器。它既有蜻蜒的灵巧敏捷 又有蜜蜂的“火眼金晴”,面对火星复杂的地势,它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3.
万能鞋     
制造一种万能鞋,能适应各种天气。它可保证穿着者的脚舒适,应具有防水、防寒、防雷、防暑的作用。这是一种能适应任何地形、任何气候的产品。下雨时,此鞋能如一般雨鞋抗湿;晴天时,鞋气孔自然开启,穿着不闷不热;打伏时在野外的露天行  相似文献   

4.
<正>"身体笨重,行动笨拙,飞行能力欠佳",这是我们对熊蜂惯常的评价。其实,它们却是昆虫世界里天资聪颖的智者,在学习能力和导航技术方面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技艺。让任何一个孩子画一只蜜蜂,跃然纸上的蜜蜂形象通常都是圆形的、可爱的、身上着有黄黑相间的条纹的、脸上都挂着微笑的样子:这就是蜜蜂在贺卡和卡通片里面的样子。孩子们普遍认为蜜蜂都是在蜂房里面出生的,可惜,这样的看法毫无疑问是错误的。可悲的是,许多成年人对蜜蜂也知之甚少。绝大多数的人都未曾意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天气的关注越来越密切。阴、晴、雨、雪、冷、暖、干、湿、台风、冰雹等等,无不牵动人们的心。但最近几年来,又一类天气——太空天气或称空间天气正开始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其缘由或许和“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上天取得圆满成功.“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实现绕月飞行有关。  相似文献   

6.
蜜蜂之秘密     
争议:蜜蜂是否有智慧人类对蜜蜂从不吝啬表达赞美和钦佩之情,这一现象从古希腊时代就开始了。古希腊人在养蜂的过程中观察到它们具有勤劳、合作和利他的品质,因而对蜜蜂赞赏有加,然而蜜蜂是不是果真聪明却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单个蜜蜂并不聪明,相对于群体,单个蜜蜂只能算一个庞大制蜜机器中无足轻重的一员,它们靠本能行动,谈不上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智慧。拉丁文中的一个谚语"一只蜜蜂就不算蜜蜂",讲的就是这个意思。首先考察到蜜蜂智慧的人是德国动物学家卡尔.冯.弗里希。大约在二战期间,弗里希观测到寻找花蜜的蜜蜂在飞过蜂巢时会做出一种奇怪的"摇摆",于是,发现了蜜  相似文献   

7.
苏然 《世界科学》2016,(4):45-46
正原来你可以测出一只蜜蜂的电容。蜜蜂很重要:它们给数十种农作物授粉,包括杏仁、可可和咖啡。由于蜂群衰竭失调(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现象,西方蜜蜂已经受到了很多关注,不过这种特殊疾病及其类似疾病只有当一个蜂群衰竭时才真正可测。而且无论如何,蜜蜂并不是蜜蜂科中唯一的重要授粉者。我们需要的是对蜜蜂的活动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1,33(4):208-210
概述了动物行为学家对充满魅力的蜜蜂觅食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蕈形体对蜜蜂觅食行为的影响,基因和mRNA与蜜蜂觅食行为的关系,以及保幼激素和章鱼胺等神经激素与觅食行为的关系等。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大大增强了人们对蜜蜂觅食行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开辟了蜜蜂觅食行为研究的新前景。  相似文献   

9.
科学之窗     
蜜蜂群居有利健康研究者发现群居蜜蜂的体表具有惊人的抗病能力。当昆虫群居时,会像人类一样面临着感染或传播疾病的巨大风险。科学家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几十年中,经过特殊训练的蜜蜂在污染控制和环境监测上大显身手,而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蜜蜂在寻找地雷以及其他爆炸物方面同样“具有非凡能力”。科学家指出,与警犬相比,蜜蜂除了容易训练且工作起来更吃苦耐劳外,在寻找“猎物”(各类爆炸物品)的准确性方面也显得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探索》2014,(2):8-8
正科学家最近建立了木蜂(蜜蜂的一个科)在白垩纪末期至早第三纪开始之间(所谓的K-T界限)的大灭绝模型。此前的研究暗示,当时的开花植物出现广泛的灭绝,于是科学家推测当时依赖于这些植物的蜜蜂数量也应该剧减。但与恐龙不同,蜜蜂的化石记录相当罕见,使得对当时蜜蜂灭绝的证实难上加难。为  相似文献   

12.
大约在1600年左右输入北美的蜜蜂迅速地扩展到整个大陆。这些蜜蜂为欧、亚、非洲所产。但对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却有着极强的适应力。今天,温带的蜜蜂已遍布世界。但是,蜜蜂的适应能力是有限度的。在美国,工农业和城市的发展已对蜜蜂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事实上,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蜜蜂群体的数量已出现了缓慢的稳定的下降。城市的无计划地蔓延,公路,工业的日趋复杂化,野草的受抑制。开花前即被刈除的牧场和干草地,以及大面积的单一作物的播种等等,已使得蜜蜂来采集花蜜和花粉的花,和它们借以藏身的树穴的数量大为减少。农药威胁着蜜蜂,杀虫药毒害着它们,除莠剂消灭着他们生存所需要的叶子。  相似文献   

13.
正前一段时间,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欧洲部分地区洪水肆虐;加拿大、美国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干旱情况日趋严重;美国西岸、东岸呈现干湿两重天,东边"水深"西边"火热";日本遭遇史上最早超强梅雨;中国华北、黄淮地区极端暴雨频发……将这些极端事件的发生区域"连线"可以发现,它们主要集中在北纬40°附近的中高纬度地区。那么,是什么触发了北纬40°的气候异常,让周边国家打开了极端天气预警的"开关"?这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之间是否存在类似蝴蝶效应?背后的主导因素能否归咎于全球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14.
《科学之友》2015,(4):10-12
<正>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个问题,那就是在手机上跟同学聊天聊得很好,但到真正聚会的时候,却没有什么可聊的。这就是说,人们面对面的沟通能力被手机弱化了,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拇指族""低头族""屏幕依赖",这些在信息时代出现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下面小编就给大家盘点一下贪玩手机影响自身健康的四宗罪及治疗手机病手册。  相似文献   

15.
鸟是人类的朋友,它们不仅能给人类带来乐趣,维持生态平衡,帮助人们消灭害虫,更奇特的是有些鸟还能预报天气。猫头鹰:在夏秋时节日出或黄昏时,发出两声三声连叫,叫声像哭泣并跳跃不定,必是下雨的征兆。画眉鸟:它能预知天气晴雨,它们嬉戏树枝头时,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内晴好无雨;而它们一旦隐居技间、行动无声时,表明阴雨即到。乌鸦:发出含水般的叫声,雨天时,预报继续有雨,晴天时,预报将要下雨;一旦发出高亢的叫声,预报将会利大风;在低空飞行时不断鸣叫,则是天晴的征兆。黄鹏鸟:发出类似猫叫声,是天气即将转阴的预兆;若…  相似文献   

16.
<正>鉴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导致的栖息地丧失以及病原体和农药等威胁,不久前美国政府提出了一项旨在保护蜜蜂、鸟类、蝴蝶等授粉者健康的新计划,要求加大研究力度关注这些昆虫数量的下降以及规划潜在的解决方案。众所周知,上述授粉生物对于生态系统和人类是非常重要的。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由于这些昆虫的授粉活动保证了近1/3人口的粮食。近年来,白宫致力于强调授粉生物,尤其是蜜蜂的重要性。作为授粉者健康计划  相似文献   

17.
对于研制和试验原子弹、氢弹这样的高科技项目来说,必须关注天气因素带来的影响。例如担任投掷任务的飞机能否按时到达指定地点,投掷能否准确命中"目标",爆炸后的飘逸物将影响到哪些地区等等。因此,对实验中"零日""、零时"的确定也必须考虑到天气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中华蜜蜂化学感受蛋白cDNA克隆、定位及其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感受蛋白被认为是化学通讯中广泛存在于感觉器官中的一种小分子蛋白. 在中国本土蜜蜂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工蜂的触角中, 克隆并鉴定了一种化学感受蛋白, 命名为Ac-ASP3. Ac-ASP3全长cDNA由2个外显子组成, 可读框长393 bp, 编码130个氨基酸. 序列分析表明, 其具有保守的4个半胱氨酸, 并在N端具有19个氨基酸的信号肽. 另外, Ac-ASP3与其同一家族基因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Am-ASP3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而与其他物种相似性较低. 免疫定位结果显示, Ac-ASP3仅特异性地表达于机械感器, 如毛形感器B和锥形感器中; 而在嗅觉感器, 如板形感器中几乎无分布. 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 Ac-ASP3高丰度表达于翅和足中, 而在触角中表达量却相对较低. 在时间表达上, Ac-ASP3在蛹期及成虫第1~6日龄阶段大量表达, 这一时期中华蜜蜂正处于幼年期, 并在蜂巢进行日常清洁和哺育幼虫等活动. 以上结果表明, Ac-ASP3是具有种群特异性的, 不参与搜寻蜜粉源等嗅觉活动, 但可能参与蜂巢内个体信息识别以及触角的机械运动.  相似文献   

19.
生物学界一直认为,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是哑巴,它们没有发音器官,但却有会叫的翅膀,这些昆虫在飞行时不断快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嗡嗡的声音。在《十万个为什么》中也写到,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每秒达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们常听说美洲杀人蜂蛰死人的消息。其实,这是一种杂交蜂。科学家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原有蜜蜂同非洲野蜂杂交,然而不幸的是,这些杂交蜂跑了出来。蜜蜂原本只有欧亚大陆才有,但它们又是如何来到美洲等地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