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声学法测温在特殊的温度场环境中有良好的应用,主要是利用有限的超声波传播路径上的飞行时间重构出连续分布的温度场.现有的温度场重建算法中最小二乘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其重建后的温度场会出现边缘信息缺失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在最小二乘法确定温度矩阵的基础上,结合Reflected-Sigmoid函数进行插值,实现了二维平面温度场的无缺失重建.通过两种典型的单峰温度场模型的重建结果及误差分析表明,在补全温度场边缘的条件下,单峰对称温度场的均方根百分误差在1.6%,单峰偏斜温度场的均方根百分误差在3.5%,取得了很好的重建效果. 相似文献
2.
改进的基于径向基函数的曲面重建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进基于径向基函数的曲面重建算法。方法针对数据量过大,无法在中低端计算机上进行曲面重建的问题,采用分而治之的思想,将点云曲面先分割后重建。结果所给方法能够明显提高曲面重建效率,实现了在中低端计算机上的曲面重建。结论对于不规则的待重建物体,使用任意方向的包围盒比使用轴向包围盒能更好地降低重建过程中的运算次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曲面重建的基本原理,论述了RBF插值的数学原理。并应用RBF方法对散乱点云模型进行了验证,实现了散乱点云的三维重建。但该算法目前效率还比较低,不适合应用于大量散乱数据的三维重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三维温度场的全息干涉测量方法.实验中采用实时全息干涉法获得三维温度场的多方向全息干涉投影数据,在重建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温度场的平滑性.数值计算和实验证明局部高阶连续基函数重建温度场优于其他基函数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三维温度场的全息干涉测量方法,实验中采用实时全息干涉法获得三维温度场的多方向全息干涉投影数据,在重建过程中充分利用温度场的平滑性。数值计算和实验证明局部高阶连续基函数重建温度场优于其他基函数。 相似文献
6.
基于免疫进化算法的径向基函数网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基于免疫进化算法,提出了一种设计径向基函数(RBF)网络的新算法——免疫径向基函数网络(IRBF)训练算法.该算法通过提取RBF网络核函数宽度的先验知识作为疫苗构成免疫算子,缩小了标准进化算法搜索空间的范围,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计算机仿真表明,采用这种算法训练的RBF网络达到了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广泛用于各类医学预测模型中,针对RBF神经网络隐含层高斯径向基函数的参数确定困难,影响癌症预后模型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和模糊性等问题。利用云模型优化RBF神经网络算法,通过高维云变换确定RBF隐含层神经元,优化RBF神经网络结构。用来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的4 771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数据建模仿真与传统的仿真对比,证明该模型预测生存期的C-index为0.705,远高于肿瘤等级、列线图和RBF神经网络(0.598、0.627和0.632),能更好更准确地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进行预后预测。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改进聚类方法,并将此改进的神经网络应用于语音识别领域,建立一个非特定人的孤立词语音识别系统.此聚类方法采取有监督的学习方式,将训练样本的形心作为隐节点的质心,训练样本的分类数作为隐节点的个数.利用该方法对小词表汉语孤立词进行语音识别.结果表明,采用此算法的径向基函数的神经网络具有更好的分类能力,训练速度和识别率均优于传统的径向基函数网络. 相似文献
9.
使用高阶累积量算法进行了盲自适应波束形成,计算了利用神经网络逼近波束形成的权矢量,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结构的混合优化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决一类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结构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混合优化策略。将结构优化问题转化为一类组合优化问题。利用结合遗传算法群体并行搜索能力和模拟退火概率突跳特性来改善优化效率并避免局部极小的混合策略。借助于有效的编码方式在结构解空间中优选网络结构。利用梯度下降计算隐层到输出层的连接权。增添和删除操作用于增加结构搜索的灵活性。为保证所得网络具有较好的推广能力,利用训练误差和检验误差的综合指标作为算法择取优良网络的依据。仿真研究表明,所提混合策略是快速有效的,且能保证网络具有较好的推广性和抗噪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改进GA的WRBF神经网络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单独自动设计径向基函数(RBF)网络和小波网络过程中对样本要求过于严格,以及输出层线性求和运算可能造成样本类别交叠的问题,结合两种网络结构简单的优点,设计了一种新的四层前馈神经网络--小波径向基网络(Wavelet radial basis network,WRBF).该网络在结构上,第一隐层对输入样本进行小波映射,实现对输入空间的压缩;第二隐层对第一隐层输出进行第二次非线性映射;在网络的训练方法上,利用多阶染色体混合编码实现两隐层间的选择性连接,并对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进行改进,利用改进的GA同时优化网络结构和参数.通过对多输入单输出系统和热能表系数模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GA减小了早熟收敛的发生,所设计的网络具有较高的建模精度. 相似文献
12.
根据RBF网络要学习的3个参数:基函数的中心、方差和权值,提出了广义RBF网络自组织选取中心的学习算法.该算法首先学习隐层基函数的中心与方差,然后学习输出层权值,仿真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一种基于蚁群聚类的径向基神经网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聚类算法的径向基神经网络.利用蚁群算法的并行寻优特征和挥发系数方法的自适应更改信息量的能力,并以球面聚类的方式确定了径向基神经网络中基函数的位置,同时通过比较隐层神经元的相似性、合并相似性较为接近的2个神经元来约简隐含层的神经元,以达到简化径向基神经网络结构的目的.实验比较了几种不同聚类算法的径向基神经网络,结果表明,所提神经网络的整体训练时间至少可缩短40%,学习的准确率可提高1%以上,而且网络结构更加精简. 相似文献
14.
改进的RBF神经网络模式分类方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典的Bayes分类方法一般需要事先对样本的分布特性作出假设,当假设模型与样本实际分布情况不相符时,就难以得到较高的分类精度。当处理同类别多区域样本分布问题,例如变标签问题时,距离判别、Fisher判别、k-近邻分类、分段线性分类等统计分析方法遇到困难。双螺旋问题不仅使统计方法受到挑战,更使人们对一般前向多层神经网络的能力提出疑问。本文提出了改进的RBF神经网络结构、核函数个数、位置与宽度优化算法。该算法的计算复杂性与一般前向三层LBF网络所用的误差反传算大致相同。核函数生成既考虑了训练集样本自身的类别因素,又考虑了错分样本与邻近类别的关系。一个核函数的最终保留与否根据其对提高测试集分类正确率的贡献大小来决定。同时实验验证了两层LBF网络对提高改进的RBF网络分类正确率的极端重要性。大量应用实例表明,与前向三层RBF网络和前向三层LBF网络相比,该IRBF网络具有收敛速度快、分类精度高、易于得到最小结构、在学习过程中不易陷入局部极小点等优点,有利于实现实时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高斯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精度,将径向基中心、基宽以及连接权构成分区实数编码结构,将训练样本集作为每一个进化个体解码后的网络输入及输出,并将样本的期望输出同网络实际输出的平均误差平方和作为进化个体的适应度函数,将不同隐层节点数构成的进化个体的最优值作为设计问题的高斯径向基网络结构.采用2个Benchmark测试函数验证在不同隐层节点数情况下通过该进化算法构建的径向基模型的精度,从进化时间、进化代、最小适应度值以及均方根误差等方面作对比.结果表明,采用这种分区实数编码能高精度地构建不同设计问题的高斯径向基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16.
改进的RBF神经网络模式分类方法理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前向两层径基函数(RBF)网络和前向两层线性基本函数(LBF0网络的发类机理及其结构与初始参数优化确定方法,提出了Guassian核函数的中心和宽度应通过学习自动确定,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错分样本自身的类别和被错分入的类别自动生成新的核函数,并根据新增核函数对测试集的作用自动删除多余核函数的观点,从理论上阐明了采用Sigmoid活化函数的两层LBF网络的分类阈值为0.5,进而提出了由两层RBF网络和两层LBF网络组成的前向RBF神经网络--IRBF神经网络。 相似文献
17.
针对空调管路的应变测试数据会随环境温度而产生漂移的现象,根据应变电测法,提出了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拟合逼近管路真实应变值的方法,即结合正则化正交最小二乘法,逼近现实中由温度引起的漂移,间接求出空调管路较为真实的交变应变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及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构建了一个实时的超声波乳化液质量分数测量模型,对结果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并对比了两者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某些生产过程中乳化液质量分数的检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19.
输电线路地面标称电场强度的大小是输电线路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参数.针对有限元法在计算中面临的网格剖分和计算时间较长问题,将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的无网格法引入到直流输电线地面标称电场的计算中,阐述了RBF的定义和此法的原理、实施步骤,通过编制程序,进行仿真计算,并讨论了不同输电线参数对地面标称电场强度的影响.算例分析表明:运用此法计算的地面标称电场结果和已有文献值较为接近,并与具有解析解的电缆模型电场强度值吻合得很好,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导线对地高度和极间距离对地面标称电场强度的影响较大,次导线半径和分裂根数对地面标称电场强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