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雨 《青年科学》2008,(Z1):29-29
大自然的规律是:鸟栖息在树上,鱼生活在水中。但科学家在拉美、加勒比海和美国佛罗里达红树林沼泽中发现了一种怪鱼:花溪鳉鱼,这种鱼不仅可以在水中生活,在树上也能存活数个月。  相似文献   

2.
为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实现水质综合预警,为下一步污染处置留出"提前量",开展了符合毒理学规范的标准模式青鳉鱼的养殖驯化研究。研发了基于青鳉鱼行为的在线生物监测系统;将在线生物监测系统与17项常规理化监测仪器智能化集成,构建了基于生物毒性触发机制、多项理化参数同步监测的综合预警平台。着重介绍了指示鱼种青鳉鱼的标准化驯化养殖系统、基于青鳉鱼行为的生物监测系统和与常规理化参数相结合的综合预警平台。  相似文献   

3.
食蚊鱼Gamb sia affinis(Baird et Girard)又名长颏鳉鱼或柳条鱼,在分类学上属于鳉形目(Cyprinodontiformes),食蚊鱼科(poeciliidae),是原产于北美洲大西洋沿岸低洼地和沟渠等水中的一种热带性卵胎生小鱼,因其喜欢食蚊的幼虫而著名,所以被称为食蚊鱼(Mosquito fish).在北美洲,自从本世纪初就开始利用食蚊鱼来灭蚊.美国政府鉴于这种鱼灭蚊效果显著,曾由政府机关主办,大规模饲养繁殖,后来把它传播到南美洲、檀香山、菲律宾群岛及其它各地,在灭蚊方面收到很好效果.一九二五年,苏联从意大利引进了食蚊鱼,放入南方地区的小型水域,经驯化后,迅速扩大放养范围,据报道不仅减少了灭蚊的经费,并且在苏联境内疟疾传播也显著减少.一九二○年后这种鱼已广泛传播于世界许多地区,近十年来伊朗和阿富汗都大量利用食蚊鱼来控制疟疾,并开展全国规模的工作,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4.
70年代初Hisamy·Etoh等用快中子和X射线对鳉鱼卵在四个不同胚胎发育期进行辐照,研究射线对孵化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对生物效应。井尻憲一用γ射线辐照阔尾鳉鱼的胚胎细胞,对细胞核的核径变化作出了定量的估计。N.Egami曾以低剂量率的γ射线对成年鳉鱼进行长时期的辐照,观察其致死的情况及其对下一代鱼卵孵化能力的影响。但迄今未见国外有关射线对鱼胚胎刺激生长并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大西洋鲑在养殖群体中存在生长异质的原因,本研究对大西洋鲑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包括生长慢速组(平均体重0.51 kg)和生长快速组(平均体重4.20 kg)各3尾鱼.结果显示,共有332003个基因得到了注释,并筛选出94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363个上调基因和585个下调基因.随后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和K...  相似文献   

6.
鲤科鱼类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基因变异和分子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及个体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CTGF基因在不同鱼类中的变异及进化,对于理解物种分化和基因差异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PCR扩增、克隆和测序,获得了19种鲤科鱼类(Cyprinidae)CTGF基因序列,并重建了鲤科鱼类系统发育关系,用于估计各分支的进化速率.以鳉科(Cyprinodontidae)的青鳉(Oryziaslatipes)作为外类群,系统树均以较高的节点支持率支持鲤科鱼类中雅罗鱼系(Leuciscini)和鲃系(Barbini)的划分.对雅罗鱼系和鲍系的进化速率进行估算,表明雅罗鱼系进化速率小于鲃系,说明鲃系鱼类具有相对较小的选择压力,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进化,鲤科鱼类CTGF基因5’端编码区具有一个6bp的插入或缺失(Indel)位点.雅罗鱼系均缺失这6个碱基,成为雅罗鱼系特有的序列特征,为进一步证实雅罗鱼系的单系性提供了Indel证据.鲤科鱼类CTGF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中,具简约信息的变异位点和Indel位点大多位于CTGF蛋白的信号区和IGFBP区,推测这可能与CTGF基因表达调控和蛋白质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提取雄性青鳉成鱼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获得1 908 bp的特异性条带.经测序证明为DMY基因片段,其核苷酸序列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可连续编码150个氨基酸.建立准确而有效的鉴定任意发育阶段青鳉个体雌雄性别基因型的方法,即利用管家基因——肌动蛋白基因PCR扩增条带的有无验证DNA样本提取和PCR扩增的有效性,同时利用雄性DMY基因的PCR扩增条带的有无鉴定青鳉个体的雌雄性别.对随机选取的成鱼和新生鱼卵样本,应用该方法可成功地鉴定出青鳉个体的雌雄性别.  相似文献   

8.
濒危鱼类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种群因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广泛入侵而严重下降,它的任何新种群被发现均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国际重要湿地纳帕海中华青鳉种群2016年6月13~17日被首次发现,由于该地为中华青鳉已知海拔最高(约3 260 m)的栖息区域,该地种群具有特殊的保护生物学研究价值。为确定其是否为中华青鳉物种及其性状是否发生区域性特化,对该种群进行了分类形态的检视及描述;并将之与模式标本产地种群的可数及可量性状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两种群在可数性状基本相似,而在部分可量形态性状上出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进一步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显示两种群形态性状重叠明显,揭示它们在分类性状上的差异可能是种内不同地理种群适应不同栖息生境所产生分化差异所致,可以确认纳帕海种群为中华青鳉地理种群之一;而形态形状的差异是否暗示纳帕海种群已经发生了适应高原高寒环境的变异则尚待分子遗传学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近几十年,一种原本生活在西北大西洋海域的栉水母(Mnemiopsis leidyi)随着货船悄悄入侵至欧洲海域。每至夏末,在波罗的海海域的栉水母数量便会激增,严重扰乱了当地海域的生态秩序。但令人不解的是,栉水母需要大量食物才能扛过冬季,可为何它们不储存食物,反而在冬季来临前大肆繁殖后代呢?一项于2020年5月7日发表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的研究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2019,(5)
正后颌鱼是硬骨鱼纲鲈形目后颌鱼科的统称,目前已知约80种,原产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温暖水域,从浅水到几百米深处都有分布。大多数后颌鱼体形细长,体长约10厘米。与身体其他部分相比,后颌鱼的头、嘴和眼睛明显偏大。后颌鱼通常生活在珊瑚附近,沙质或碎石基质的  相似文献   

11.
梭鱼和鲻鱼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CR技术,扩增了梭鱼和鲻鱼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并比较分析了其种间的序列差异。获得16S rRNA基因的540~560 bp碱基序列,出现26个碱基的插入与缺失位点;获得COⅠ基因的602~604 bp碱基序列,出现2个插入缺失位点;16S rRNA和COⅠ基因的序列中G平均含量最低,且(A+T)含量高于(G+C)含量,与其他鱼类中的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一致。在16S rRNA基因片段中,梭鱼出现1种单倍型,鲻鱼为2种单倍型;在COⅠ基因片段中,梭鱼样品中检测到3个单倍型,鲻鱼样品中检测到5个单倍型。以Takifugu poecilonotus为外群,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基于16S rRNA和COⅠ基因序列获得的NJ系统树基本一致,鲻鱼和梭鱼种内个体分别聚为一支,显示16S rRNA和COⅠ基因适合于梭鱼和鲻鱼的物种鉴定。  相似文献   

12.
以肾细胞作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和Howell(1980)的方法(银染),Sumner(1972)的方法(C带),对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和( )鳉(Belonesox belizanus)的核型及银染和C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两种鱼的染色体2n均为48.剑尾鱼的核型公式为2n=6st+42t,NF=48.( )鳉的核型公式为2n=2m+2sm+6st+38t,NF=52.其染色体经快速银染后表明,两种鱼各有1对NORs,并均在微小染色体的着丝点上.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均显示出一个深浅不同的C带.  相似文献   

13.
黄海带鱼、小带鱼RAPD和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变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黄海带鱼、小带鱼各12个个体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对比多态位点比例、遗传多态度以及遗传距离,并构建Neighbor-joining系统树;通过PCR扩增出线粒体16SrRNA基因,纯化后直接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序列分析和核苷酸变异比较,结合GenBank上大西洋叉尾带鱼同源序列构建UPGMA系统树.分析结果表明:(1)RAPD技术研究黄海带鱼和小带鱼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检出率,带鱼的多态比例和遗传多态度均较小带鱼的低;(2)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在分析这两物种遗传变异时表现出保守和变异的双重特性,种内变异极小而种间较大;(3)5个随机引物扩增出种特异的RAPD带,可作为种间分子鉴定标记;(4)研究证实带鱼和小带鱼是不同属的两个种,从而在基因水平上支持了Nelson分类系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广西科学》2005,12(3):235-235
Jules Blais和同事研究了位于北极圈内的加拿大德文岛维拉角峭壁下的一组小湖。这些峭壁上生活着大量的暴雪鹱,这是一种北大西洋中常见的中等大小的海鸟。鸟粪最多的湖的沉积物中DDT、水银以及六氯苯的含量比附近的对照点中的要高。鸟粪中含有未被消化的鱼、腐肉、乌贼和其它海洋动物,污染物已经通过食物链在这些动物身上聚集。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科学家在苏格兰深海域发现四支海洋生物新物种,并称其为"不可思议的发现"。海洋苏格兰勘测队在北大西洋罗科尔海底高地发现一种大型海螺、两种蛤类和一种海生蠕虫,尽管科学家对该海域研究数十年,但这四支新物种却并未被发现,它们生活在苏格兰西北部海岸数百公里远的深海。  相似文献   

16.
基因转移的研究为鱼类遗传育种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目前已有十多个国家对十几种鱼类进行了这一研究。本文介绍了基因转移的方法和转基因鱼的研究进展。目前,显微注射和电穿孔仍是有效的转移外源基因的方法。外源基因的构建则向“全鱼基因”方向发展,使用鱼类自身的启动子和结构基因。生长激素基因和抗冻蛋自基因的转移是现阶段研究的重点。本文还提出了转基因鱼研究中必须加以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月龄的日本青鳉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止生物测试法,比较研究V(Ⅴ)对日本青鳉成鱼和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V(Ⅴ)对日本青鳉成鱼的72 h和96 h LC50分别为4.91 mg/L和2.73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273 mg/L,钒对幼鱼的72 h和96 h LC50分别为0.85 mg/L和0.43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42 7 mg/L.根据有毒物质对鱼类的急性标准可得钒对日本青鳉有中至高等毒性,幼鱼对钒的毒性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8.
为了阐明肉质性状相关基因在四种鲤科鱼类中的表达差异,以齐口裂腹鱼(雅鱼,Schizothorax prenanti)、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鲤鱼(Cyprinus carpio)和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四种鲤科鱼类为研究对象,利用索式抽提法和物性测定仪测定四种鱼类背部与腹部肌内脂肪(IMF)含量和肌肉剪切力,并利用荧光定量PCR(q PCR)检测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过氧化物酶体激活增殖受体γ(PPARγ)、过氧化物酶增殖剂受体γ亚型的辅激活因子1α(PGC-1α)、钙蛋白酶抑制蛋白(CAST)等肉质性状相关基因在四种鱼肌肉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齐口裂腹鱼背部与腹部肌肉的IMF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鱼类(P<0.01),而肌肉剪切力均显著低于其他三种鱼类(P<0.05),PGC-1α在齐口裂腹鱼背部及腹部肌肉中表达水平最高,PPARγ和CAST在齐口裂腹鱼背部及腹部肌肉中表达水平最低.研究结果为阐明齐口裂腹鱼优良肉质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9.
罗玲玲 《科技信息》2009,(12):87-87,84
鱼在水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例如节日祭祖、丧葬祭祀、婚姻生育等方面。鱼是水族最为重要的崇尚之物,从水族对鱼的崇拜活动中,可以研究出:水族鱼崇拜是一种图腾崇拜;水族祭祖仪式中分食图腾鱼是一种图腾圣餐活动;水族的原始稻作农业机缘巧合地实现了“鱼稻共生”,进一步促进了水族的鱼图腾文化。  相似文献   

20.
在克隆青岛文昌鱼hedgehog基因的同时,意外地得到了一个新的基因 (Amphip17)片段.对该基因片段的结构和功能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很可能在文昌鱼早期胚胎发育的体节形成与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发现和研究这个新基因,有助于揭示脊椎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