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中国将要发射"天宫一号"前夕,美国第二次发射了X-37B,X-37B究竟用来做什么?说实话,连NASA都没有几个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或许,它可以摧毁敌国卫星的空间战机、可以从空间投放核武器、可以充当一个巨大的空间间谍摄影机……  相似文献   

2.
2012年12月12日,朝鲜在西海卫星发射场,用银河3号运载火箭将光明星3号卫星成功送入地球轨道,引起世界巨大反响.就在朝鲜卫星升空的同时,美国在佛罗里达发射基地,向太空发射了一架极其神秘的小型航天器——X-37B.这次发射的时间点耐人寻味.发射目的虽然三缄其口,但依旧无法阻止人们的种种猜测:有人认为这是例行试验,旨在验证太空飞行中的某些相关技术;也有人猜测,这是为了偷窥中国的天宫一号太空实验室;还有人相信,这是美国在向朝鲜"亮肌肉",以示警告.  相似文献   

3.
在太阳系中土星是拥有众多卫星的行星之一.到2005年为止,科学家已在其周围发现了37颗卫星(简称"土星"),俨然一个"小太阳系".  相似文献   

4.
数字     
正37年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报道,其旅行者1号航天器上搭载的一组推进器,在"沉睡"了37年后,于太空深处成功完成点火测试。旅行者1号是NASA飞得最远、速度最快的航天器,也是恒星际空间唯一的人造物体。这个1977年从地球出发飞行了40年的航天器,基本靠调姿推进器来定向。但自2014年以来,工程师  相似文献   

5.
<正>1967年10月3日午后,一个冲压发动机从加利福尼亚南部的天空坠落。片刻之前,它还附着在火箭推进式飞行器X-15试验机的下腹部,美国宇航局(NASA)的工程师把这个虚拟发动机嫁接到X-15上,测试增加的重量是否会影响飞行器的高速操纵。截至当时,X-15型飞行器已经进行过100多次试飞,好几次试飞的速度超过5马赫,这是公认的高超声速飞行的临界值。那天,那架X-15的飞行员威廉·奈特(William"Pete"Knight)把飞行速度提  相似文献   

6.
《大自然探索》2010,(3):8-8
基于对美日合作的“朱雀号X-射线天文台”所获探测数据进行的研究,天文学家近日宣布,他们发现在超新星残余“W49B”的内部深处,迄今已探察到的两个“化石火球”之一仍在发光。在这张集成图片上,红色和绿色代表由地面望远镜拍摄的W49B残余,蓝色则代表由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获取的X-射线数据。  相似文献   

7.
<正>尽管高超音速武器的未来前景广阔,但由于涉及多项高新技术,各国在高超音速武器的研发过程中一路艰辛,代价不菲。2001年,日本停止了高超音速飞机项目HOPE-X。美国HTV-2B高超音速技术载具连续失败、X-51A型高超音速飞行器多次坠毁。这些实例充分表明,在高超音速武器项目的研发上,地基动能武器如电磁炮、高超音速防空导弹等项目相对成功率高一些,但各国在高超音速飞行器研发的道路上都遇到了严重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通过PCR方法从水稻"矮子占"和"南特号"的基因组DNA中分离出赤霉素20-氧化酶基因rga5, 其编码区含1119 bp. 其编码蛋白与已报道的水稻赤霉素20-氧化酶基因OsGA20ox相比有11个氨基酸不同, 其中9个氨基酸为移码差异. 通过基因枪法将该基因的正、反义表达质粒pSrga5和pArga5转化水稻"中花8号", 获得了生物学性状有明显变异的转基因植株. 正义转化表现出植株增高、叶片和穗变长、穗粒数增加等特征, 但花期未受明显的影响; 而反义植株表现出明显的"矮化"和"早花", 且出现植株细弱、叶色加深、叶片和穗变短等特征. 转基因水稻的分析结果表明, rga5正、反义外源基因已分别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 并有效表达; 正义植株体内的GA1平均增加约50%, 反义则降低至对照组的约10%. 结果表明, rga5是水稻赤霉素合成代谢途径中起关键作用的赤霉素20-氧化酶基因, 该序列中11个氨基酸的变异并不影响其功能. 正义表达可增强体内GA的合成, 促使植株生长, 增加株高; 反义转化则抑制了内源GA的合成及植株生长, 导致植株明显的矮化.  相似文献   

9.
王盈康 《科学通报》1988,33(8):592-592
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1,4-丁二醇(BDO)硬段和各种不同软段组成的聚氨酯已成为聚氨酯材料中很重要的一类聚合物,对于MDI/BDO硬段结构的研究多年来已做了大量的工作。Blackwell等致力于用X-衍射研究MDI/BDO体系的结晶结构,1979年他们做了取向退火的MDI/BDO/PTMG(硬段含量43%)的12个X-衍射取向弧的  相似文献   

10.
吉永华 《自然杂志》2015,37(1):61-64
<正>但凡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无非遵循两条客观规律:一种是追求力量上的显示度,另一种则是寻求对力量的控制权。前者伴随内外环境的风起云涌,难免堕入力量此消彼长的演化宿命;后者则谋求与力量相适应的目标,避免失败。自20世纪,几乎每届美国总统当政时期,都会雄心勃勃地释放出自己的"人类计划"。例如:1961年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的"人类登月计划";1971年第37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颁布《国家癌  相似文献   

11.
血型识趣     
<正>会变的"大蛟龙"1492年,教皇英诺森八世的血管里接受了3个男孩的血液。这是世界上首次输血的尝试,但由于当时人们缺乏输血知识,结果使教皇送了命。1900年,奥地利的兰·特斯坦纳发现构成人体红细胞血型系统的是A、B、○、AB血型,由此  相似文献   

12.
<正>认识夏禹龙先生已45年了,他是对我影响最深的师长之一。那是1973年7月,我到上海《自然辩证法》杂志编辑部工作,虽然这本杂志受到"四人帮"的控制,但编辑部却聚集了一批来自理论界和高校的知识分子,尽管当时不得不违心地编写一些所谓批判"资产阶级学术观点"的文章,但大家始终关注着国外自然科学领域的进展,我也因此耳濡目  相似文献   

13.
赵雪杉  冯叶  苟利军 《自然杂志》2021,43(3):209-216
1964年发现的天鹅座X-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可观测到的恒星级黑洞,它持续不断地吸引着天文学家的目光。精确测量该系统的参数有利于天文学家加深理解天鹅座X-1的物理性质,并有助于对恒星演化作出更好的限制。2011年,首次全面测量天鹅座X-1系统的质量、距离、自旋等参数;2021年,包括国家天文台在内的国际合作团队再次对该系统进行精确测 量,全面更新了系统参数。文章详细介绍天鹅座X-1的质量、距离、自旋三个参数的测量方法,以及2011和2021年两次精确测量的结果,并讨论了最新的测量结果对恒星及双星演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正>一项初始计划仅为四年的"旅行者"空间探测任务成就了迄今仍在运行、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之久的星际之旅。就"旅行者"1号而言,到2025年左右可能因动力耗竭而停止工作,再也无法向地球传送数据。然而在运行期间,它们向人类呈现的结果既前所未有,又令人兴奋。当1977年"旅行者"1号、2号空间探测器相继发射之时,国际上围绕深空探测计划开展已近20年了:1957年10月,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环绕地球  相似文献   

15.
徐广智 《科学通报》1982,27(12):768-768
稀土元素的特点是其原子具有未充满的4f电子壳层,其物理化学性质往往与此有关。可以期望在稀土元素络合物的X-光电子能谱的结合能上有所反映;另一方面,结合能的化学位移数据亦可提供络合物中的成键情况。为此,我们系统地考察了十五种(TTA)_4MQH型稀土元素络合物的X-光电子能谱,其中  相似文献   

16.
刘武 《科学》2003,55(4):20-20
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就现代人起源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争论.近十几年来,一系列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据支持现代人在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然后向世界各地扩散并取代了当地的古老人类,成为现代人的祖先.这一观点构成了现代人"非洲起源说".与此相对应的"多地区起源说"认为,世界各地的现代人起源于当地的早期智人或直立人.这两种学说的激烈争论,已成为近年国际古人类学术界和媒体关注的热点.虽然"非洲起源说"逐渐获得了日益增多证据的支持,但迄今在非洲发现的最早的早期现代人化石,年代仅在距今10万年前左右.缺乏距今10万~20万年期间的化石证据,已成为"非洲起源说"的一大缺陷.  相似文献   

17.
在20—21世纪之交,我们曾经论及,就科技领域而言,如果将20世纪称作"物理学世纪",那末或许就可将21世纪称作"物理学应用世纪"。目前这新世纪已过去了十年,20世纪初叶起始的现代物理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构建和延拓,已经展示出光  相似文献   

18.
自1912年发现宇宙线已近100年了,但宇宙线的起源之谜依然困扰着物理学家,因而被列为21世纪的11大科学难题之一.对甚高能γ射线天文学的研究最有希望在未来10~20年内揭开宇宙线起源之谜,我国宇宙线研究领域的物理学家因此提出了在海拔4300米的西藏雪域高原上建造"大型高海拔空气簇射观测站"(LHAASO)的计划,冲击"世纪之谜".  相似文献   

19.
袁青 《科学24小时》2005,(10):32-33
空战正在进行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波音公司的X-45A是世界上研制出的第一种UCAV,两架X-45A原型机已进行了50多次试飞,显示无人驾驶作战飞机具备了对目标进行自动跟踪和攻击的能力,专家们认为今天的战斗机未来将被无人驾驶作战飞机取代.  相似文献   

20.
退缩的冰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著名冰川专家崔之久教授20年中曾三次到贡嘎山海螺沟冰川进行科学考察,他最近发现:海螺沟冰川已进入了十分强烈的"瘦身"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