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胜彦 《科学通报》1987,32(14):1106-1106
早在1952年Rajewsky就发现在液态空气的温度下X射线对拟南芥的种子发芽、洋地黄和羽扇豆花粉管的生长的损伤程度均比在常温下照射时显著减轻。Nakai、山縣弘忠等人进一步证明,利用极低温的保护效应,采用较高剂量结合冷冻处理可以提高突变效率,因此认为这是一种较好的处理方法,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也有不同的实验结果与看法的报  相似文献   

2.
安徽五河下白垩统被子植物叶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浩敏 《科学通报》2003,48(4):375-378
记述一被子植物化石叶子印痕的正负面, 发现于安徽省五河县新庄组, 时代属于早白垩世的巴列姆期, 或者略晚. 此叶十分微小, 长、宽均不超过0.6 cm, 叶脉保存相当完好、清晰. 其叶结构特征属于被子植物叶进化四等级中的第1等级, 即最原始的一级. 在现代被子植物以及已报道的早期被子植物中未见与其近似者. 将其归入一形态属, 命名为微小双子叶植物叶(Dicotylophyllum minutissimum sp. nov.). 这是我国继东北和香港之后, 在早白垩世地层中再次发现早期被子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3.
当代爱迪生     
本发明是一种冰花的制作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鲜花的花朵在冰中保持其艳丽的原色,也可以根据需要制出其它独特的造型,这种冰花可以放入高级饮料中,增加活跃气氛。 本方案制作的冰花是采用各种造型的模具来实现的,比如:用一个半圆的装置,在其中放入一支花朵(图1),再扣合上另一半模具,将模具  相似文献   

4.
陈丕基 《科学通报》1981,26(18):1128-1128
我国早三叠世的叶肢介化石,曾发现于西南地区飞仙关组和永宁镇组的陆相夹层中,数量不多,种属比较单调,是Euestheria属和Palaeolimnadia属的分子。华北陆相和尚沟组的叶肢介化石相当丰富,已研究多年,最近才正式报道,以Aquilonoglypta, Cornia, Diaplexa和Liolimnadia四属为主,还有少许 Polygrapta, Palaeolimnadia, Loxomicroglypta, Leptonemia和Dictyostriaca等属的分子出现。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横断山脉的莽莽林海里,生长着千奇百异的植物。其中一种植物种群——红豆杉,最近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Zucc),又称紫杉,是第四纪冰川期遗留下来的古老植物,属红豆杉科红豆杉属。它广泛分布于北温带温冷山区。1971年,美国药物学家首次从短叶红豆杉的茎皮中分离出一种它所特有的有机物——紫杉醇。  相似文献   

6.
石墨烯作为一种重要的二维材料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可以通过在铜表面生长来大规模制备.为了研究生长机理,首先要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给出各碳氢物种在铜表面的稳定性和基元过程的动力学信息;然后结合动力学蒙特卡洛模拟,可以进一步得到不同条件下石墨烯生长的主要动力学路径.本文将简要介绍该多尺度模拟研究方法及运用该方法揭示的铜表面石墨烯生长机理.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资源的挖掘一直是研究关注的重点.在传统微生物分离培养中,因优势菌群竞争及培养条件限制等原因,存在庞大的不可培养微生物群体,单细胞分离培养可排除种间竞争的影响,添加复苏促进因子蛋白可提高低活性、慢生长微生物的分离效率.青藏高原拥有着巨大的微生物资源储备量,同时也因为脆弱的生态环境而受到原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的威胁,在高原长期的低温条件下,挖掘本土微生物资源对冷环境污染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单细胞分离与复苏促进因子添加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从青藏高原不同海拔表层土壤样品中,分离培养低温联苯降解潜力菌,并探究分离菌株对复苏促进因子的响应情况.共获得24株可在低温条件下以联苯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其中18株来自复苏促进因子添加组,分属于Microbacterium等9个属,多数筛选菌株对复苏促进因子的响应明显.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新的功能菌分离筛选方法,具有高效率、低成本、易推广的特点,为“微生物暗物质”挖掘提供了一种新方案.  相似文献   

8.
耳蕨属(鳞毛蕨科)的亚洲起源: 来自rbcL序列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李春香  陆树刚  杨群 《科学通报》2004,47(9):874-878
对60种(包括新测定的我国西南部的耳蕨和贯众属植物23种)广义耳蕨属Polystichum sensu lato (s.l.)植物的rbcL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并根据通过相对速率检验支系之间的遗传距离和rbcL基因的进化速率, 估算广义耳蕨属起源和发生分歧的时间. 用最大简约法(MP)和邻接法(NJ)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 所分析的广义耳蕨属(包括贯众属Cyrtomium和鞭叶蕨属Cyrtomidictyum)构成一个单系群, 支持广义耳蕨属的成立. 位于系统树基部的支系均由来自亚洲的种类构成, 而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其余种类构成另一个支系. 系统发育分析及分歧时间的估算结果显示, 广义耳蕨属在晚白垩世晚期(约76 Ma)首先从亚洲起源, 在始新世早期(约46 Ma)扩散到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9.
“林中霸王”——高山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请看封面照片上的这棵枝叶浓郁的大树,多象一只驯良温顺的鹿,它昂首凝视远方,神态维妙维肖. 这是生长在我国热带林自然保护区——海南岛尖峰林区的一种桑科植物,名叫高山榕(Ficus altissima Bl.)它借林中鸟兽传布种子,当种子正巧落在其他树干上时,便能萌发,并迅速生长出繁多的气生根,吸收大气中和树皮上的水分和养料,过着附生生活.有些气生根如游蛇般地沿着树干往下爬生,而且又分生众多的各级侧根,交织如网,把支撑它的树干  相似文献   

10.
高度特化等级裂腹鱼类分子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德奎  陈毅峰 《科学通报》2007,52(3):303-312
分析了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23个种和亚种36个群体高度特化等级裂腹鱼类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序列, 重建了系统发育关系. 并采用地质隔离事件校正分支时间, 估计了主要分支发生时间. 结果发现, 高度特化等级裂腹鱼类不是单系群, 裸鲤属和裸裂尻属也不是单系群. 全裸重唇鱼可能是特化类群向高度特化类群演化的过渡类型. 高度特化等级裂腹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总体上反映了水系之间和地质历史的联系, 即来自相同和相邻水系的物种通常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估计的主要分支发生事件与青藏高原近晚地质时期强烈隆起有很好的一致性, 表明高度特化等级裂腹鱼类的起源演化与晚新生代青藏高原阶段性抬升导致的环境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1.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最近已成功地找着了五十多种具有临床使用价值的新药,其中有十多种应用于癌症治疗,另一些则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例如,有种治疗白血球过多症的新药就是从生长在非洲马拉加西共和国的长春花属植物中筛  相似文献   

12.
()孙柏年  ()沈光隆 《科学通报》1998,43(21):2348-2350
在我国二叠纪植物群中,Protoblechnum及其与类似植物如Compsopteris,Glenopteris和Supaia等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争论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70年前,Halle在研究我国山西晚古生代植物化石时,曾将石盒子组中的一些一次羽状分裂的蕨叶标本归于Proto-blechnum属,并定名为Protoblechnum wongii Halle。他在讨论Protoblechnum与相关化石的区别时并未把蕨叶羽轴的分叉与否当成一个重要的属级划分条件。Zalessky在研究俄罗斯二叠纪植物化石时也发现了和中国的Protoblechnum十分类似的标本,但他不赞同使用Protoblechnum属名,而将羽轴分叉的标本归于White创建的Supaia属中,将羽轴不分叉、蕨叶为一次羽状的标本归于他创立的新属——Compsopteris内。  相似文献   

13.
前沿     
<正>用激光驯服闪电来自加拿大的科学家,使用"先进激光光源设施",在实验室中成功演示了引导闪电弧按照某一预定路径发展的实验,也就是利用激光束引导一束放电电流沿着一道平滑的抛物线路径传播。研究人员表示,该技术可以让电弧沿着S型路径或是任何其他形状的路径传播,这将对工业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型生物充电器智利工程师研制出一种叫做"E-Kaia"的生物充电器。这种生物充电器能从植物的土壤中获取能量,再将  相似文献   

14.
对生长在柽柳荒漠生境中最常见的4种早春短命植物离子草(Chorispora tenella (Pall.) DC.)、角果毛茛(Ceratocephalus testiculatus (Crantz) Bess.)、东方旱麦草(Eremopyrum orientale (L.) Jaub et. Spash)和弯果婆婆纳(Veronica campylopoda Boiss.)进行取样调查, 分析了柽柳灌丛下和灌丛外的4种植物丛枝菌根(AM)的形成状况、根际AM真菌的孢子密度和群落组成, 并探讨了柽柳灌丛对其菌根侵染状况、根际AM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柽柳灌丛下短命植物的侵染率和根际土壤中AM真菌孢子的密度显著低于灌丛外的植物, 并且灌丛下AM真菌的种类(12种)少于灌丛外(19种). 灌丛下短命植物根际土壤由于受到柽柳灌丛的影响, 其养分含量除速效钾外, 都高于灌丛外; 灌丛下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别为65.37和44.50 mg/kg, 而灌丛外的含量则为32.33和33.85 mg/kg. 本研究共从短命植物根际分离到21种AM真菌, 其中无梗囊霉属有5种、原囊霉属1种、球囊霉属13种和类球囊霉属2种. 通过上述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柽柳灌丛影响着土壤的理化特性及其下生长的短命植物丛枝菌根的形成和根际AM真菌群落的组成.  相似文献   

15.
贾忠建 《科学通报》1991,36(20):1582-1582
菊科橐吾属植物具有消炎、抗菌等功效,其化学成分的研究已有较多的报道,但箭叶橐吾(Ligularia sagitta, Compositae)的化学成分研究迄今未见报道,本文将报道从箭叶橐吾根中分离得到的一个新化合物,经EIMS、IR、~(13)C NMR、DEPT、~1H NMR和X-ray单晶结构分析证实为一种新骨架的内酯,命名为箭叶橐吾内酯(Sagittolactone)。  相似文献   

16.
特化等级裂腹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与青藏高原隆起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何德奎  陈毅峰  陈宜瑜  陈自明 《科学通报》2003,48(22):2354-2362
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了特化等级裂腹鱼类3属9种和亚种的分子系统发育, 并通过黄河上游与青海湖隔离的地质时间来校正分子钟, 进而探讨了特化等级裂腹鱼类的主要分支发生事件与青藏高原阶段性隆起的关系. 结果表明, 特化等级裂腹鱼类并不是一个单系群. 叶须鱼属的5个种及亚种构成了一个单系群. 裸重唇鱼属的3个种并不形成一个单系群. 其中, 全裸裸重唇鱼和高度特化等级裂腹鱼类构成姐妹群关系; 而厚唇裸重唇鱼和新疆裸重唇鱼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它们一起与斑重唇鱼形成姐妹群. 特化等级裂腹鱼类可能起源于中新世(约10 MaBP), 3个属的分歧时间发生在晚中新世(约8 MaBP), 主要的种化事件发生在晚上新世和更新世(3.54~0.42 MaBP). 特化等级裂腹鱼类的主要分支发生事件与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在8, 3.6, 2.5和1.7 MaBP发生的地质构造事件及气候重大转型时期基本吻合. 分子钟数据不支持青藏高原在渐新世或中新世整体隆起已接近现在高度或更高的假设, 也不支持在晚上新世(约2.6 MaBP)仅有2000 m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林隙干扰是阔叶红松林林分结构维持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大多研究只考虑林隙对幼苗建立初期和末期总体的数量变化,忽视了此阶段中曾经出现而又死亡的动态过程.本文以9hm2凉水典型阔叶红松林动态监测样地915个2 m×2 m小样方内的多年生幼苗(H≥30 cm,DBH1 cm)为研究对象,基于2006,2008,2010和2012年4次调查数据,分析了幼苗的新增、死亡、高生长及其动态,探讨了林隙与非林隙下幼苗的建立过程.结果表明,样地内共有幼苗42种,其中林隙对11种幼苗的建立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林隙内稠李、枫桦、裂叶榆、龙牙楤木、珍珠梅、山槐和红皮云杉的幼苗新增显著高于非林隙,而稠李、裂叶榆、龙牙楤木、珍珠梅和山槐幼苗的死亡数量显著高于非林隙;林隙对冷杉、春榆、红皮云杉、花楸和山槐幼苗的高生长具有促进作用.2008年新增并在以后调查中死亡的幼苗有31种,其中5种幼苗的密度变化在林隙内显著高于非林隙;而2010年新增在2012年调查时死亡的幼苗中只有水曲柳在林隙内显著高于非林隙.本研究还发现,阔叶红松林幼苗的建立不仅对不同的林冠条件有偏好,还与地形因子及其他生物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郑国錩 《科学通报》1957,2(14):436-436
1956年,我们曾用三种不同的方法(醋酸胭脂红塗片法、压碎法和石腊切片法)观察了属于六科十属十九种或品种的花粉母细胞,發现在不同的栽培条件下,都能看到在花粉母細胞中有染色質穿壁转移现象。因此,我們認为这种现象是相当普遍地存在于植物界的一种正常现象。最近,我们为了作好深入一步研究的准备工作,又用同样的三种方法观察了分隶于十六科二十属的二十二种植物[蕎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  相似文献   

19.
物种自然杂交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并被认为在适宜条件下可以多地独立发生.2013年,在云南元江采集的7种铁线蕨属植物中,其中一种在形态上疑似台湾产梅山铁线蕨,而该种被认为是以假鞭叶铁线蕨为母本、半月形铁线蕨为父本的自然杂交物种.形态学比较显示,该存疑种与铁线蕨属其他种类均有明显差别,用单拷贝核DNA序列CRY2exon 3和叶绿体DNA序列rbc L,atp B,atp A,trn L-F,rps4-trn S对云南元江产梅山铁线蕨存疑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云南元江产梅山铁线蕨存疑种为以苍山铁线蕨为母本和以孟连铁线蕨为父本的自然杂交种,由于形态上与台湾产梅山铁线蕨相似、父母本亲缘关系上与梅山铁线蕨的双亲近缘,因而可称为梅山铁线蕨的隐性杂交种.据此认为,中国可能存在大量的自然杂交种尚未发现,并可以通过核DNA序列和叶绿体DNA序列进行准确鉴定;同时,诸如铁线蕨属这样的蕨类植物,由于存在无性繁殖习性,可以弥补有性生殖隔离带来的适合度降低的缺陷,增加杂交种在自然界中的存活机会,是蕨类植物中自然杂交种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探索》2014,(3):6-6
正科学家最近发现,在某些条件下,在靶向治疗(旨在打断癌细胞生长和扩散能力的一种疗法)中同时使用两种甚至三种不同的药物,就有可能治愈几乎所有癌症。科学家说,这项研究并非已经找到癌症克星,但它的确为患者带来了希望。目前最紧要的是研发各种不同的靶向治疗药物,这需要探索一系列不同的策略,其中包括运用不同的药物针对癌症发展中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