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科学》2012,(7):F0002-F0002
6月30日,随着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7000米级海试第六次下潜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以及我国深海载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7000米级海试的六次下潜试验中,"蛟龙"号三次下潜深度超过7000米,最大  相似文献   

2.
<正>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的"挑战者深渊"海域,中国自主研制的万米级水下定位系统——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由"彩虹鱼"着陆器搭载于2018年12月13日晚成功进行万米级海试,探测深度为10913 m,并首次给出超过万米水深的海底精确坐标。"在陆地上,人们可以通过天上的卫星定位系统来定位。但在幽深的海洋,能够传递信息的介质只有声波,且易受海水中各种杂质的干扰,因此想获得水下载体的确切位置,一  相似文献   

3.
《世界科学》2010,(9):4-4
<正>8月26日,中国科技部和国家海洋局在北京联合宣布,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  相似文献   

4.
2011年7月28日上午,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5000米级海试中第三次潜入深海,再次将中国载人深潜的记录刷新为5188米。"蛟龙"号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圆满完成了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海底定点取样等各项试验任务。"蛟龙"号不断创造着新的纪  相似文献   

5.
<正>"潜龙三号"于近期开始在南海北部陆坡东沙西南海域进行试验性应用第一潜。4500米级"潜龙三号"潜水器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自主无人潜水器,以深海复杂地形条件下资源环境勘查为主要应用方向。"潜龙三号"此次进行了两个海试潜次。海试现场验收专家组在对"潜龙三号"最大工作深度、航速、无动力下潜和上浮、续航力、卫星通信、导航等50项试  相似文献   

6.
2014年2~3月,在赤道西太平洋出现西风事件后,赤道东太平洋产生了显著的暖海表温度异常(SSTA),标志着一次El Ni?o事件开始发展,但随着4月份之后西风事件的减弱消亡,赤道东太平洋暖SSTA也随之衰减,指示着2014年El Ni?o事件的发展在6~8月停滞.资料分析表明,2014年2月,来自印度洋的MJO湿位相到达赤道西太平洋后,西风事件产生,触发了2014年El Ni?o事件.3月初,MJO干位相传播至赤道西太平洋后,西风事件开始减弱.3月中旬以后,东传MJO信号明显减弱,这时赤道西太平洋海表东风异常的发展维持与赤道西-中太平洋SSTA的纬向梯度联系紧密.在MJO信号消亡后,赤道西太平洋的海表异常东风通过风-蒸发反馈作用令当地暖SSTA逐渐加强,降低了局地海平面气压;同时该异常东风令赤道中太平洋混合层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冷平流,抑制了赤道中太平洋的持续增暖,使局地海平面气压升高,从而加大了赤道西-中太平洋的纬向海平面气压梯度负异常,使得赤道西太平洋的表面异常东风维持加强.这种赤道西太平洋表面异常东风和赤道西-中太平洋SSTA纬向梯度异常的正反馈能够维持到8月份,导致西风事件减弱消失,造成El Ni?o事件的发展停滞.  相似文献   

7.
3759米、4027米、5188米……这是一组开创中国载人潜海历史的数字。短短一年里,中国"蛟龙号"潜水器,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下潜纪录一破再破,使得我国逐渐迈进深潜技术强国行列……初试锋芒2010年5月31日,"向阳红9号"海试船一声长长的鸣笛,在一曲情深意长的《热血颂》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江阴启航,徐徐驶向我国南海,进行3000米级的海上试验。载人深潜试验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全第一"的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12月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所属的"海洋地质九号"调查船,完成入列首年以来的所有调查任务,返回青岛。自2017年12月入列以来,"海洋地质九号"分别赴我国东海、南海、黄海以及西太平洋海域,完成了西太平洋深海地质调查  相似文献   

9.
正什么样的动物居然能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在福建沿海的沙滩上,经常能看见一种长得像"粉丝"的东西。原来这是海蛞蝓交尾后排出的卵群带,最长近1米,湿重可达20克,人们称其为"海米粉"或"海粉"。海粉可食用,不过当地老人说海粉其实不好吃,没味道,而且吃了容易拉肚子,因此,海粉如今在市场上并不常见。但产下"海粉"的海蛞蝓却很特别。  相似文献   

10.
"蛟龙"号——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经过不断海试,证实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今夏,"蛟龙"号即将挑战潜海7000米的更高目标。这一目标一旦达成,就标志着中国的载人深潜器将可到达全球99.8%的大洋深底。根据初步计划,今年3月份"蛟龙"号将到南海做一些科考,7-8月将挑战7000米潜海能力。目前正在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提升保存样品  相似文献   

11.
海洋中每下降10米就增加1个大气压,到了1千米的深度就增加了100个大气压,一般的潜水艇是经受不了这种高压的,何况海洋最深处——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有1万多米深哩!  相似文献   

12.
秀英 《科学之友》2013,(6):10-11
随着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发射和深海潜水器"蛟龙"号7000m海试成功,中国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梦想一一实现,但是谁来扣开了入地之门呢?中国地质学界给出了答案。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2012年度成果汇报交流会于2013年5月在北京举行。这个由来自118个科研机构的1500多名专家参与、历经5年的项目,是目前实施的规模最  相似文献   

13.
在建国50周年大阅兵式上,陆、海、空三军10个空中梯队的132架战机从天安门广场上空隆隆飞过,在这精彩的瞬间,空中第4梯队有6架绰号为"中国飞豹"FBC—1飞机,最引人关注。"中国飞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依靠自己力量设计、制造和试飞成功的新一代超音速歼击轰炸机。该机总长22.325米,翼展12.705米,机高6.575米,最大起飞重量28.457公斤,实用升限  相似文献   

14.
<正>北京时间2018年11月27日凌晨4时,美国宇航局(NASA)发射的"洞察号"探测器在火星软着陆成功。在此之前,"洞察号"已经在太空飞行了半年多,行程超过4.84亿千米。自从登陆火星以来,"洞察号"就不紧不慢地逐步开展工作。它首先展开直径2米的2个太阳能电池板,然后给自己来了个自拍。随后,科学家远程遥控"洞察号"上的机械臂把探测火星震动的"火震仪"抓起来放在火星表面,用来测定火星的震动。  相似文献   

15.
您以为只有陆地才经常发生地震吗?不,在深深的海底,也经常发生地震.据统计,全球80%的地震都集中在幽深的海底,特别是在太平洋周围海洋平均深度4000米以上、终年暗无天日的海沟里以及它附近与群岛区的深渊中尤为多见.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海北部的现代沉积成岩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是我国最大的海域,面积达360多万平方公里,是西太平洋最大的一个边缘海,约占我国海区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平均深度是一千米,最大深度是五千五百五十九米。在南海分布着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东沙群岛,总计包括了二百多个岛屿,礁,滩,沙。其中岛屿(包括沙洲)约有47个,即西沙群岛29  相似文献   

17.
正濑户内海是日本最大的内海,东西长440千米,南北宽5~55千米,面积约9 500平方千米。它是由于陆地下沉、海水入侵而形成的,平均水深约37米。这里海岸线曲折,大小岛屿星罗棋布,包括直岛、丰岛、小豆岛等3 000多座岛屿,号称"多岛海"。自古以来,濑户内海即作为交通大动脉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日本与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这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也保留着传统的风俗文化,是一片远离尘嚣的人文净土。  相似文献   

18.
海底火山环,指由一系列位于太平洋腹地的海底活火山构成的环形群岛。2003年,科学家对位于西太平洋海域的马里亚纳群岛的海底进行了考察,发现了一条由50多座海底火山组成的海底火山环。2004年,科学家重返马里亚纳群岛,对那里的海底火山作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刚才信誓旦旦地说"从今天开始减肥",为什么一到饭桌前又大开吃戒?明明被告诫"单反毁三代",为什么在各种新款器材前一次又一次hold不住?明明知道明天就要交策划书,为什么一打开电脑却迷失在微博上?你为什么无法战胜眼前的欲望?也许你对诱惑太敏感了,而且从小就是。40年前,心理学家瓦特·米舍尔和他的团队召集了60多个4岁的小朋友进行了一项经典的"延迟满足"实验。他把小朋友带到一个观察室,告诉小朋友他要离开屋子一会儿,桌子上的棉花糖暂时是不能吃的,而如果小朋友能等到他回来,便可以得到2个棉花糖。米舍尔发现,有些小朋友能够通过各种注意转移和自我控制策略战胜棉花糖的诱惑,而另一些小朋友则把持不住,还没等到米舍尔回屋子,便吃掉了棉花糖。早在4岁,小朋友们"高延迟者"和"低延迟者"便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20.
前沿     
正"中国天眼"已发现11颗新脉冲星2018年3月13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天眼"观测基地发布,自200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以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共发现51颗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11颗已被确认为新脉冲星。"中国天眼"调试和试观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约20天的时间能将可观测的天区扫描一遍。天文学家发现宇宙中最古老恒星的"足迹"2018年3月2日,通过长达12年的观测,美国一个天文学研究团队利用设于澳大利亚的地面设备观测宇宙中的射电波,首次找到了恒星"老祖宗"活动的痕迹,发现了宇宙中第一批恒星的"足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