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济南市水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生态功能分区是基于对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区域差异提出的一种分区方法.形成生态系统空间差异性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和人类活动影响.水生态分区是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分析济南市陆地和水生态系统特点,提出了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指标体系等.基于GIS分析技术,得到了济南市一级、二级和三级水生态功能分区.一级分区以集水区水文条件3大水系为依据,分别为黄河水系、小清河水系和徒骇马颊河水系,划分3大流域外加城区组成.二级水生态分区则以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为主导因子.三级水生态功能分区则反映二组分区内功能差异,运用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对流域的生物多样性维持、生境维持、水环境支持、水资源支持4项生态功能进行评价,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空间叠加方法,按主导功能类型完成流域内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进步,水生态安全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水系连通的重要性也逐渐彰显。本文主要研究了水系连通的概念及内涵,并进一步研究分析了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国内外水系连通案例等。基于以上研究,对廊坊市的水系连通规划做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3.
萍乡市已列为全国第二批59个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之一,萍乡资源枯竭、城市正在转型,迫切需要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萍乡又通过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验收,具有良好的实施条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需紧紧围绕萍乡城区"一轴二核"空间发展布局和市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以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通过加强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的建设,全面构建与萍乡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协调的水生态系统,本文从萍乡概况、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迫切性与可行性、建设思路及措施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为了美化城市清洁环境,对阜新细河两岸生态景观规划体系和方案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人文、生态、经济、环境治理和城市景观等方面分析了细河两岸景观体系规划的思路和方案,总体布局体现阜新城市特色,规划目标是"水清岸绿,城水融谐";规划原则是以人为本,体现生物多样性,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以绿色的自然空间作为细河水岸的定位,进行阜新细河景观带规划和设计。该规划设计思想和原则对城市滨水景观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滨水空间是城市的黄金区域,城市建设也开始重视滨水空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该文以辽中县生态水城为实例,分析滨水空间与城市实体之间的联系以及设计方法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滨水空间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关于自然生态、旅游产业、文化、娱乐、交通、安全等因素,也让人们对滨水驳岸的生态景观设计越来越重视。该文通过分析目前城市滨水驳岸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建设生态驳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滨水驳岸的景观设计中加入构建生态合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创造出更加舒适宜人的滨水驳岸景观。  相似文献   

7.
北京城市水系的特点、旅游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了北京城市水系的基本特点,水系的旅游类型包括水文物遗迹、水系沿线旅游和休闲娱乐项目等.水体污染和水资源总量不足是制约水系旅游发展的两大问题.应当采取水文物立法、借鉴国外经验和利用水分循环原理保护水系.  相似文献   

8.
受气候与水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过度的流域开发,肇庆区域洪涝灾害频仍。在古城规划与营建过程中,防洪排涝始终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肇庆古城的系统调研及文献研究,结合古城建设情况与水系规划特征,从古城选址、水系规划、城墙营建、古城工程管理及防洪救灾4方面探讨了古城防洪御灾体系的建设。具体适灾措施有:依据对自然地貌及水系特征的规律认识选择城址,利用城市高程进行适应性布局;建设集障水、疏排、蓄滞为一体的城市水系,形成区域海绵系统,科学调配水资源;利用古代工程技术措施,建造有自抗洪能力的城垣墙体结构;注重由政府主导的工程管理及防洪救灾的非工程性措施结合,从灾前防范管理、灾中抗洪抢险、灾后保障恢复3个环节进行防洪综合管理,以实现对洪水灾害的主动防御。古城规划和建设中形成的城水共生的传统生态观念、系统完备的古城防洪排蓄体系、防救并举的防灾工程管理模式,是古城在自然灾害下的适应性体现,对于当代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福州内河环境治理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阐述福州内河污染及治理现状的基础上,对内河整治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可以从加强内河水环境科学研究、倡导生态治河、建设城市滨水空间、恢复生物多样性以及开发内河旅游等方面对现有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融合、改造生态环境中现代工程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探讨宋都水系规划工程的生态文化意义.认为宋都水系规划工程对开封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其理念与方法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是当前全球“亲生物城市”规划建设最领先、最突出的践行者之一,从城市、社区和建筑3个层面归纳其“亲生物城市”规划经验:着力构建城市生态空间系统,发展复合性功能绿色网络;营建多元主题社区花园,推动社区高度参与建设;重视城市空中绿化建设,塑造绿色优美城市风貌。另外,从管理机构、规划政策、评价体系、公众参与、生态问责几个方面总结其创新的“亲生物城市”政策制度。最后,提出中国“亲生物城市”的发展、规划与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雨洪灾害,严重地制约了城市与社会的发展,通过空间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面对雨洪灾害的抵抗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对城市韧性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将雨洪韧性作为韧性城市建设的主要关键点;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水系统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提出具有雨洪韧性的韧性城市建设应在进行水体间布局规划的同时,考虑如何在既有的城市格局、城市空间中进行增设与市政给排水结合的雨洪韧性基础设施;通过对荷兰城市、乡村空间格局、景观系统及基础设施实际案例的归纳总结,提出了雨洪韧性城市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经过对重庆市城市绿化现状以及城市森林工程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重庆城市建成区绿化用地资源有限,城区及周边的大量田地被蚕食,城市绿化存在诸多误区,水系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基础设施薄弱,生态安全性差等.提出了关于重庆市城市森林建设的对策意见,以期对后期的森林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人口数量已经趋于饱和,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加之规划中不可抗拒的主观因素,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占用了大量农林用地.为了限制城市的无序扩张,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世界上许多大城市正在努力发展城市绿地.北京市为了建设宜居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世界城市,于2007年启动了郊野公园环建设,2012年启动了平原造林工程.本文以城市绿地的起源、发展及其功能为主线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和著作进行综述性研究,针对北京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在此背景下,水利部于2013年提出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逐渐成为国内水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其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均在不断发展之中. 在已有研究中,多运用层次分析法、Delphi法、主成分分析法等主观赋权法进行评价. 熵值法因其客观、科学性近年来在生态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对比归纳主观赋权法与熵值法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中的应用。论述了熵值法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中的可行性,并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例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分分别为0.584 6、0.485 2和0.556 6分,长三角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明显好于成渝城市群;评价结果与当前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水生态文明水平基本一致. 熵值法能够满足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的数据和范围要求,且能有效避免主观影响,对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十五”以来,太原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为活动以及下垫面的变化会影响太原市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布,城市热岛现象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了对太原市今后城市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Aqua/MODIS、数字高程、土地利用分类、城市灯光等多源卫星资料计算太原市2003~2019年城市热岛强度和城市热岛比例指数,分析太原市城市热岛效应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高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8数据分析太原市热岛区和冷岛区下垫面特征。结果表明:2003~2019年,太原市辖区各县(市、区)城市热岛效应较强的月份主要发生在7月~9月,且多在8月城市热岛效应最强,辖区各县(市、区)中小店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近20年来,太原市辖区各县(市、区)城市热岛强度变化趋势不同,南部的小店区、晋源区和清徐县城市热岛强度整体增加趋势明显且逐渐相连成片,在今后城市发展中应重点关注,北部、东北部和西南部郊区的强冷岛区域的面积增加显著,有效缓解了所在县(市、区)的热岛强度;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注意金属、混凝土或塑胶等建筑吸热材料对局部热岛效应的加强作用,可通过大面积水体、植被等缓解局部地区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17.
智慧城市仿真模型组织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慧城市建设为系统化认知城市运行提供了多源丰富的数据支撑,也为城市模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围绕城市要素组织机理与城市系统运行表达两个方面梳理了智慧城市仿真模型构建基础,从模型概念内涵、组成要素、框架结构与主要功能4个层面阐述了仿真模型的具体组织形式,从城市规划方案评估、城市设计感知交互与城市运行管理决策3个方面探讨了仿真模型的具体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18.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经济和城市群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港珠澳大桥是珠江口南部的重要通道,其建成后能提升珠江口西岸地区城市的区位优势,促进城市融合和经济发展,推动珠江口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港珠澳大桥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区域交通需求,改变珠三角地区的交通空间格局。本文从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判断标准出发,分析港珠澳大桥建设及投运对珠江口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效应。  相似文献   

19.
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方法,研究从2000年至2018年惠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及时空演变规律,并针对其景观生态发展突显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为惠州市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担当的绿色城市定位提供规划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经历19年景观格局时空演变,惠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其中林草地占景观总面积达64.21%,占据土地利用景观结构主导地位;(2)200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转化面积:未利用地>林草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未利用地主要转化为林草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而急剧减少,转化后三类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域总体变化不明显;(3)惠州市2000—2018年各景观类型趋于均匀分布,存在多种优势种均衡发展。但与此同时城市化发展也导致其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城镇用地边缘离散化,地类之间连接紧密性下降等问题出现。建议通过构建城市三生空间规划体系、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及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等方式对惠州市景观格局进行生态优化。  相似文献   

20.
张轶伦  王延荣 《河南科学》2014,32(7):1320-1324
基于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方法,以郑州市河道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为例,对郑州市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郑州市水生态文明示范市的建设,提出了水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修复的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