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构造了具有不同逾渗概率的逾渗集团。在逾渗集团中,认为侯道半径分别服从Rayleigh分布和Beta分布,采用超松驰技术,模拟了逾渗集团中的粘滞指进。计算了粘滞指进分维,结果表明,增加逾渗概率,降低粘滞比可增加指进的分维。在粘滞比趋于无穷的极限情形下,指进的分维和DAL的结果吻合。孔隙介质的几何拓扑很强地影响驱替过程和粘滞指进的结构。驱扫效率主要依赖网格的尺寸和粘滞比。  相似文献   

2.
构造了具有不同占据概率的逾渗集团.在逾渗集团中,认为喉道半径服从贝塔分布,采用超松弛技术,模拟了逾渗集团中的粘滞指进.获得了粘滞指进分维的一个普适公式,结果表明,增加逾渗概率,降低粘滞比可增加指进的分维,提高采收率.在粘滞比M→∞的情形下,指进的分维和DAL的结果吻合.孔隙介质的几何拓扑很强地影响驱替过程和粘滞指进的结构.此外,驱扫效率主要依赖网格的尺寸和粘滞比.  相似文献   

3.
以炭黑为导电相填充硅橡胶制备导电橡胶,并基于Matlab软件建立了相应体系的逾渗模型,对比研究了炭黑含量及粒径对导电橡胶体系粒子逾渗特性和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炭黑粒径一定时,炭黑含量是影响所制导电橡胶导电性能的重要因素,当炭黑含量达到逾渗阈值,材料电阻急剧减小,炭黑粒径越小,所制材料的逾渗阈值越低。不同炭黑粒径下,导电橡胶体系的分形维数均随着炭黑含量增加而增大,并且炭黑粒径越小,体系分形维数越小,而分形维数较小的体系在逾渗状态前形成导电集团的能力更强。对比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可知,本文构建的逾渗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硅橡胶-炭黑导电橡胶中导电相的结合特性。  相似文献   

4.
逾渗理论及聚合物脆韧转变逾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逾渗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描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了聚合物共混体脆韧转变(BDT)中的逾渗模型的提出、发展及应用。并指出对BDT逾渗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很明显的科学意义和实际意义.提出了可深入着手研究的五个方向,即建立系列聚合物和系列共混体系的逾渗模型、将其宏观性能与组分特征参数建立联系、展开脆韧转变的逾渗理论的过程研究、进行纳米共混物脆韧转变的逾渗研究以及聚合物体系逾渗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相似文献   

5.
逾渗阈值是表征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但是由于影响因素异常复杂,逾渗阈值的预测存在不确定性.文中从导电复合材料的微观角度出发,分析了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逾渗行为及机理,并基于Flory的凝胶化理论和Bueche的无限网链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预测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逾渗阈值φc的方法,最后将理论预测值与其它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由此方法计算得到的逾渗阈值更加接近高密度聚乙烯/碳黑导电复合材料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石墨-丙烯酸树脂复合材料导电膜的电导率σ随石墨体积浓度V的变化关系,并把实验结果同逾渗理论相比较。实验表明,存在一个最佳体积浓度Vm,当V=Vm时σ最大。对于V〈Vm,σ随V增加并符合愈渗理论。对于V〉Vm,σ随V缓慢下降,不符合逾渗理论,讨论了电导率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逾渗模型的机制虽然简单,但是它涉及到统计物理与非线性物理中的众多理论与问题,在一些网络化的自然、技术与社会系统中,逾渗模型都得到成功应用。近年来,为了刻画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系统,多层网络的概念被提出。而相应系统上的逾渗问题研究,也进一步引起研究人员关注。在这些研究中,逾渗模型不但成功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其本身也展现出一些新现象,例如不连续相变。本文介绍了多层网络上逾渗模型的基本机制及相关连通性的度量,讨论了其中不连续相变的涌现与系统维度的关系,并对相关理论解析方法做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8.
聚合物/蒙脱土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逾渗理论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针对剥离型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PLSN),提出的临界基体层厚度增韧机制,以蒙脱土片层为单元,设片层的应力范围为球形,建立逾渗模型.得到PLSN的逾渗阈值为0.52,与聚合物基体、蒙脱土的成份、性质、粒子尺寸无关.对PLSN的增韧行为进行逾渗理论分析,并对剥离型环氧树脂/STAB-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增韧行为进行逾渗理论计算,得到其标度为0.19.说明了MMT片层在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中起到交联点的作用,具有增韧效应,其增韧行为符合逾渗理论.  相似文献   

9.
采用磁控溅射法,在玻璃基片上制备了一系列不同Ni79Fe21含量的(Ni79Fe21)x(Al2O3)1-xM-I型纳米颗粒膜。测量并分析了电阻率与体积分数的关系,得出该颗粒膜的体积分数逾渗阈值大约为0.51。分别用4种方法验证了M-I型纳米颗粒膜的逾渗阈值。  相似文献   

10.
逾渗阈值附近非线性的特性有着极大的探索空间,文中对不同孔隙通道联结率下的逾渗规律进行了分析.在渗流阈值附近,一些新的现象在模拟中被发现:(1)其压力分布类似自然流域地形分布,而全部联通时压力分布类似平缓的斜坡;(2)流体微团的扩散特性受结构影响很大,逾渗阈值附近流体微团的穿越时间分布有一个非常长的拖尾.结构上的自相似性使扩散过程也表现出标度特性(自相似性),在看似随机的扩散过程中,蕴含了一定的“秩序”;(3)扩散密度函数具有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自相似特征,非常类似大自然中1/f 噪声和多重分形时间序列.  相似文献   

11.
Shortest-path指数d_(min)和Backbone指数d_B是统计物理中刻画相变普适类的两个重要的临界指数,由于缺少精确解,人们只能通过数值方法,尤其是蒙特卡洛模拟对其进行数值估计。本文通过在完全构型上取样图形距离和在bridge-free构型上取样最大集团大小,首次估计了正方晶格上遵守乘积规则的爆发性逾渗模型的Shortest-path指数和Backbone指数,分别为d_(min)=1.189(3)和d_B=1.546(5)。本文的结果为人们后续解析地研究具有非平凡规则的逾渗模型的临界几何性质提供了重要的检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单轴加载条件下岩石破坏声发射实验,分析了岩石在受载过程中破坏单元的演化规律,对岩石破坏过程中的逾渗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声发射定位事件反映了岩石内部微裂纹产生、扩展的演化过程,基于声发射定位事件对岩石内部破坏单元进行划分,能够反映破坏单元从无序分布向有序集中的自组织演化过程.岩石失稳破坏前,破坏集团数目与破坏集团规模——数目的负幂指数均出现增长变缓的趋势,反映了破坏单元的大面积贯通过程,岩石由稳定的破裂阶段转变为非稳定的破裂阶段.在破坏单元达到一定概率时应变开始突发式增长.基于声发射定位事件对破坏单元进行划分,从物理实验的角度研究岩石逾渗问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一种局域氧有序的限制逾渗模型,从理论上计算出了YBa2Cu3O6+x高温超导体临界温度Tc与氧含量之间的关系曲线,与实验曲线符合得非常好,并对Tc-x实验曲线上出现的“台阶”现象进行了分析。随着x的增加出现了两种结构相变:四方相到正交相,正交(I)相到正交(Ⅱ)相的转变。这些转变有逾渗机制。  相似文献   

14.
采用AGG模型(AggregationGenerationbyGenerationModel)在3种不同的近邻条件下和5种不同尺寸的网格中分别模拟了三维分形聚集体的生长过程,并计算了相应的逾渗阈值和分形维数。计算结果表明,分形聚集的逾渗阈值仅取决于空间维数和近邻条件,与模型的网格大小无关,是分形系统固有的临界属性。生长概率等于逾渗阈值时,聚集体可以无限生长并保持分形维数恒定;此时,分形维数只是空间维数的函数。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逾渗系统的统计分形性质、逾渗网络的动力学,分形子概念的引入及其特殊的态密度,色散关系和超局域的性质,分形子存在的实验证据以及研究分形子的。讨论了分形子(振动分形子或磁分形子)对金属玻璃中的类近藤效工对稀释磁体中电输运、半导体中激子驰豫动力学、分形结构导体的转变温度、正常态电阻温度关系及分形子超局域化的语气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多孔硅分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扫描隧道显微表征了多征硅的表面结构,发现它的Hausdorff维数D的值为1.88,与逾渗模型的值相等。  相似文献   

17.
直接将改进的微乳液聚合法合成的纳米聚苯胺分别与聚乙烯醇和聚丙烯酰胺进行溶液共混复合,浇铸成纳米聚苯胺复合膜,研究了聚苯胺的加入量对复合膜的电导率的影响.所得复合膜的电导率符合逾渗规律,且导电膜的逾渗阈值极低,为0.04%左右,其中PVA纳米复合膜出现了双逾渗行为.加入极少量的聚苯胺即可使膜的导电率发生突跃,使其从绝缘体转变成半导体或导体.逾渗阈值下的复合膜不仅力学性能良好,而且透明性接近于纯基体膜,当膜中的聚苯胺质量分数为0.1%时,PVA复合膜对300~700 nm波长的可见光的透过率为70%~84%.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脆性断裂的物理过程,指出断裂裂纹具有类似逾渗现象的分维特征。在对比 分析几种关于材料损伤断裂的分形模型后,提出了关于韧脆性断裂的统一的分形模型。  相似文献   

19.
磁性颗粒膜的铁磁共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理论上分析了颗粒膜在铁磁共振(FMR)场以上由于颗粒形状、尺寸、取向、百分含量及温度的效应.分析了斜置共蒸发沉淀而成的CoxAg1-x颗粒膜(百分含量(0.2〈x〈0.85)、体积填充因子以0.17〈f〈0.85))与Hτ的关系,在室温下FMR的Hιτ(f)-f曲线显示,在系统的逾渗点f=fp≈0.3时产生突变,这变化与铁磁(FM)颗粒的聚集增长相关联,这种关联是在f〉fp时与单一超顺磁相(SPM)颗粒比较.另外,对Fe—SiO2颗粒膜其Hτ(f)-f曲线的分析也显示在逾渗点f=fp≈0.28时产生不连续的跃变.磁性颗粒膜的这一性质提供了有效探明第一类磁逾渗材料的相转变途径.  相似文献   

20.
采用磁控溅射法 ,在玻璃基片上制备了一系列不同Ni79Fe2 1含量的 (Ni79Fe2 1) x(Al2 O3 ) 1-xM I型纳米颗粒膜。测量并分析了电阻率与体积分数的关系 ,得出该颗粒膜的体积分数逾渗阈值大约为 0 .5 1。分别用 4种方法验证了M I型纳米颗粒膜的逾渗阈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