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湖北江汉盆地跑马岗组的时代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伟同 《科学通报》1985,30(11):855-855
湖北江汉盆地跑马岗组是一套以棕红色泥岩、粉砂岩为主的陆相沉积。多数学者历来认为其时代为晚白垩世晚期。不过,也有人主张部分属早第三纪。但是,白垩、第三系的界线具体在哪里,其间有无古新统,如果有,古新统究竟包括多大范围,至今没有人明确过。 江汉盆地上白垩-下始新统沉积连续,发育良好,出露较佳,富含轮藻化石,是从轮藻角  相似文献   

2.
库车拗陷大中型气田形成的地质条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库车拗陷三叠至侏罗系烃源岩分布面积10000 km2以上, 厚度可达1000 m, 暗色泥岩、碳质泥岩、煤岩有机碳含量分别可达6%, 40%和93%, 有机质以腐殖型为主, 形成了一个超强充注的富气系统; 上第三系、下第三系膏盐岩、膏泥岩优质区域盖层分别与上第三系砂岩和白垩系至下第三系砂岩构成库车拗陷最重要的储盖组合, 其次是侏罗系泥岩与砂岩构成的储盖组合; 褶皱-逆冲断带圈闭定型晚, 主要形成于晚第三纪至第四纪, 其中可识别出10种构造样式, 它们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上下分层的分布特征, 与被动顶板双重构造有关的盐下断弯背斜为最有利圈闭; 该油气系统以晚期成藏为特征, 喜马拉雅早期以形成凝析油气藏和油藏为主, 主要分布在生烃中心的外环, 喜马拉雅中、晚期是气藏主要形成期, 分布在靠近生烃中心的内环; 气藏超压与巨厚膏盐岩盖层形成封闭体系、强烈构造挤压作用及抬升作用有关. 在库车拗陷褶皱-冲断带第二、三排构造带, 第三系膏盐岩、膏泥岩优质区域盖层之下的完整背斜圈闭是进一步寻找大中型气田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库车前陆逆冲带异常高压成因机制及其对油气藏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综述沉积盆地内异常高压形成机制的基础上, 对库车前陆逆冲带的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库车前陆逆冲带之西部克拉苏构造带异常高压主要分布于下第三系至下白垩统中; 构造挤压作用及其构造侵位是其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机制, 下第三系膏盐岩层的封闭也是其重要原因. 东部依奇克里克构造带的异常高压主要分布于下侏罗统阿合组, 其异常高压不是由欠压实、而主要是由生烃作用引起的, 构造应力也起了重要作用. 不同的异常压力分布和成因机制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不同的作用. 克拉苏构造带K-E储层为一它源的异常高压系统, 成藏的条件之一是烃类(T-J烃源岩)沿断层向上运移至K-E储层, 并在其中聚集成藏, 而这一运移和聚集过程受到K-E储层异常高压系统的控制. 依奇克里克构造带异常高压封闭体系是造成T-J储层溶蚀孔隙不发育, 导致储集物性差的主要原因; 而依南2号构造T-J储层物性差是该构造缺乏石油聚集、形成天然气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克拉2气田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 采用了大量的油气地球化学证据, 并结合构造演化史和储层演化史, 对克拉2气田天然气的充注历史从动态的研究角度进行了分析阐述, 得出克拉2气田之所以能够形成我国陆上最大的气藏是捕集到了烃源岩主要生气阶段生成的天然气的结论. 而晚期干酪根裂解气的充注对克拉2气田的形成意义不大, 并提出早期宽缓背斜中主要生气阶段生成的天然气的聚集, 是后期天然气再转移富集并形成大型气藏的必要条件. 最新研究表明, 在库车拗陷的大北1气田、依南2气田、吐孜洛克气田和迪那2气田的天然气的充注, 都与早期宽缓背斜中天然气的聚集、后期天然气再转移富集有关.  相似文献   

5.
江汉盆地王场地区裂缝作用与烃类运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梅廉夫 《科学通报》1994,39(14):1312-1312
江汉盆地为一白垩-下第三系盐湖断陷盆地.王场地区位于盆地中部,构造格架为一走向NW并被NE向正断层切割的盐背斜.产油层下第三系潜江组为一套砂、泥、盐互层的韵律组合.储层砂岩上下邻近的泥质岩为油气源岩.潜江组上覆下第三系荆河镇组,往上依次为上第三系广华寺组及第四系平原组.上下第三系以及第三、第四系为不整合接触.在潜江组泥质生油岩中发育大量从显微到宏观规模不等的裂缝.其中与盐背斜生长有关的NW  相似文献   

6.
克拉2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过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孟军  卢双舫  王庭栋  李剑 《科学通报》2002,47(Z1):109-115
在克拉2气田大量的天然气组分和组分的碳同位素以及其他分析资料的基础上, 讨论了克拉2气田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来源、成因及成藏过程. 克拉2气田天然气组分偏“干”, 干燥系数近于1.0, 且碳同位素明显偏重, 如δ 13C1均值为-27.36‰, δ 13C2均值为-18.5‰. 综合分析认为, 库车油气系统腐殖型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三叠和侏罗系烃源岩, 并且侏罗系烃源岩的贡献可能要大于三叠系. 克拉2天然气组分偏干、同位素偏重的主要原因是克拉2天然气为腐殖型烃源岩为主的晚期阶段聚集的产物, 同时也受异常高压的影响. 结合源岩生烃史和构造发育史, 可将克拉2气田的成藏概括为两次充注、两次调整(破坏)的形成过程, 即喜山早期油气充注、破坏过程和喜山晚期的天然气充注、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油气充注与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油气运移、聚集为主线,通过油气(藏)地球化学与综合地质的技术与方法,探讨了普光大型气田油气充注历史;结合该区构造.沉积演化历史,分析了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普光气田天然气主要是煤成气和原油裂解气,主力烃源岩为上二叠统富含有机质的炭质泥岩和下志留统泥页岩.普光气田的形成经历了3次充注与调整过程;普光构造处于有利的古构造位置、发育优质的疏导体及有效保存条件是形成普光大型气田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8.
张志存 《科学通报》1984,29(11):704-704
在晚石炭世太原期、山西期,山西富煤带形成分布的某些相关因素,可初步归纳如下:1.岩相组合类型 在太原组或山西组中,碎屑比值大于8,砂泥比值界于0.5—2之间(本文岩比值中泥岩厚度值不包括煤层厚度)的砂岩-泥岩相和泥岩-砂岩相是富煤带形成的最佳岩相组合类型;此岩相组合类型分布区,是富煤带形成分布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9.
强超压储层天然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启明 《科学通报》2002,47(Z1):77-83
研究对比了克拉2大气田的成藏条件及中国南海大陆架上琼东南盆地崖21-1构造, 认为强超压储层的成藏条件(在其他成藏条件都具备的条件下)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天然气充注与超压形成时间搭配;二是盖层质量. 如果天然气充注比超压形成时间早, 而且具有蒸发岩层优质盖层, 则易于形成气藏;如果相反则难于形成气藏.  相似文献   

10.
克拉2气田优质砂岩储层控制因素与孔隙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进华  顾家裕 《科学通报》2002,47(Z1):97-102
通过野外砂体建模、钻井岩芯与测井沉积相研究、井间储层对比等, 认为克拉2气田砂岩储层是一套厚度大、分布广、物性好、连续性好和隔夹层少的优质天然气储层. 根据大量的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孔渗物性和压汞参数等资料, 进行了储层成岩作用、控制因素及孔隙形成机理与演化的研究, 认为浅埋藏时期的压实作用和成岩过程中的白云石和方解石胶结物对储层物性下降起了重要作用, 现今压实作用以中~弱为主, 物性较好的储层段无或含较少方解石胶结物;深埋藏早期仍以剩余原生粒间孔为主, 但因溶蚀作用而出现了部分改造扩大的次生粒间孔, 储层段的自生高岭石是长石和岩屑溶蚀的产物;深埋藏晚期的构造裂缝和异常高压背景有利于改善和保存这些孔隙.  相似文献   

11.
和田河气田碳酸盐岩气藏特征及多期成藏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气源对比研究, 认为该区气藏的主要气源岩为寒武系烃源岩. 在烃源岩演化和构造演化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该区气藏储层沥青薄片分析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 认为气藏主要有3个形成期. 第1期为晚加里东期, 寒武系烃源岩生成的油通过断层以液相形式向上运移至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中聚集, 成藏后由于地壳抬升, 该油藏被破坏; 第2期为晚海西期, 寒武系烃源岩到生凝析气阶段, 由于断裂活动切穿至二叠系, 烃类以液相形式进入奥陶系储层, 可能圈闭条件不好, 没有大规模成藏; 第3期为喜山期, 由于挤压应力的作用, 和田河气田两侧断裂活动剧烈, 形成现今的断垒构造, 寒武系烃源岩到生干气阶段, 烃类以气相形式向上运移至奥陶系和石炭系储层, 形成现今的大气藏.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油气多期成藏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烃源岩生烃期、封盖层与圈闭形成期、有机包裹体分析、储层沥青分析等技术综合确定了轮南低凸起区有二叠纪、白垩纪至早第三纪、晚第三纪至第四纪3个成藏期和二叠纪末期与晚第三纪至第四纪两个油气藏调整期. 综合研究表明, 早海西期形成的奥陶系大型潜山在二叠纪时为源自寒武系至下奥陶统的石油沿奥陶系风化壳顶面由南向北侧向充注成藏, 成藏后经历了二叠纪末期的改造、白垩纪至早第三纪的调整与晚第三纪至第四纪的再次充注的复杂过程, 形成了早期重质海相原生油藏和晚期原生轻质油气藏. 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油气藏则是奥陶系油气藏向上调整与再分配的结果, 其中, 三叠至侏罗系油气藏的形成受晚第三纪以来构造向北掀斜的影响, 源自不同烃源岩层系的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 进入三叠系底部不整合面继而由北向南侧向运移和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海相油气成藏期与成藏史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赵靖舟  李启明 《科学通报》2002,47(Z1):116-121
根据包裹体分析、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认为, 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主要有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晚海西期和喜山期3期成藏以及燕山期和喜山期2期调整再成藏. 其中晚海西期是现存原生油藏的主要形成时期, 燕山期特别是喜山期是古油藏的调整再成藏时期, 喜山期也是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 目前发现的古生界油藏主要是晚海西期形成的原生油藏, 中生界油藏则主要为喜山期调整再聚集形成的次生油藏. 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油气藏之所以普遍出现晚期调整现象, 主要与中新生代特别是晚第三纪以来塔里木盆地频繁而强烈的构造变动以及晚喜山期高过成熟天然气的强烈气侵作用有关, 另外克拉通区油藏幅度普遍较低也是造成早期油藏易发生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 构造相对稳定的继承性古隆起和古斜坡区, 是塔里木盆地寻找大中型海相原生油藏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大气田的气源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第藩 《科学通报》1996,41(17):1588-1592
1989年6月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靖边县发现了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气田,现已探明含气面积达4000km~2,天然气主要储存于下奥陶统马家沟组上部的白云岩孔隙(O_1m_5~4)及其上面的古风化溶蚀带(O_1m_5~(1~2))中。上覆为晚石炭世滨海沼泽相地层,也含气。这里发育有两套气源岩:(1)下奥陶统上部马家沟组(O_1m)为碳酸盐岩,折算及。值高达2.0%~5.0%,属腐泥型过成熟气源岩;(2)上石炭统太原组(C_3t)~下二叠统山西组(P_1s)含煤地层,R_0值为1.5%~2.5%,属腐植型高成熟气源岩。由于对中部气田天然气碳同位素资料认识上的不同及混源现象的存在等,使人们对该气田的主力气源层和天然气成因类型的判识上发生了分歧。  相似文献   

15.
花海-金塔盆地生油岩古温度的确定指明了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任战利 《科学通报》1995,40(10):921-921
花海-金塔盆地已有21年的勘探历史,花海坳陷下白垩统新民堡群为主要生油层系,生油条件好.在钻探过程中多处见到油气显示,但一直未取得突破.本文在综合分析大量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包裹体测温、镜质体反射率等多种古地温研究手段,取得了花海坳陷古地温高、油气生成、运移期早,与构造圈闭形成期配置关系不理想.因此要将中生代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放在重要位置这一突破性新认识,指明了今后油气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胶莱盆地中新类型金矿的发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竹如 《科学通报》1994,39(20):1917-1917
作者在华北地台胶莱盆地含炭岩系中发现具一定工业规模的金矿床.含炭岩系属下白垩统莱阳群底部层位(K_1L_1),厚度>270m,不整合于元古界-太古界变质岩上.该岩系为黑色泥岩、砾岩、砂岩、泥灰岩及砂质炭酸  相似文献   

17.
前陆盆地异常压力特征与天然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库车、准南和川西等前陆盆地普遍存在异常高压, 其异常高压的分布特点是:压力系数高, 分布范围和层序广; 异常高压分布层位与岩性密切相关; 异常高压分布与山前拗陷区密切相关. 库车和准南地区异常高压的形成既有不均衡压实成因又有构造挤压成因, 但在不同盆地和同一盆地不同地质时期, 各种因素所起的主导作用不同. 通过分析重点前陆盆地异常压力分布与气藏的关系及异常压力对气藏形成的影响作用, 建立了不同的天然气成藏模式:(1) 强烈构造活动使超压带内成藏(库车克拉2气田); (2) 浅部泄压、后期成藏模式(准南呼图壁气田); (3) 深部压力传递伴随天然气运移和聚集成藏(川西新场气田).  相似文献   

18.
钟筱春 《科学通报》1985,30(12):933-933
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下第三系古生物化石中某些海相属种的相继发现,许多学者都认识到我国东部下第三系沉积时期,沉积盆地与海水有过联系或不止一次地遭受过短暂的海侵,笔者近几年来对辽河盆地和东濮盆地(华北)等下第三系渐新统沙河街组沙一段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研究,为上述海浸问题补充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北京恐龙足迹的首次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市延庆县在筹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野外调查中,在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土城子组地层发现的大批恐龙足迹,初步研究表明这批标本可归属于覆盾甲龙类(cf.Deltapodusisp.)、兽脚类、鸟脚类及疑似蜥脚类恐龙足迹.其中大量的覆盾甲龙类足迹表明,早在晚侏罗世,冀北-辽西地区就活动着覆盾甲龙类,它们承接了辽宁朝阳下白垩统义县组发现的甲龙类化石.而罕见的,极高速奔跑的兽脚类恐龙足迹揭示了独特的古行为学.延庆发现的恐龙足迹群不但是北京地区首次发现恐龙存活过的证据,而且极大丰富了土城子组的恐龙类群,为承接其后的热河动物群提供了绝好的演化样本.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西南拗陷下白垩统风成砂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荣林 《科学通报》1994,39(1):58-58
塔里木盆地西南拗陷乌恰—乌依塔克一带,下白垩统克考勒苏群厚达千余米,前人工作结论均认为它属于滨湖三角洲或滨湖沙堤沉积.作者等经过对乌恰县康苏剖面及阿克陶县乌依塔克剖面较详细的野外和室内研究工作,首次识别出其中有200余米厚的沉积地层应属于典型的风成砂岩.众所周知,风成砂岩往往具有特别良好的孔隙率和渗透性,是石油与天然气最有利的储集层之一,已为国内外许多油气田所证实,塔里木盆地西南拗陷中、新生界沉积,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