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既是一种文化,又是其它文化的载体和传递手段。因此,一个民族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必然在其语言中保留下来;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用语言文化学的方法,对彝族历史文化中的自亲文化与姻亲文化进行分析,以提供彝族历史文化交叉研究的一些实例。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化环境中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记录文明历史和人类思想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色,汉语和英语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以承载的文化也不相同,因此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不少差异.本文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即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进行探讨.这对中英两大语言的沟通以及两大民族的文化融合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牵涉到文化所衍生的常用表现法,牵涉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哲学观所衍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风格.本文通过对汉英语言中重复和省略的语法结构及文化内涵的分析对比,探索并阐述了翻译中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思维工具。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历史、价值观和哲学观通过该民族的语言表现出来。句法结构隐性意义的差别是英汉语言间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深入研究本民族语言与他民族语言的句法结构,揭示句法结构的隐性意义是洞察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途径,对准确把握民族文化内涵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一种语言的方方面面.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形成了非形态语言的汉语,思维方式影响着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诸要素,思维方式成就了汉语完整的语言面貌.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语言文化系统,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展示着一个国家国民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同时也传承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讯息。基于语言与文化之间这种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学习必然是语言学习的一部分。因此,英语教学中必然要渗透文化教育,使学生接受到英语语言文化、历史文化与思维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从而培养他们的英语语言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本文针对英语教学展开讨论,分析了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意义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彝族文字渊源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文字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几百代人的艰辛努力,逐渐创制而成的.因为有了这种文字,几千年来,彝民族的哲学、文化、科技和历史才得以记载和流传至今,彝族社会才越光辉灿烂,丰富多彩.文章通过对彝文古籍、民族文字学家马达仁先生手抄孤本《阿诺史色与彝族文字》一书,以及汉文古籍上和彝族民间有关彝族文字起源问题的记载与传说,进行反复对比研究,最新彝学界有关彝族文字研究成果的分析认为,彝族文字的创制时间应是"阿诺史色"时代,即母系氏族社会后期,距今约有七千多年的历史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8.
白彝支系服饰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研究彝族社会历史与经济文化的“活态史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白彝这一族群独特的文化心态与审美意识。研究其民族服饰,对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进而开发民族商品与发展文化旅游,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影 《当代地方科技》2011,(16):113-113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作为语言的一个分支——新闻语言必然与时代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攀枝花米易境内的尼罗人,虽然与彝族杂居在一起,风俗与生活方式也有相近之处,历史上尼罗人却从不与彝族通婚,语言也不相通,尼罗人本身也坚决否认他们是彝族人。但在中国上个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时,他们被识别为彝族。这种政府的强制行为,使尼罗人的民族身份发生了变化,也是尼罗人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由于人口少,逐渐被单向同化,失去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族群特征最重要的载体.濒危语言蕴涵着语言使用者在千万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丰硕认识成果,反映了使用这些语言的人群在思维和认知模式上的特殊性,忠实地记录和见证着族群的历史变迁,承栽着这些族群的文化,表现了他们的社会结构关系和民族特征.保存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保存一种文化,相反则会失去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失去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失去一种可供比较、借鉴的文化和信息来源,最终也将失去了人类的一个族群.  相似文献   

12.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一种语言的方方面面。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形成了非形态语言的汉语,思维方式影响着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诸要素,思维方式成就了汉语完整的语言面貌。  相似文献   

13.
彝族漆器是彝族人民生活、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彝族文化宝库中,一颗晶莹的明珠。它是彝族人民通过几千年的辛勤劳动、生活实践创造出以黑、红、黄、为主体的,独特的、丰富多彩的、传统的民族工艺。它对研究人类学、民族学以及其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较高的参考、佐证的史历价值。这一独特的传统民族工艺,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传承与创新,使这朵绚丽的彝族民族工艺之花绽放出永恒的芬芳。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它植根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也是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分析了英汉语言中动物名称隐喻所具有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它们之间的异同。不仅有助于克服英汉语之间的交流障碍,还可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兰英 《海峡科学》2006,(4):88-93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里,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性,各民族语言虽然不同,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正是这种共性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性依据.然而,由于各民族文化是在各自的民族生存和发展中历史地形成的,所以民族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并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我国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由于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其生活方式,活动方式,思维方式也就截然不同,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这些个性,即差异,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极易产生语言失误和信息差,从而引起了交际失败.本文从英语语言文化的角度来认知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思维差异、两种文化中同一概念的信息差几个方面,来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对语言交际的影响,避免中式英语,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接近目的语,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中西方民族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民族的语言.语言又是思维的表现形式 ,了解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汉英语言的特点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这一语言进行有效交际.  相似文献   

17.
汪晖 《科技信息》2006,(10):301-302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个民族既有自己的语言,又有自己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从语言学角度上看,语言既是文化的反映,又是掌握一种文化的直接有效的工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因此具有特殊性。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罗文富  丁先琼  李婷娜  罗文军 《科技信息》2010,(30):I0296-I0297
云南彝族有着悠久的、灿烂的、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在彝族民间流传着种类繁多,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习俗活动,传统的体育活动。云南彝族民间传统习俗活动中都孕育着许多传统体育,这种传统习俗活动富有奇异的民俗特征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临沧彝族传统婚丧习俗的考察,探讨云南彝族传统婚丧习俗中的民族体育文化,以探索民间习俗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又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窥见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深入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否则就无法真正地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每个民族部落都有它的语言或方言。语言的分化与统一是取决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当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时期,它的语言往往整化成统一的语言;当社会分裂经济分散时期,各民族都落在独立发展的进程中,语言也就分化成方言乃至形成独立的语言。另一方面,语言不是个人现象,不是上层建筑,而是一种人们交际和思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