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彩云 《科技信息》2010,(31):153-153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一座艺术高峰。作品中描写了大批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构成了《聊斋志异》作品中最亮丽,最有魅力的部分。在近五百篇小说中描写女性形象的就接近二百篇。其中有一批贤德类女性,如林氏、颜氏、庚娘、细柳、珊瑚等都是作者尽力刻画的贤妻形象。在男性看来,她们的确很贤德,因为她们符合男性所设定的标准。但我们去认真分析她们的处境,会发现她们一直处于"他者"的地位。本文通过对贤德类女性形象加以分析,来阐述她们的"他者"地位。  相似文献   

2.
铁凝、张洁等女性作家,以母性角度切入女性世界,在作品中阐述了她们对女性及人类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以寻找对于女性前途命运的企盼与希冀。她们的作品通过对传统“良”母形象的重新审视、对现实“恶”母形象的批判,以及对理想自然母性形象的呼唤与追寻,体现了作家自身的母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五四女作家和中国男性知识分子一样不否定上帝的男性身份,但在女性经验下,她们更易于用母亲形象或女性形象表征她们对上帝的体验。苏雪林、冰心的创作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她们一方面用上帝慈爱的"父亲形象"对抗中国家族宗主社会中威严不可侵犯的父权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凭借自己的女性经验彰显上帝的女性和母性形象,寻求觉醒的女性所信靠的力量。五四女作家笔下上帝形象的特征折射出文化交流与对话中中国知识女性的独特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青岛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瑰丽多姿,内涵丰富。龙女、狐女、恶嫂女、巧女、圣母女、花仙女这几类女性形象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她们蕴含了青岛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女子,如:封建叛逆者形象、复仇女神形象、执着追求者形象、爱情忠贞者形象,蒲松龄借笔下女性们的血肉之躯,热情讴歌了人性的真、善、美。虽然这些女子是现实加幻想的产物,但从她们身上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的抒发与追求。  相似文献   

6.
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一直在关注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作品具有鲜明的世俗化倾向,《来来往往》便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作者塑造了段莉娜、林珠、时雨蓬三位女性形象,她们是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女性的代表。文章通过对这三位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比较,反思中国女性的文化观念,探寻中国女性的生存意义的开放式教师  相似文献   

7.
学界存在着一个神话,认为周作人早年生活中的"悲苦"女性形象,如祖母以及杭州花牌楼的诸妇女,激发与促进了其"哀妇人而为之代言"的女性观的生成。这个神话不仅在周作人自己那里被一再言说,后来的研究者如钱理群先生等也延续了周作人的这种误识。实际上,所谓的"悲苦"更多的是强加给那些女性形象的标签。悲苦女性形象对周作人的影响,在周少时并未显现,它主要是周在后期回忆中的"重构"。并非这些悲苦女性形象促发了周"哀妇人"女性观的形成,而是在其已成型的女性观的视阈中,她们经过扭曲和过滤而呈现为特定的符号表征。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的创作,与繁荣的明清江南女性文化尤其是才女文化密不可分。明清江南才女文化构成了《红楼梦》创作的时代背景,对《红楼梦》的女性形象塑造有重要影响。《红楼梦》中的女性都带有鲜明的明清江南才女文化特征。她们对才与美都有着觉醒的追求,是才德美兼备的新型女性;一些女性走出家门,展示出女性生活空间的开拓,却因为才高而遭受着命薄的人生命运;以花神寓意的女性神化形象蕴含着社会对才女早逝的惋惜和敬仰。《红楼梦》女性形象塑造的意义在于其"江南才女"符号更为突出,体现在其形象性和抽象性都超越了其他江南才女形象。  相似文献   

9.
美狄亚是古希腊文学里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也是至今为止颇具争议的一个女性形象。杜十娘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闪耀着光芒的女性。她们都美丽而充满智慧,都有一颗不羁的心灵,都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但她们在爱情上都遭遇了不幸。为祭奠被毁灭的爱情,她们报复的方式和结局既悲壮又惨烈,既令人心惊又令人敬佩。本文主要从探讨她们的爱情悲剧根源入手来分析中西方复仇女性形象的差异,并试图阐释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徐州民间叙事中女性形象类型丰富,主要包括神女、孝妇恶妇、节义女子、智女巧妇、礼教的叛逆者和武女等几种类型。这些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极大地丰富了徐州民间叙事中的人物形象画廊。她们不仅传达了徐州下层民众对于女性的独特审美构建,反映了徐州下层民众的女性观,同时也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烙印。  相似文献   

11.
《少年天子》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以历史理性重新审视清初十几年间历史的风云变幻。作品通过皇室与民间两条叙事线索表现出由清初社会动荡而造成的个人与历史的悲剧。同时作者又从女性主义出发,通过女性视角描写了几住女主人公的命运遭际,对她们寄予了深切的关怀、理解与同情。  相似文献   

12.
伊迪斯·沃顿是美国内战后五十年最重要的女性作家。她在塑造小说《伊坦.弗洛美》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时将女性定格为"魔鬼"或者"天使"的传统,并不具备完全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3.
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似乎对"房间"有种特殊的情怀,在她创作的作品中,有两部就是以房间命名的,它们分别是《一间自己的屋》和《雅各的房间》。阅读她的小说,有时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似乎都象牢房的奴隶,笼中的小鸟,在自己狭小的天地中枯燥无奇地终老一生。"房间"在作者眼里很多时候就是一间约束妇女自由的"牢笼"。  相似文献   

14.
茨威格是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深情感人的女性形象,在她们身上寄寓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激情。她们的生活也暗示了茨威格所希望的人道主义理想实现的途径,而他们的悲惨结局则由于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以及理想的幻灭。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荣格关于“阿尼玛”、“阿尼姆斯”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分析了玛格丽特·米歇尔《飘》中的几组人物形象,认为他们的形象是“阿尼玛”、“阿尼姆斯”付诸行动的结果,是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心理原型的投射,同时也源于玛格丽特·米歇尔自身的“阿尼姆斯”气质。  相似文献   

16.
无名妇与海丝特·白兰分别是美国小说家金斯敦和霍桑笔下的女主人公。两位女主人公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里 ,但都因离经叛道遭受宗族或者清教的迫害。本文通过比较和探讨她们故事的相似性、情义的崇高性和抗争的悲壮性等 ,力图对特定历史上受压迫和受摧残的女性进行新的审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尤其以汤亭亭、谭恩美、任璧莲和邝丽莎等为代表,在当代美国文坛的影响愈来愈大。作为女性作家,她们在作品中都关注并探讨女性生存境况以及女性如何争取权利,流露出强烈的女权主义意识。具体来说,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或通过无声的反抗,或将自己定位为双性同体,或结成姐妹情谊,以此对抗父权制的压迫,表达追求男女平等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199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军旅小说经历了一个解构-重建-发展的过程。解构时期的“农家军歌”和“大院小说”侧重对军人的世俗化写作,重建时期作家再次意识到英雄出现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努力寻找当代英雄。新世纪前后,一系列长篇小说出炉,英雄以群体方式亮相文坛,英雄形象得以重塑,英雄叙事走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红得发紫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主人公大多是一些带有古典美感的女子,这些女子或美丽,或精明,但无一例外的是,在作者的笔下这些女人显得那么的悲惨和凄凉,她们在人生旅程中充满了挫败感。《倾城之恋》主人公白流苏就是这样的女性,她由最初女性意识觉醒到抗争再到最终不得不面对虚伪婚姻,演绎了完整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20.
"忠"是孔子道德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将"忠"当成"教之本"与"行之先",体现了良好品格与工作态度。孔子"忠"的内涵甚广,包含道德教化、理智德性、个人品德、伦理实践。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孔子"忠"德能引领我们遵守社会公德,坚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陶冶个人品德,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