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在研究柱塞泵流量脉动的基础上,设计了通轴式双排轴向柱塞泵,建立通轴式双排轴向柱塞泵流量数学方程,对不同柱塞数目和分布等结构参数的柱塞泵流量脉动进行研究,得到通轴式双排轴向柱塞泵的流量脉动变化规律.以流量不均匀系数低为目标,得到低流量脉动率的柱塞泵结构参数指标.   相似文献   

2.
介绍利用柱塞泵表面振动信号不解体诊断柱塞泵机械运动部件故障的研究 .首先讨论了柱塞泵机组的结构与运动特点 ,确定了振动监测部位 ;其次分析了柱塞泵机组的振动激励源和影响因素 ,根据理论与经验公式 ,计算了各激励源振动特征频率 ,分析研究了柱塞泵组各组件部位故障振动频谱识别特征 .对现场运行设备诊断结果的分析说明 ,利用振动信号对柱塞泵机组主要运动部件状态进行监测与故障诊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轴向柱塞泵流量脉动大且难以控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机械安装减小轴向柱塞泵脉动的主动控制方法。机械安装中将2个柱塞泵的吸油口相连,2个柱塞泵的排油口相连,柱塞泵轴端装有同步带轮并用同步带连接,以实现柱塞泵错相位并联。从轴向柱塞泵流量基础理论入手,以降低轴向柱塞泵流量脉动为目的,对2个奇数(偶数)柱塞的柱塞泵错相位并联安装时的脉动进行了分析,并与单个奇数(偶数)柱塞泵流量脉动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通过Matlab对轴向柱塞泵的瞬时流量进行仿真。结果表明:2个奇数(偶数)柱塞的柱塞泵错相位并联安装时,瞬时流量增加了2倍,脉动减小且为单个柱塞泵脉动的1/4。该方法可为提高液压系统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介绍利用柱塞泵表面振动信号不解体诊断柱塞泵机械运动部件故障的研究,首先讨论了柱塞泵机组的结构与运动特点,确定了振动监测部位;其次分析了柱塞泵机组的振动激励源和影响因素,根据理论与经验公式,计算了各激励源振动特征频率,分析研究了柱塞泵组各组件部位故障振动频谱识别特征,对现场运行设备诊断结果的分析说明,利用振动信号对柱塞泵机组主要运动部件状态进行监测与故障诊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轴向柱塞泵的特殊结构,采用虚拟样机技术在计算机上建立液压系统的虚拟样机模型,对轴向柱塞泵的运动学特性、动力学特性等进行分析,得到了轴向柱塞泵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包括柱塞位移、速度和输出压力特性。通过分析发现本泵的压力比普通泵的压力提高了1倍,同时可以通过适当降低传动轴转速来降低柱塞泵的振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斜轴式柱塞泵的结构的研究,阐述了斜轴式柱塞泵内部微流量泵存在的必要和理论依据,分析了微流量泵排出的油液对斜轴式柱塞泵主轴轴承进行冷却的机理,并推道出热平衡计算方程,导出了其排量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提升柱塞泵的性能、寿命与安全运行提供参考。【方法】从理论计算及仿真的角度综述了柱塞副的油膜特性,针对其厚度场、压力场和温度场进行了分析,概述了柱塞副的摩擦学特性、润滑介质和匹配材料对其摩擦学行为的影响,列举了具有更低磨损率的柱塞副匹配材料,阐述了表面织构的润滑减摩机理及表面织构的形状、面积率和尺寸及分布方式等因素对柱塞副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论】轴向柱塞泵是液压装备的核心元件,被称作液压系统的“心脏”。柱塞泵关键摩擦副服役状态下的磨损严重威胁着装备的可靠运行和长寿命服役安全,更是制约柱塞泵发展和应用的技术瓶颈。柱塞副是轴向柱塞泵中数量最多、最为关键的摩擦副之一,其摩擦学性能直接决定了柱塞泵的服役寿命。当柱塞副油膜润滑不良时,轴向柱塞泵会严重损坏。  相似文献   

8.
针对径向柱塞泵在工作中输出油液存在的固有流量脉动,介绍了一种对径向柱塞泵流量脉动进行优化的新思路,提出了一种多泵并联减小径向柱塞泵流量脉动降低液压系统噪音的新方法。通过对径向柱塞泵以及奇奇并联和偶偶并联情况下瞬时流量、脉动率的计算,推导出最佳的错位并联角度,最后在MATLAB环境下构建径向柱塞泵以及双泵并联情况下瞬时流量模型进行动态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双泵在错位并联的情况下输出油液的脉动率仅为单泵的1/4,显示了该方法在减小径向柱塞泵流量脉动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轴向柱塞泵的工作状态是排液两要素统一的新观念,对柱塞泵可能的结构形式及流量特性进行了全面研究、分析和比较,推导了流量脉动系数公式。本文的结论是,奇偶数柱塞泵均有最佳结构形式,但后者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柱塞泵配流阀的响应特性,满足高速工况需求,提出一种应用于高响应轴向柱塞泵的凸轮组合方程曲线设计方法.以阀配流轴向柱塞泵为对象,分别搭建基于余弦方程、高次多项式与组合方程曲线的柱塞泵液压仿真模型,分析不同凸轮曲线对配流阀阀芯滞后特性的影响.计算不同凸轮曲线下泵的理论排量和瞬时排量,探究曲线对柱塞泵流量脉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余弦曲线相比,基于组合方程曲线的配流阀阀芯响应性至少提高了30%,但在该方程曲线下,柱塞泵仍存在一定的流量脉动,研究成果为轴向曲线式柱塞泵曲线的选型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热泵干燥装置的低环害热泵工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低环害热泵工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通过理论计算,给出了可用于热泵干燥装置的12种纯工质、7种非共沸混合工质和6种高温热泵工质,对低环害热泵工质的设计和优选方法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针对热泵装置用能效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热泵提升式系统用能效率的两种计算方法.以热能效率和效率作为评价指标,对热泵提升式系统和锅炉提升式系统这两种低温供热系统的用能情况进行了能量分析与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热泵提升式系统的热能效率要低于锅炉提升式系统的热能效率,但其效率要高于后者的效率;当低温热源的供水温度较高可直接用于供暖时,应将低温热源的热量或作为"代价"计入供给能或供给来计算热泵装置的用能效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微型自吸泵自吸性能差的缺点,首先采用了双向回流结构,从而大大提高了微型自吸泵的自吸能力,使泵的自吸高度由通常的3~4米提高到7米。文中对双向回流结构自吸原理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对回流量与储水量的计算及回流量与储水量之间关系的论述,充实了自吸泵设计理论,对指导自吸泵的设计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黑液强制循环泵汽蚀性能的改进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分析、计算找出某造纸厂碱回收分厂黑液强制循环泵产生汽蚀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从泵本身和装置两个方面,运用理论计算与实际运行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多种改善泵汽蚀性能的方案并对各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实践证明:控制生产工艺,适当降低介质温度,是提高装置泵汽蚀性能的较为切实可行的措施;改进吸入装置,提高装置汽蚀余量的方案,虽可靠性高,但成本高,且必须有足够的停机时间;其他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理论分析及实际运行验证.  相似文献   

15.
根据小波变换能同时在时间域和频率域进行局部化信号分析的特点,采用小波包分解、小波包重构及小波包分频带能量监测方法对往复泵活塞状态进行识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方法具有特征参量少、故障特征突出等优点。可以预见,信号的小波包分析将发展为一种可用于往复泵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的特征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归纳单端输出电流型电荷泵锁相环设计方法的基础上 ,给出单端输出电压型电荷泵锁相环的两种设计方法 :直接近似为电流型输出 ;串接电阻转换为电流型输出 .实验验证了其正确性 ,从而纠正了 Motorola公司设计方法的错误  相似文献   

17.
叶轮机械气动优化设计中的近似模型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针对在工程中完全采用随机类优化方法寻优时计算量过大的问题,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发展了计算量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设计准确性的近似模型方法.在气动优化设计过程中,用该模型取代耗时的高精度的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可以加速设计过程,降低设计成本.基于统计学理论提出的近似模型方法有效地平衡了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的叶轮机械气动优化设计中计算成本和计算精度这一对矛盾,在离心压气机叶片扩压器、叶轮和混流泵叶轮设计等问题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展示了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目前,已经建立了离心压气机部件及水泵叶轮的优化设计系统,并在工程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开设“三性”实验的要求,依据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热泵技术、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等课程中关于热泵机组性能的基本测试原理和方法,结合现行水源热泵机组测试标准与规范,设计了五种水源热泵机组性能测试实验台方案。经过对五种方案各自特点的对比分析,方案五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控制精度高、系统功能全面、节能显著、创新性强等特点,确定为最优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9.
马玲珑  付玲芳 《科技信息》2010,(21):I0095-I0095,I0105
汽动给水泵RB-直是RB控制中的难点,本文结合一台350MW机组进行了给水泵RB试验与分析,总结了给水泵RB几个关键点的控制方法,对完善机组RB控制策略和提高机组RB成功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离心泵动态建模在泵启动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离心泵的动态建模方法,给出了基于泵外特性和内特性的离心泵动态模型,并给出了某离心泵系统水泵启动过渡过程仿真实例。结果表明两种动态模型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分析水泵系统的动态性能和进一步设计控制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