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4种食肉动物直针毛的显微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扫描电镜及光学显微镜对食肉动物大灵猫(Viverra zibetha)、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果子狸(Paguma larvata)和豹猫(Felis bengalensis)的背部、腹部、颈部和臀部直针毛的鳞片类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毛鳞片形态在科间、属间和种间存在差异,同一种类身体不同部位毛的鳞片形态也有差异,同一根毛的不同部位也存在差异。用毛的显微形态学特征对4种动物进行识别具有可行性,但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2.
兽类也叫哺乳动物,是从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为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类.现在全世界约有兽类4180种,中国占1/8,约500种,而北京计有44种,不到全国的十分之一.其中食虫类约6种,如刺猬、麝鼹等;翼手类(蝙蝠类)约有6种,如菊头蝠、大耳蝠等;啮齿类是分布在本区最多的一类,计有17种,如褐家鼠(大家鼠)、岩松鼠、黑线姬鼠等;食肉类的种类不算少,共有10种,但一般数量都很少,黄鼠狼是其中数量最多的一种,金钱豹、狐狸和狼都很少见到;有蹄类中只有3种,如分布较广泛的狍子和只见于高山裸岩及草甸的青羊等.北京地区的兽类种类不到全国的十分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报告我省锡兰钩虫(Ancylostoma ceylanicum Looss,1911)人体感染二例及其在动物中的流行情况。动物检验发现豹猫(Felis bengalensis Kerr,1792)、小灵猫(Viverricula malaccensis pallida Gray)锡兰钩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颇高,豹猫、小灵猫是本虫在我国动物宿主新纪录,也是人体锡兰钩虫病的重要传染源。对锡兰钩虫形态及其近似种的鉴别特征作了描述。文中讨论了巴西钩虫(Ancylostoma braziliense de Faria,1910)和锡兰钩虫在我国的分布和流行学问题。首次证实我国大陆确有人体锡兰钩虫感染。报导福建省龙海县港尾公社省山大队寄生于人体的钩虫的种类及流行状况,发现一例人体犬钩虫(Ancylostoma caninum Ercolani,1910)病例。  相似文献   

4.
本文反映了自1960年以来,调查了我省脊椎动物药的种类、产地、资源及其临床应用,确定可供药用的种类,隶属于56科150种,并列表将其名录、功用及主要产地附文后,还搜集了偏方、验方197个。也阐述了我省动物药的生产与利用的历史概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减少家养复齿鼯鼠的死亡,根据其饲养与繁殖生物学特性,提出了从野外补充种兽的适宜时间为每年9~10月,我省林蛙除在形态上与蛤士蟆有一定差别外,输卵管吸水量显然不如蛤士蟆,目前尚未被广泛使用。我省药用脊椎动物总的情况是利用多经营少,由于滥捕乱猎、水域污染及外贸出口等原因,已导致梅花鹿、麝、青羊,石貂、水獭,大鲵和鳖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提出认真贯彻中央的“护、养、猎并举”的狩猎业方针是保护动物资源、也是发展与合理利用动物药的重要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野生动物资源的现状,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利用红外相机捕捉技术对核心区内的鸟类和哺乳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鸟类和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季节动态.结果显示,18台红外相机共收集到550张鸟类红外照片和3 273张哺乳动物红外照片,其中可准确识别的鸟类隶属于4目9科共20种,可准确识别的哺乳动物隶属于4目6科共10种.鸟类中相对丰富度指数最高的2个物种为红嘴蓝鹊(Urocissaerythroryncha)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哺乳动物中相对丰富度指数最高的3个物种为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猪獾(Arctonyxcollaris)和豹猫(Prionailurusbengalensis).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物种数、物种比例、相对丰富度指数和单台相机物种数均呈现一定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夏季节数值较高,秋冬季节下降,这主要是受物候影响.  相似文献   

6.
林麝香腺解剖及组织结构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麝的数量居全国首位,麝香产量为全国之冠,省内有林麝和马麝两个品种,以林麝所产的麝香质量最优(高跃亭、1986)。正确认识林麝泌香器官的形态结构,将有助于对泌香机制的研究,从而有利于养麝业的发展。1980年南通医学院毕书增、四川大学冯文和等曾对原麝和林麝香腺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鹿科动物资源丰富,计有17种,占全国鹿类的85%。本区每年的猎取量,麝和毛冠鹿分别为10万头左右,赤麂14~15万头,黄麂约65万头,獐约万头。野生梅花鹿已隔离成皖浙、川甘、桂西南及台湾四个分布区。海南坡鹿及豚鹿都处于濒危境地。 70年代末麂类产量较50年代末增长23%,但低于60年代末的水平。本文试析50年代以来麂类数量波动的原因。本区是麝的重要生产基地,根据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大的原则,建议在人工养麝的同时,开展引种驯化、岛屿养麝和通过对野生麝资源管理来达到增产目的等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对近30 a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及保护区周边森林、人口和社会经济变化以及人类经济活动对长白山动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周边人口急剧增加,森林覆盖率有所下降,土地利用率较10 a前增加了10倍,在保护区内消失的动物种类有9种,包括犬科动物(Canidae)、东北虎(Panthera tigrislongipilis)、远东豹(Panthera pardus)、黑鹳(Ciconia nigra)、金雕(Aquila chrysaetos)、青羊(Naemorhedus goral)和梅花鹿(Cervus nippon)等,处于濒危的种类有19种,包括棕熊(Ursw arctos)、黑熊(Setenarctos thibetanus)、水獭(Lutra lutra)、马鹿(Ceruus elaphus)等.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的土地过度利用、林产品采集和人口急剧增加是导致动物栖息地破碎化、动物食物链断裂、动物多样性趋于减少的主要因素.在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同时有效地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2017,(4)
正在"老鼠"这个大家族中,既有臭名昭著的破坏分子,也有数量众多的珍稀濒危种类,如呆萌的河狸、壮硕的巨松鼠、会飞的鼯鼠和嗜睡的睡鼠等等。令人心痛的是,它们都在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物种行列中,有许多还尚未被人类认识或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野兔的种间形态差异小,属于分类学中的一个难区分类群。某些种类,如草兔,分布区域很广,地跨欧、亚、非三洲大陆,由于区域性的差异,在同一种中显示了很大的形态差异。因此,中国野兔的初级分类也没有多大进展。笔者在解决了种别鉴定的基础上,对中国野兔的亚属进行了校订。中国野兔仅兔属一个属。本文列出了中国野兔5个亚属:兔亚属、原真兔亚属、塔里木兔亚属、印度兔亚属和真兔亚属,澄清了过去的混淆。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兽类)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陕西省分布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7种野生兽类的历史变迁.由于人口猛增,经济活动加剧,森林等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致使金丝猴、大熊猫、虎、云豹、豹、羚牛等的栖息环境不断地恶化,分布地区逐渐缩小,特别是明清以来尤为明显.加之一段时间的乱捕滥猎,虎、豹、林麝的数量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2.
Since the musk deer distributed in the Dabie Mountains, Anhui was defined asMoschus moschiferus anhuiensis, its status has been disputed based on researches of morphology and ecology. This study further probed into its taxonomic status with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 on skull measurements and mtDNA cytochrome b sequences (367 bp) analysis so as to clear its statu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figure and skull in Anhui musk deer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species, and DNA divergence between it and other species is 6.24%–7.90%, which belongs to inter-specific difference. Thus, the study defines this musk deer as one distinct species,Moschus anhuiensis (Wang, Huet al.)  相似文献   

13.
林麝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广西是其分布的最南缘,但目前境内资源已相当稀少.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物种,我们扩增林麝线粒体基因组并对其序列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其全序列长16354bp,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transfer RNA,tRNA)基因,2个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rRNA)基因和一个控制区,各基因的排列顺序和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是一致的.林麝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密码子使用典型的脊椎动物模式,但是我们发现2个稀有的启动密码子,其中一个ATA启动ND2基因和ND3基因,另一个ATT启动ND5基因.控制区位于tRNA-Pro和tRNA-Phe基因之间,由924个碱基组成.在控制区,二个延伸终止序列(ETAS)和二个保守"模块"(CSB)被鉴定.轻链复制的起点(OL)由35个碱基组成,位于一个由5个tRNA基因串联组成的区域(WANCY区)内,形成一个茎环结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结构分析显示,林麝与鹿科动物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标准依据家养麝的常用饲料营养成分、消化、代谢和饲养试验结果的大量资料制定。包括仔麝、育成雌雄麝、成年雌雄麝和繁殖雌麝等七种饲养标准。按本标准饲养大群雌麝的繁殖率比对照组提高34%,雄麝的麝香产量比对照组提高19%。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查饲养林麝的麝场规模、饲养空间及年龄因素对饲养林麝毛发生理应激的影响,为林麝饲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陕西凤县25个麝场142只饲养雄性林麝同一部位的毛发,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比较不同年龄组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的差异,聚类分析林麝的毛发皮质醇含量,卡方检验高皮质醇组和低皮质醇组林麝在不同饲养环境中的分布情况,探查评估饲养雄性林麝的生理应激状态。【结果】饲养雄麝毛发皮质醇含量在3~9岁龄没有显著差异。毛发皮质醇含量的聚类分析表明,雄麝的生理应激状态可分为低皮质醇和高皮质醇2个组别;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皮质醇的2个组别在不同规模麝场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饲养空间中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高皮质醇组林麝在小圈占比最高,低皮质醇组林麝在大圈占比最高。【结论】饲养条件下,根据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可有效探查其生理应激状态,可分为高敏感组和低敏感组;林麝饲养空间显著影响其生理状态,进而影响高敏感和低敏感个体的比例组成。  相似文献   

16.
白玉县林麝种群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改进粪堆计数法列白玉县几种典型生境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种群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次生灌丛和针阔混交林是林麝的主要栖息环境,平均密度分别为9.02只/平方公里和9.15只/平方公里,次生杨桦林中林麝密度最低为0.70只/平方公里。不同季节林麝分布的海拔高度不同,以冬季最低,七月份最高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家养林麝资源现状与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2-2004年,作者对陕西家养林麝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截止到2004年8 月底,陕西家养林麝存栏量约800余只,主要集中在宝鸡、安康和汉中,约占全省家养林麝资源 80%以上.针对目前养殖现状,按照国家林业局麝工程保护规划和国家中药现代化GAP基地建设的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为陕西林麝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冬奥会室外赛事场地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以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政策和措施,为落实绿色奥运理念和提升野生动物保护成效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于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内布设红外相机进行野生动物丰富度和活动节律监测,通过与2013年的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场地施工作业对野生动物种群和活动节律的影响。【结果】利用红外相机工作4 193相机日,获取有效照片5 961份,发现9目23科38种野生动物,其中,兽类13种、鸟类25种。与之前的调查数据相比,赛区内兽类物种减少3种,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赤狐(Vulpes vulpes)、蒙古兔(Lepus tolai)未在本次监测中发现;鸟类减少22种。经威尔科克森符号秩(Z)检验,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Z=-2.981,P<0.01)、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Z=-2.578,P<0.05)、猪獾(Arctonyx collaris)(Z=2.197,P<0.05)和野猪(Sus scrofa)(Z...  相似文献   

19.
麝的分类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麝(Moschus spp.)是亚洲地区特产野生动物,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物种,已被列入CITES附录Ⅰ中.麝一直颇为中外学者所关注.目前,麝作为独立的科已广泛被接受,但种及种下的分类仍处于"广泛争论"状态.本文从形态、分子生物学等特征对麝的分类研究进行了简要概述,提出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将来的研究工作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20.
Information about competition between carnivore species for food within high altitude regions is limited.Data collected from the Taxkorgan Nature Reserve,China revealed important interactions between snow leopard(Panthera uncia),grey wolf(Canis lupus),red fox(Vulpes vulpes)and their prey species,including domestic livestock.Sixty-four line transects were conducted in order to identify field signs of habitat occupancy and collect scats for diet analysis.High dietary overlap was observed between all three carnivore species:snow leopard and red fox(Pianka’s index=0.96),red fox and grey wolf(Pianka’s index=0.90),snow leopard and grey wolf(Pianka’s index=0.87).Snow leopard and grey wolf showed significant predation on livestock(36.8%for snow leopard and 29.4%for grey wolf in diet composition).As a pioneering exploration of the endangered snow leopard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species within the alpine ecosystem under livestock grazing pressure,this study contributes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within carnivore guild in the Pamirs whilst providing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ctiviti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