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终身体育”思想已技现代体育教育共识,为跨入21世纪的普遍高技体育的根本目标。围绕着“终身体育”而进行的教学改革已有多年。然而现代教学改革中仍未摆脱以运动技术为主的课堂教学,“重实践轻理论”忽视体育理论教学为普遍现象,这对培养21世纪多元化人才是非常不利的。对如何加强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动力与路径。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构建完善的体育产业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完善的体育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当前,体育“放管服”改革不断推进、体育产业政策不断向好、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提升、体育市场不断扩大、体育企业不断壮大,形成了“政府—政策—产业—市场—企业”五位一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循环”支撑动力。鉴于此,通过紧扣更高水平供需平衡,围绕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抓住以扩大体育内需、促进城乡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构建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现代体育市场体系、新型体育消费体系,提出“一个”主线、“两个”改革、“三个”重点、“四个”体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乐学”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快乐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时代进步的体育教育思想,与“乐学”教育思想一样有着科学的生理依据和理论基础,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文中还从以“乐学”为起点,更新体育教学内容,从兴趣入手革新教学方法,以能力的培养为归宿改革考试内容与方法等多方面的改革实践谈了个人的体会和观点,希望对体育教学的改革具有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当今高职体育课程发展现状,依据“终身体育”思想理论,从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必然出发,就职业实用性的高职体育课程建设,探索“共性”与“个性”并重的目标设置,职业实用性的教学内容选择和“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5.
从客观现实和理论两方面来看,在高中体育教育中开展体育欣赏教育已经十分必要和迫切。体育欣赏教育作为高中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摆脱了传统的“操场体育”、“比赛体育”,将体育从形式拉向了“心灵”,更加重视对学生体育思维、体育能力和体育素质的培养。该文在概述高中体育教育实施体育欣赏教育的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具体教学实践,从内容上、教学方法上和观念上给出了体育欣赏教育在高中体育教育中的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繁荣我省学校体育科研,在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指导下,经与省内多家高校的专家教授协商,我刊与河南省学生体育总会、河南省高校体协、河南省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开办特色体育专栏“体育经纬”,内容包括体育理论、体育运动技术等。欢迎省内外专家、学者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7.
张皓 《科技信息》2011,(30):311-311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可以看到,人的心理需要是社会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是体育理论研究领域中提出的一个新见解。这种论法是对“劳动产生体育说”,“体育产生多元论”观点的深化。近几年来,对“人和社会的需要产生体育说”,尽管有的同志写了些文章,在个别教材中也加以引进,但并没有引起体育理论界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需要的理论,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体育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拓宽了体育理论研究的领域,为体育实践注入了新的生机.同时,它也向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发起了有力的挑战.“以美育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正在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9.
胡志军 《科技资讯》2009,(6):186-186,188
依据我国“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审视近几年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课程内容基础性不明显;重实践轻理论,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中心;课程内容忽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在健身和育人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不太突出;课程内容逻辑性不强,重复现象严重,未能形成一个有机衔接的体系。针对形成这些问题的观念和理论基础,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解决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存在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对"文化"和"体育文化"定义的求索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了准确定义“体育化”,从力图准确定义“化”开始,引伸得出了关于体育化的定义。认为“所谓体育化,就是人类在所有的体育现象及促进体育发展的活动中,在价值观念、精神状态、情感倾向等层面,在理论认识、方法手段、技能技术等层面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与在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相似文献   

11.
在示范校建设中高职体育课程构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体育教育应在汲取传统体育课程精华的基础上,以现代体育课程理论为导引,积极进行高职体育课程新一轮改革,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动态的教育体系,主动适应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求,使体育教学真正“鲜活”起来,形成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杨蓬仙 《科技信息》2010,(3):I0161-I0161
体育新课程改革对学校体育中学生身心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进入的最佳心理状态——流畅体验的调查研究。作者用文献综述法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流畅体验”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小学阶段学生体育课堂的心理流畅体验状况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的统计结果,分析讨论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流畅”的心理状态,以促进体育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晓 《科技信息》2012,(6):323-32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对“艺术体育编导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对“艺术体育编导人才”进行界定,探讨“艺术体育编导人才”培养的途径,为今后体育院校培养“艺术体育编导人才”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波  王利森 《科技信息》2009,(24):I0242-I0242
本文尝试从多个角度剖析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为更好地在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及分析法,借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建议在阳光体育运动实施背景下,各个高校应该“以学生为本”,因地制宜地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资源,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调动广大青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6.
周军 《皖西学院学报》2004,20(2):146-148
“减负”是国家针对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应试教育”现象,提出的一项素质教育措施。它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人文理想,内含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殷殷期望。本文研究目的:针对教育改革中,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以后的实践问题,研究和探索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有关理论与实践,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服务。研究方法:现状分析与理性阐释相结合。主要结论:“减负”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理念,而采取的一种方法途径;学生体育能力的铸造,是“减负”后体育教学的关键所在;学生体育创新活动能力,只能培养。  相似文献   

17.
张春辉  王玉光 《科技信息》2012,(32):I0156-I0157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高校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实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理念,有必要对现行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讨。本文试图通过对高校不同类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总结高校体育教学的利弊得失,探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为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理论和重要原则“视野融合”为理论依据和出发点,融合体育课程教学与“期待视野”的关系,从教学中“期待视野”角度透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基于从“期待视野”角度提出以“内容”为关键、以“教法”为基础、以“效果”为保证、以“氛围”为动力从四个方面构建了提高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策略框架.  相似文献   

19.
“体教结合”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是新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为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而期望构建的和谐体系,是对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举国体制”的一个有效的补充与完善.考察中国“体教结合”的发展历程,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体育与教育人才成长规律以及人才培养的宏观目标等为理论支撑,概括了中国“体教结合”层次及其模式,进一步探索了“体教结合”体制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渐进式完善其体制的理性诉求,以“适合自己的即是最好的”为标准,走适宜的“体教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20.
孙太华 《科技资讯》2009,(36):187-187
尽管体育教学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还是存在着令人反思的现象。在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起“合理性”的概念,能更理智的反思体育教学实践,从而对科学合理的对体育教学实践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