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2 毫秒
1.
刘徽的无限思想及其解释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该文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元限侵害过程、不可分量可积性、有限过程等几个方面新考察了刘徽的无限思想,力图澄清此课题的研究中存在的若干误解。二是从中国古代数学传统,刘徽的思想渊源特别是他受墨家、道家和玄学的影响等方面,对刘徽利用无限思想处理问题的方式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2.
阿基米德的著名论文<方法>对数学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对其中的数学发现方法的解释却存在着无穷小量方法、数学原子论方法和不可分量方法等不同观点,而且都没有对方法的定位问题展开具体讨论.本文区分了两种不可分观念,根据阿基米德的基本假定,对<方法>做出分类解释,据此讨论了其数学发现方法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3.
未能预报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这使公众再一次关注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不能准确预报地震?"本文基于自组织临界态理论对地震的解释,说明地震的时间序列是不可计算的,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可计算的存在性证明、普遍性、机理及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4.
解释学转向导致了哲学解释学中方法论立场和本体论立场的分歧,解释由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转化为人的生存方式,自此出现了“解释”与“诠释”的术语界分,导致“法律解释”与“法律诠释”具有旨趣迥异的法理蕴含。对这两个术语进行区分具有法律概念论、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上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六、联谓—状中歧义:仅有VP+VP这种PT结构存在联谓—状中歧义例如,“四舍/五入”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四舍并且五入”,是联谓式;“非破坏/读出”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按非破坏的方式来读出”,是状中式。这样,VP+VP这个结构,既可以为联谓式,又可以为状中式,故有联谓—状中潜在歧义,是异焦歧义结构。当这个PT结构为“四舍/五入”时,只能解释为联谓式,不能解释为状中式,潜在歧义消失了;当这个PT结构为“非破坏/读出”时,只能解释为状中式,不能解释为联谓式,潜在歧义也消失了。七、联体—定中歧义:仅有N+N这种PT结构存在联体—定中歧义例如,“字母/数字”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字母和数字”,是联谓式;“磁/头”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有磁性的读写头”,是定中式;因此,PT结构N+N就有联体—定中歧义,当这个PT结构为“字母/数字”时,只能解释为联体式,不能解释为定中式,潜在歧义消失了;当这个PT结构为“磁/头”时,只能解释为定中式,不能解释为联体式,潜在歧义也消失了。八、主谓—定中—状中歧义:下面的PT结构会产生主谓—定中—状中歧义(1)N+NV:例如,“条件/转换”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条件被转换了”(主谓式),又可以解释为“条件的转换”(定中式),还可以解释为“按条件来转换”(状中式),都是后焦型结构,所以,它们是同焦歧义结构。“信息/处理”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信息被处理了”(主谓式),又可以解释为“信息的处理”(定中式),也是同焦歧义结构,但状中式的潜在歧义消失了。“消息/宿”的字面含义,只能解释为消息的所宿,即通讯系统中接收消息的那一部分,只能是定中式,变成了无歧义结构,主谓式和状中式的潜在歧义都消失了。(2)N+NVP:例如,“条件/转移指令”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由条件来转移指令”(主谓式,“条件”是施事主语),也可以解释为“条件的转移指令”(定中式),还可以解释为“按条件来转移指令”(状中式),是同焦歧义结构。“光学/字符识别”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光学的字符识别”(定中式),也可以解释为“按光学的方式来进行字符识别”(状中式),但主谓式的潜在歧义消失了。(3)NVP+NV:例如,“组传输/结束”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组传输被结束了”(主谓式,“组传输”是施事),也可以解释为“组传输的结束”(定中式),还可以解释为“按组传输的方式结束”(状中式),是同焦歧义结构。“多数决定/运算”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多数决定的运算”(定中式),也可以解释为“按多数决定的方式来运算”(状中式),但主谓式的潜在歧义消失了。九、述宾—定中—状中歧义:下面的PT结构会产生述宾—定中—状中歧义(1)V+NV:例如,“延迟/编址”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延迟这种编址”(述宾式),也可以解释为“延迟的编址”(定中式),还可以解释为“按延迟的方式来编址”(状中式),其中,定中式和状中式是后焦型结构,述宾式是前焦型结构,因此,这是一种异焦歧义结构。“迭代/运算”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迭代的运算”(定中式),也可以解释为“按迭代的方式来运算”(状中式),但述宾式的潜在歧义消失了。(2)AV+NV:例如,“重复/运算”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重复这种运算”(述宾式),也可以解释为“重复的运算”(定中式),还可以解释为“按重复的方式来运算”(状中式),这是一种异焦歧义结构,潜在歧义都转化为现实的歧义。(3)V+NVP:例如,“链接/编辑程序”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链接这种编辑程序”(述宾式),也可以解释为“链接的编辑程序”(定中式),还可以解释为“按链接的方式来编辑程序”(状中式),这是一种异焦歧义结构,潜在歧义都转化成了现实的歧义。(4)AV+NVP:例如,“集中/数据处理”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集中这种数据处理”(述宾式),也可以解释为“集中的数据处理”(定中式),还可以解释为“按集中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状中式),这是一种异焦歧义结构,潜在歧义转化成了现实的歧义。十、联谓—状中—述宾—述补歧义:仅有V+V这种PT结构存在联谓—状中—述宾—述补歧义例如,“改变/转储”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按改变的方式进行转储”(状中式),也可以解释为“改变这种转储”(述宾式),是状中—述宾的歧义结构。“译/印”的字面含义只可以解释为“又译又印”或“译而且印”,是联谓式结构。“读/出”的字面含义,只可以解释为“读得出来”,是述补式结构。这样,V+V这个PT结构就具有联谓—状中—述宾—述补的潜在歧义,这是异焦结构,这种潜在歧义,在具体的词组型术语中,有的保持了一部分,有的消失了。十一、联谓—联体—述宾—定中—状中—主谓歧义:仅有NV+NV这种PT结构存在联谓—联体—述宾—定中—状中—主谓歧义例如,“输出/输入”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输出并且输入”(联谓式),又可以解释为“输出和输入”(联体式),是联谓—联体的歧义结构。“控制/操作”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控制这种操作”(述宾式),又可以解释为“控制的操作”(定中式)是述宾—定中歧义结构。“存储/分配”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存储的分配”(定中式),又可以解释为“按存储的方式来分配”(状中式),还可以解释为“存储被分配了”(主谓式,“存储”是受事),是定中—状中—主谓的歧义结构。这样,NV+NV这个PT结构就具有联谓—联体—述宾—定中—状中—主谓潜在歧义,这是异焦歧义结构。上面我们讨论的“潜在歧义”是由于汉语术语的PT结构与FS结构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而产生的,而这种不一一对应的情况,正是汉语语法的真正特点之所在。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教授在《语法答问》一书中谈到汉语语法的“真正的特点”时指出:汉语语法的特点,“要是细大不捐的话,可以举出许多条来。要是拣关系全局的重要方面来说,主要只有两条。一条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就是通常所说的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朱德熙教授这里所说的汉语语法的第一个真正的特点,即“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就是汉语术语中存在潜在歧义的根本原因。正因为这是汉语语法的真正特点,所以,“潜在歧义论”(Potential Ambiguity Theory,简称PA论)的研究,就必定是汉语术语结构分析的关键之所在,在汉语术语的计算机处理中,这是我们必须加以认真研究的问题,绝不能对这个问题掉以轻心。朱德熙教授指出的汉语语法的第二个真正的特点,即“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个特点对于汉语词组型术语的结构研究也有指导意义。因为这个特点意味着,汉语词组型术语的结构研究,将会大大有助于汉语句子结构的研究,以汉语词组型术语结构的自动分析为目的而提出的“潜在歧义论”,将会在汉语句子结构的自动分析中大显身手,从而有力地推动我们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从事中文信息处理的一些学者使用“潜在歧义论”来对汉语句子进行自动分析,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事实证明,“潜在歧义论”不仅可以用于术语的自动分析,也可以用于日常汉语的自动分析。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术语学理论。* 冯志伟研究员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6.
有关震积岩一词的去留,文章尝试从术语本身的含义和大家已经接受的含义出发,结合青藏高原东缘湖沼地震学研究进展,对震积岩的相关质疑提出了最新的解释。对比分析震积岩和地震岩,认为这两个术语虽接近,但含义存在明显的不同。震积岩是一个意义明确并广为大家接受的术语。  相似文献   

7.
陈平瑛是清末民初福建数学家。根据新史料考证,他应生于1879年,曾先后任广州中学堂和广东高等师范学堂数学教师。文章的研究表明,陈氏明确将朱世杰招差术推广到任意高阶等差数列求和,并得到多项式的“零边积较”,相当于牛顿向前插值公式的系数。由此他构造了互逆的积较表和积较还原表,给出多项式幂和形式与差分形式互化的表格算法,并设计了各自的简捷的程序。“积较开方新术”是通过多项式方程的差分表求解方程整根的方法,是受华蘅芳积较术的启发而得到的,颇有新意,体现了传统数学在西方代数学影响下的继续发展以及传统数学近代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应对非因果解释的三条路径,即因果还原主义、一元主义和多元主义,在反驳还原主义和一元主义基础上,本文支持科学解释的多元主义。本文支持解释的多元主义有如下三点理由:第一,因果还原主义和一元主义的观点都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第二,无法对“斑杂的世界”中的现象进行统一的解释。第三,坚持解释的多元主义可以使科学解释变得更自然、更合理。根据本文的解释的多元主义:1.科学解释可以被分成因果解释与非因果解释。因果意识起源于高层次生命体的演化,先于任何科学以及理论知识产生,但非因果意识则在科学以及理论知识之后诞生。2.需用语用学的视角看待究竟选取哪种解释理论更合理的问题。究竟选取哪种解释,除了语境之外,也依赖于解释者的旨趣、观点和态度等因素。3.针对某一现象,当因果解释与非因果解释产生冲突时,非因果解释具有优先性。  相似文献   

9.
杨献珍同志妄图以“合二而一”的矛盾融合论取代“一分为二”的革命辩证法,篡改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他把对立统一规律仅仅归结为“只是说矛盾双方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意思”,说什么对立统一就是“合有无谓之元”,“‘元’即‘统一’的意思,而‘统一’则为‘不可分性’的意思”,硬说事物具有所谓“不可分”的“本性”。  相似文献   

10.
从语言的观点看相对主义--论"不可通约"的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思《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出版,为科学哲学带来了相对主义的问题。“不可通约”的概念更使得范式之间“沟通崩溃”,理性比较失去基础。戴维森、奇确等人对此概念提出了有力的批评,但也没能令人信服地克服这一问题。本文试图说明,首先不可通约并不意味着不可沟通,人类具有的“普遍语言能力”使得我们可以实现跨语言的完全沟通。其次,借助语言的创生能力,“不可通约”的问题也可能随着人类语言的丰富而不断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
留有余地     
在韩非子的《说林·下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也,则事寡败也。”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工艺木雕的要领,首先在于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鼻子雕刻大了,还可以改小,如果一开始把鼻子给刻小了,就没有办法补救了。同样道理,初刻时眼睛要小,小了还可加大。如果刚开始  相似文献   

12.
在何种意义上科学可作为集体知识?一种盛行的观念是,坚持SCK(科学作为集体知识)在与SSK(科学作为社会知识)相关的意义上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而与之不同的思路是,从认识论层面予以解释.科学的集体信念应与群体信念、汇总信念、迭代信念区分开来.而关于集体科学知识的观点包含了两种类型:一是具有共同承诺和不可还原性的双条件理论...  相似文献   

13.
根据教育部2009年高校科技优秀成果奖授奖项目公告,曹思远教授的“基于‘皮尔森体系’独立分量分析地震去噪”的方法,获得了2009年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专利二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ZL200510074809.X)。这项专利基于已有的“皮尔森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独立分量分析地震去噪的方法。作为一种崭新的科学方法,它为中国甚至是世界石油物探技术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承袭分析形而上学关于性质的研究,倾向论将性质理解为不可还原的倾向,用法则作用解释倾向的识别。实质主义对倾向论的批判可见于两个方面,一是倾向论无法赋予性质坚实的本体论基础,并面临认知倒退的困境;二是性质不具有内在的因果效力,倾向论忽视了“例示”在理解性质中的关键地位。实质主义对倾向论的批判有混淆认识论问题与形而上学问题之嫌,它坚持性质有其“实质”,并用范畴性质代替倾向性质,但是其理论建构存在“乞题”的错误,难以替代倾向论。深入关于性质的形而上学研究,需要厘清倾向论与实质主义之分歧,进一步对性质的本体论基础作出解读。  相似文献   

15.
讨论量子力学解释问题的新前提甲:关于量子力学解释问题的争论过去认为是完全解决了。但最近一个时期这个题目重新成了激烈争论的对象。乙:是的,这大约是从1952年开始的。是玻姆开的头;他曾经指出,根据利用所谓“隐参数”,有可能对这个理论作出“因果性的”解释。随后,威西叶(J.P.Vigier)、玻普(F.Bopp)等人的理论工作都接二连三地发表了。甲:听说波动力学的创始人德布罗意已经放弃了他从1927年开始支持了25年的“哥本哈根”解释,并且宣布了回到他当初的立场上去,是吗? 乙:是的,最近以德布罗意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学派,它与哥本哈根学派对峙,并且也许应当叫作新德布罗意学派。甲:但在苏联不是老早就尖锐地批判过“哥本哈根”解释吗?  相似文献   

16.
当代理论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巨大成功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于量子理论的信心。然而,量子力学问世以来所发生的一切极积变革,并没有带来可以称得上是概念革命的东西。因此,玻尔——爱因斯坦辩论时代所提出的、尔后只得到部分解决(或者根本没有解决)的解释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现实的基础问题。有关量子力学解释问题的文献,浩如烟海,在一篇有限篇幅的文章里,对它们作“全面而公允”的巡礼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只想对于半个世纪以来关于这一主题笔者自以为有突出意义的观点和问题,作一个有对比性的介绍,试图从混沌中理出一条清晰有序的谱来。  相似文献   

17.
贝叶斯推理是概率推理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在推理过程中会出现“先验概率忽视”和“证据质量忽视”的谬误,以往认为前者是由于人们在推理过程中采用了代表性启发式策略而产生的,而后者是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所造成的,但是前一解释在理论基础、前提假设和解释范围三个方面都存在问题,而后一解释又与实证研究结果不相符合.基于休谟的“因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比较和分析的角度讨论了库恩和罗蒂在解放的合理性与认识论的合理性、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的性以及对传统认识论关于“共同根基”构想的质疑方式等方面所存在的相同和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19.
当代著名美国科学哲学家古德曼(Nelson Goodman)在他的《事实、虚构和预测》([1])中提出“新归纳之谜”,即如何区分可投射假设(projectable hypotheses)和不可投射假设(unprojectable hypotheses)的问题,亦即如何区分可被证据认证的假设和不可被证据认证的假设的问题。新归纳之谜在西方哲学界引起相当强烈的反响,其程度或许可以同休谟提出的“旧归纳之谜”即归纳的合理性问题相比。这两个归纳之谜都是历久不衰的,并且至今尚未得到圆满的解决。在古德曼提出的新归纳之谜的若干例证中,最令人感兴趣同时也最令人困惑的是他的“绿蓝悖论”。本文将介绍并评价历史上围绕绿蓝悖论所进行的一些  相似文献   

20.
模态解释:量子力学的新图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量难题”是量子力学中的核心困惑之一。本文所介绍分析的量子力学的模态解释,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量子力学做出了解释,它不仅是对“测量难题”认识的最新发展,也是对物理学哲学最新发展主题的深刻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