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构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转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探究河南省县域经济与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分异明显,中西部地区为经济增长热点区.欠发达农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升,部分县域由冷点区转化为次冷点区.(2)河南省县域乡村转型空间相关性显著,县域经济和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不一致.乡村转型热点区分布在中部农区和豫西南部分县域,县域经济增长中心为乡村转型的次热点区和次冷点区.(3)河南省县域经济和乡村转型发展水平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耦合空间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对两者耦合的制约作用较为明显.(4)结合人均GDP划分出低水平耦合型、拮抗型、磨合型及协调型4种类型,超过80%的县市经济发展与乡村转型处于耦合状态.  相似文献   

2.
采用人均GDP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对最优研究尺度进行分析选择;然后综合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马尔科夫(Markov)模型,对湖北省近20年经济差异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县级尺度能更好地反映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2)研究区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其空间集聚程度研究期间存在变大、变小和持续变大的波动,两极分化趋势明显,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经济发达的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宜昌市和武汉市市辖区周边,“低-低”区则主要分布在鄂西北、鄂西南以及鄂东的黄冈个别县市等边缘区域,呈现出核心与外围的特征.(3)不同研究单元保持自身经济水平状态的可能性最大,且低水平区域最稳定;邻域背景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方式有所差异;4种经济发展水平类型的稳定性有差异,中等水平区域较活跃;初始状态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存在经济水平的跨越式转移.  相似文献   

3.
基于规模、结构、效益三个维度构建的镇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Jenks Natural Break分类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2013年、2015年、2017年这三个时间断面的南阳市镇域经济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高低区组合形成"一极四片区"的空间格局,其中高、较高水平区在西峡县内形成一个增长极点,呈现"一枝独秀"的局面,而较低、低水平区则在区域的北部、西南部、东部、西北部形成集聚片区.(2)从空间自相关格局看,热点区的数量较少且集中分布在西峡县;冷点、次冷点区大多呈"葡萄串状"分布于东部的社旗县,少部分零星分布在区域内.值得一说的是,三个时间断面中冷点、次冷点区的空间格局特征虽然变化不大,但在数量上呈逐渐减少的趋势.(3)从影响因素分析看,地形因素、交通条件是镇域经济空间分异的基本因素;乡镇的经济发展基础、产业结构层次是造成地区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历史因素从路径演化、根植性等层面影响镇域经济差异程度;区域政策则从发展方向和路径改变方面影响镇域经济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4.
利用传统统计和ESDA方法,在Arcgis和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利用全国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县市统计数据,以城镇化率为测度指标,县级尺度为研究单元,对1990—2010年湖北省城镇化格局及其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城镇化格局的现状特征为:城镇化发展空间不均衡,城镇化中低发展水平地区占主体;主要城镇沿江沿路分布特征明显;一城独大的金字塔型城镇体系仍然较为突出.(2)近20年来,湖北省城镇化发展逐步呈现空间聚集格局,不同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在缩小;武汉城市圈作为区域城镇化"热点区"扩散作用不断增强、辐射范围逐渐扩大;但鄂西南、鄂东北作为区域城镇化的"冷点区"基本没有改变;城镇规模体系日趋合理,特大、大城市聚集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5.
以GIS的空间统计工具为技术手段,以安徽省2009~2016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分析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变。结果显示:安徽省各县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且集聚程度逐渐增强,经济热点区位于皖江示范区范围内,主要分布在合肥市和沿江地区,经济热点区县域数量逐年增多,方向上呈现沿长江自东向西扩展,冷点区空间位置基本不变,主要分布在皖西北的阜阳市。安徽省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随机分布,局部集聚不明显,皖中地区增长率略大。最后,从区位、物质积累、政策、市场发育水平、人才五个方面分析了安徽省经济格局的演变原因。  相似文献   

6.
基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03年、2007年、2012年县域经济发展数据,利用基尼系数、主成分分析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经济区县域经济时空格局演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2003-2012年间蓝色经济区经济总体差异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22003年、2007年、2012年的蓝色经济区县域经济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经济区内存在高值、低值集聚现象,高值多集聚在以烟台、威海、青岛为中心的北部环渤海沿岸和南部黄海沿岸地区,低值多集聚在西北黄河三角洲区域和中部内陆地区.3蓝色经济区县域经济冷、热点区域空间格局在不同年份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4蓝色经济区经济差异格局演化驱动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地理区位、政策与区域发展战略、资源基础和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7.
运用库兹涅茨比率、冷热点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在ArcGIS10. 3软件下,对2007—2016年陕南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 2007—2016年,陕南地区经济发展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缓慢下降;(2)安康市经济发展速度相对于陕南其他地市发展最快,其次是商洛市和汉中市;(3)陕南县域经济发展热点空间格局演化幅度较大,形成以汉台区为核心、层级较为分明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4)陕南县域经济空间总体呈东北至西南格局,其中经济重心东西移动的距离大于南北方向的距离。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共同促进陕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四川省县域为空间单元,在进行乡村性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开展2000—2014年四川省县域乡村空间格局及空间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县域乡村性指数相对较高,平均值均保持在0.5左右,但呈弱化的趋势,空间内部存在较大差异,强乡村性区县趋于集中分布;2)2000—2014年四川省县域乡村性整体呈现出"U"型空间格局,弱乡村性与较弱乡村性县域在后期明显增加,并向东扩展,强乡村性县域整体趋于向西集中分布;3)四川省县域乡村性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性,乡村性空间集聚态势明显增强,冷热点分布从边缘到中心整体呈现出"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的"类同心圆"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从系统层面构建四川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演变机制,包括稳定因子、动态因子和扰动因子三大类,并结合不同因子对乡村性格局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科学认知县域城镇化发展质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可为促进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8-2018年贵州省83个县域单元面板数据,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城乡一体化3个维度构建了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分析方法探析贵州省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水平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8年贵州省各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呈持续上升态势,其中城镇化质量中等别的数量不断增加,低等别的数量持续下降,但高等别的占比仍然偏低.(2)贵州省县域城镇化质量内在耦合协调水平偏低且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稳步提升型主要分布在贵阳市区、六盘水市区、遵义市区以及仁怀市,缓慢提升型主要分布在贵阳市区周围以及沪昆高铁沿线,低水平保持型主要集中分布在贵州省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3)贵州省县域城镇化质量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城镇化质量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贵阳-遵义沿线区域;城镇化质量热点区域保持在贵阳、遵义及其周边区域;次热区域毗邻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黔中地区;而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和东南部.贵州省应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抓手,补齐社会发展短板,持续提升县域城镇化质量和努力缩小区域差异;夯实黔中地区对贵州省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优化县域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0.
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PCA-GWR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重庆市人口半城镇化的时序特征、空间差异和空间关联特征,并揭示其影响因素及空间分异性。结果表明:(1)重庆市人口半城镇化分为快速增长阶段和波动降低阶段,内部差异较大,形成了主城和渝西片区较高、渝东南和渝东北片区较低的二元空间结构,前者表现为"高中心—低外围"的圈层结构,空间差异较大,后者表现为"岛型—面状"的空间结构,空间差异较小;(2)人口半城镇化总体空间格局较为稳定,高/低值空间趋同、聚集分布,热点区、次热点区连片分布于主城和渝西片区,冷点区、次冷点区多位于渝东南和渝东北片区;(3)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与人口半城镇化率均呈现正相关关系,推动效应显著,影响程度在空间上大致沿"西南—东北"方向梯次递减。最后提出优化城镇、产业空间结构,破除城乡二元的户籍约束,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空间数据集成研究--以空间数据仓库的构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空间数据复杂性的增加,现有的空间数据库和空间分析工具已经不能提供足够的决策支持,迫切需要建立大量具有历史数据,以及不同尺度的空间数据仓库.在建设空间数据仓库的过程中,数据集成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专门针对空问数据的集成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本文在研究了现有的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仓库以及空间数据集成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空间数据仓库模型的建立过程,然后系统提出了面向空间数据仓库数据模型的数据集成的两个主要的方面:不同数据源的空间数据的集成;不同尺度维上的空间数据的集成.  相似文献   

12.
空间统计学及其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统计学处理公共卫生数据空间属性数据的能力不足,空间统计学具有优势,由此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空间统计学在公共卫生领域主要应用有:疾病制图、分布格局探测、空间相互关系分析、病因分析以及时空预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建立采掘GIS数据库的必要性,分析了采掘GIS数据库的建立过程,论述了数据库的空间分析和管理功能。  相似文献   

14.
土壤重金属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研究区的部分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变异特性进行了分析,均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变异性,并通过克里格插值得到它们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说明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重金属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对它们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克里格插值结果与实际计算结果是一致的,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pH及各粒级含量土壤与Cu,Hg,As含量的相关性显著,与Zn,Pb和Cr为中等相关,且均为正相关,而与Cd的相关性不显著.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土壤部分理化性质来估计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
基于泰森多边形、空间自相关及核密度估计等方法,研究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文化遗址均呈现出聚集分布特征,但存在单核与多核的差异。马家浜文化遗址主要集聚在太湖的东、西部,以草鞋山、骆驼墩遗址群最为密集;崧泽文化遗址集聚于太湖东、东北部,以草鞋山遗址群最为密集;良渚文化遗址主要集聚在太湖南部、东部,以余杭—良渚遗址群最为密集;马桥文化遗址主要集聚在太湖东部和西南部,以上海西部的马桥、湖州—长兴、海宁—海盐一带的遗址群最为集中。马家浜至崧泽时期遗址呈多核心特征,崧泽至良渚时期遗址由多核变为单核,马桥时期遗址聚集区重现多核心特征。(2)随着气候、地貌、社会结构的演变,遗址密集区的分布趋势、连续性及密度相应变化。遗址密集区分布呈现出由太湖东、西部先向太湖东、南部,再向太湖南部,最后向太湖东、西南部发展的趋势。遗址聚集区的连续性和密度在马家浜、崧泽、良渚时期逐渐增强,而马桥时期遗址密集区的连续性和密度较良渚时期有所下降。研究结果对研究人地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从地理距离和利用消耗系数衡量的经济距离两个方面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反映空间交互作用,从股票空间交互视角应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投资者情绪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金融市场股票间存在显著空间交互作用,且空间交互作用对经济距离的敏感程度高于地理距离.在解释投资者情绪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效应方面空间截面回归模型优于传统截面回归模型.研究结论提醒投资者在对资产进行定价和制定交易决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潜在的空间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结合该工程建筑设计时的创作构思,对于三峡坝区的建筑设计如何表现三峡地区的地方风韵和巴楚文化特点,以及强烈的时代感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学生旅游空间行为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在全国13个大中城市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旅游的总体空间距离分割特征,以及大学生在不同尺度旅游空间行为中表现出行为特征的差异,并指出了城市旅游资源的富聚程度是决定大学生城市垂直旅游流动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现有企业数据仓库多维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空间数据的特性和不同决策处理需求,提出了3种构建企业空间数据仓库的方法. 通过原型系统的验证,说明这些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