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83-189
LMDI模型、Shapley值模型和MRCI模型均是能源消费碳排放的零残差因素分解模型,对三种模型的基本形式进行拓展,提出基于多层次多因素分解的通用表述形式,给出各分解模型中因素的累积效应、逐年效应和效应贡献度的测算方法,并对三种模型特点进行对比。运用Kendall协调系数法对三种模型结果进行相容性检验,输出相容模型集;基于各相容单一分解模型,构建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最优加权组合分解模型。应用上述模型对青岛市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实证,结果表明,人均GDP和人口是青岛市碳排放增加的驱动因素,能源消费强度下降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则对碳排放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利用IPCC提供的参考方法对中国大陆30个省区(不包括西藏)1997~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估算、分析的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模型将碳排放的影响因子分解为人口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以及城乡人口结构效应和人均能源消费效应,并对江苏、河南、内蒙古和重庆4省区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域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但增加幅度各省区明显不同;CO2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省区差异,表现为东部省份中部省份西部省份,除青海、宁夏和海南3省碳排放强度仍在增加外,其他各省区均呈下降趋势;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表现为正向效应,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则表现为负向效应,其中经济发展对4省区能源消费碳排放正向效应最大,而能源强度对4省区碳排放负向效应最大;乡村人口比例、城乡人均能源消费量对4省区碳排放量的影响有限且存在较弱的正负波动.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生态足迹模型与因素分解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2008年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足迹的变动趋势、生态效应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5 a安徽省碳排放足迹呈上升态势,煤炭足迹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碳足迹强度呈幂指数衰减,而碳足迹生态压力不断上升,说明碳排放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逐渐增大.因素分解结果显示,经济增长效... 相似文献
4.
采用完全因素分解模型,对1994~2009年中国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居民生活消费)的能源消费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将影响产业部门能源消费变化的因素分解为经济因素、结构因素和效率因素,将影响民生部门能源消费变化的因素分解为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效用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部门中经济因素是中国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效率因素缓解了能源消费量的增长趋势,结构因素没有实现减少能源消费的作用.民生部门的能源消费量正处在快速增长阶段,并且经济因素是民生部门能源消费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6.
分析了重庆市1999—2012年制造业碳排放量的变化,比较了制造业各行业的碳排放量;并基于LMDI方法建立了重庆市制造业以及29个细分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研究发现:1999—2012年,重庆制造业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在29个分行业中,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等六大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制造业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三以上;在影响因素中,产业规模的扩大是促进制造业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尤其对非金属矿物制造品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六大行业来说,产业规模促进碳排放的作用较明显;非金属矿物制造品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五大行业的能源强度对降低碳排放量效果显著;而行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效果不是很明显。 相似文献
7.
运用广东省1990-2009年能源消费的面板数据,采用广义费雪指数方法对广东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探讨产业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等因素对广东能源消费变动的影响和作用。为了进一步剖析各因素对能源消费变动的影响效果,构建回归分析模型,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发展与产业结构对广东能源消费增长起到推动作用,产业能源效率对广东能源消费增长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能源消费的因素分解——基于完全分解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描述辽宁省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能源消费量和能源密度的基础上,运用无残差的完全分解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分解出经济增长、结构和能源密度等因素对能源消费变动的影响效果,得出相应的影响效果系数,并通过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找出辽宁省能源消费变动的特征与分阶段各因素的具体影响效果,为辽宁等老工业基地制定能源政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能源消费燃烧产生的碳排放是山西省主要碳排放源,研究山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山西省科学合理制定能源消费碳减排政策,早日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山西省能源领域为研究对象,以山西省省级能源平衡表为基础,采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核算方法,计算分析了2005-2019年山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及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Kaya恒等和LMDI因素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人口、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碳排放的贡献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9年山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累计增长68.81%,年均增长3.81%;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远小于GDP增速,能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人口效应和经济效应对碳排放呈正效应,特别是经济效应是导致山西省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说明山西以重型化为主的经济结构未得到根本改善;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结构主要呈抑制效应,是碳减排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能源强度贡献较大,能源消耗结构贡献较小,说明未来还有较大的减排空间。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计算福州市主要工业行业能源消费量及相应的碳排放量,总结了福州市工业能源消费的趋势和特点.结果表明,2010年福州市工业能源消费仍以原煤为主,占总能耗的63%;然而与2007年相比,煤炭使用比例已有所下降,电力使用比例上升.近年来,福州市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福州市能耗较高、碳排放量较大的主要行业有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另外,医药制造业虽然能耗较高,但其能源消费结构比较合理,碳排放量较低;塑料制品业能源消费结构不够合理,需进行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1.
基于江苏省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利用碳排放方法分析了2002—2010年不同能源消费类型和不同产业部门的碳排放特征.结果表明:碳排放量是随着能源消费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碳排放强度由于GDP的快速增加,呈现了快速下降的趋势.在碳排放总量中,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年均增长率为14.9%,其中,工业占主导地位,年均碳排放量为51.84Mt;生活消费和第三产业碳排放次之,年均增长率分别是2.23%和3.4%.而在第二产业中,原煤是工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年均碳排放量为31.15Mt.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增长速率小于GDP的增长速率,导致各年碳排放强度以年均5.2%的幅度下降,进一步表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未实现CO2绝对减排. 相似文献
12.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585-589
针对产业产值中单位GDP碳排放量的预测问题,系统分析了产业产值与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的关系,在传统遗传算法的基础上,根据动态神经网络模型优化算法过程,克服了传统遗传算法的无动态性,提出了改进遗传BP算法.根据2005—2014年北京等10个省市第三产业的单位GDP碳排放量相关数据资料,利用改进遗传BP算法预测各省市在2015年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其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平均误差值为-0.03,其平均相对误差仅为1.06%,说明该算法在数值预测方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熊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12):28-32
以重庆市为例,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从静态、动态和整体的视角研究重庆市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煤炭消耗是导致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诱因,其次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因此要减缓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的速度必须首先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始。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5-2012年北京市对外交通运输各运输方式的客、货运周转量及对应能源消耗量的统计数据,利用LMDI方法建立了能耗变化模型。根据ASIF分类方法,选择影响能耗变化的3个主要因素:交通活动水平、交通方式结构和能源强度,定量地计算各因素对能耗变化的影响力和贡献率。研究发现,能源强度抑制能耗的增加,其他2个因素均促进能耗的增加。为了减缓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需要依托能源技术进一步降低能源强度,并将客货运量向运量大、能耗低的铁路吸引。 相似文献
15.
中国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温室气体排放过量造成的污染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始使用碳足迹作为低碳研究的重要工具,尝试从新角度来量化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能源消费碳足迹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蕴含的潜力不容忽视。研究能源消费的碳足迹,有利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温室效应带来的环境问题。利用IPCC公布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碳排放的计算方法,定量研究2000—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的碳足迹数值,并针对近年碳足迹呈现的变化趋势,详细分析能源消费的碳足迹构成、人均碳足迹、碳足迹强度以及碳足迹生态压力等4个方面动态变化。研究表明:目前干部考评机制有待完善、能源消费结构不甚合理、能源观念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生态环境恶化等是中国碳足迹升高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从完善生态效益指标角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改善能源结构、减少高污染和高排放的能源消费量;改变生产和生活中的传统习惯和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节能产业;增加绿地面积,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降低中国能源消费碳足迹。 相似文献
16.
中国钢铁工业流程结构、能耗和排放长期情景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预报我国钢铁工业未来生产结构、能耗和排放情况,构建了钢铁生产、加工、消费、折旧的全生命周期模型和基于人均钢铁存储量的产量预测模型,结合工序能耗和排放特征,针对基准、折旧寿命延长、废钢回收率提升、能源效率提高及综合等五种情景进行了情景预测.中国钢铁产量、能耗和排放会历经一个峰值后下降,电炉短流程会逐渐替代高炉长流程成为主流.流程结构转变是未来中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关键"红利",而节能技术的作用在后期越发凸显.中国钢铁行业要达到2050年减排一半的目标,需结合综合情景实施生产结构调整、废钢回收、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等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贵阳市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旭东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8
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选择,其中,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则是"低碳经济"的一个核心内容。贵阳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将导致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本文根据2000年以来贵阳能源消费数据,对其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碳排放的规律以及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能从理论上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科学的基础资料;在实践中能为决策者制定有效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