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指出楚文化之原生形态为苗蛮文化,先秦之楚民族为苗蛮族,楚苗蛮先民即夏商之“古苗”,苗蛮文化有着迥异于中原文化之不同文化内涵,《楚辞》中之“楚声”、“楚语”即“苗声”、“苗语”。  相似文献   

2.
特立独行的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楚文化从强悍桀骜的民族心理和自由激越的文化心态的深层结构上,从浓烈的地域色彩和地方语言上,更从巫祭文化的浪漫激情和审美范畴三方面对楚辞构成巨大影响,使楚辞呈现出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和悲剧情怀。楚辞独特的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形式、“美人香草”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与《诗经》共同成为中国诗歌的源流。  相似文献   

3.
刘邦的俗文化意识是深厚的.他继承并开创了俗信仰方面的一些内容.由于他对以楚文化为中心的南方文化的喜好和推崇,楚文化由原来区域文化的地位,提升到了与中原文化相抗衡的地步.因而汉文化,特别是汉初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继承的是楚(南方)文化.  相似文献   

4.
关于汉赋兴盛的原因,论者历来多从楚辞上寻根溯源。本文通过对汉赋创作过程、形式内容的精密分析,特别指出汉赋的兴盛是由汉一代浓郁的方士文化氛围的直接影响所致。汉赋事实上是方士文化在文学领域里具体而形象的拓展,汉赋在接受楚文化的微弱影响同时又摆脱了楚文化,这样便形成了具有强烈方士文化意味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5.
乌鸦意象是中国文学中一种重要的禽鸟意象,本文重点分析了楚辞中的乌鸦意象,指出楚辞中的乌鸦意象,恰好分属于现实、历史、神话三个层次,说明楚辞中的乌鸦意象明显受到了<诗经>文化的影响,同时又表现出鲜明的楚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6.
《九歌·湘夫人》生动地展示了南方楚地人民的爱情观念以及他们对河流之神的崇拜,这是作者在独特的楚地文化基础上,吸取了北方中原文化之后的产物。其中那丰富多彩的上古民情,为进一步研究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历史渊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7.
《九歌》是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它脱胎于楚国的民间巫术祭歌,经屈原的加工改造而成。《九歌》中描绘的山川景色和风俗民情,最能体现楚文化奇异绚丽的特点。屈原在《九歌》的创作中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九歌"之名实际上是古代神曲乐名,虞夏时的燕飨之乐;《九歌》祭祀的诸神中有许多为中原特有的神祇;重点继承的是《诗经》中《国风》的爱情主题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在艺术手法上,沿用了《国风》的比兴寄托,注重人物心理描写以及直接化用其中的句子等。由此可见,《九歌》实乃屈原将中原文化和楚文化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巴文化历史悠久,对中原传统文化在南方的传播起着重要的桥介作用,因而其与南方诸少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关系.但当前巴文化研究却面临诸多困境,甚至有被遮蔽和边缘化的危险.四川文理学院巴文化研究院的成立,有利于推动巴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还原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传承巴地人文精神传承,并能够为振兴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做出时代担当.  相似文献   

9.
征稿启示     
正《巴文化研究集刊》(年刊)创办于2014年,由国级一级出版社定期出版,每年一期,本刊由四川文理学院巴文化研究院主办,主要发表关于巴文化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其所涉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哲学、社会、考古以及教育等方面的论文、书评、学术综述等。巴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圈层,与蜀文化、楚文化、秦文化、中原文化都有着极其重要和特殊的关系,其历史上巴国辖境曾及陕南、鄂、湘、渝、黔、川等地。为进一步展示巴文化研究成果,促进巴文化研究深度拓展,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地域文化,《集刊》面向海内外学者诚征优质学术稿件,欢迎广大学者惠赐。  相似文献   

10.
楚汉之际,由于楚文化的广泛影响,屈、宋骚体作品,往往成了骚体创作主流之一。骚体不仅影响了汉代文人赋作,亦影响及建安以后的骚体赋篇,尤其是曹植《洛神赋》之艺术魅力与《楚辞》关系最为密切。有关《洛神赋》不乏精辟分析之文,然而有关《洛神赋》与《楚辞》之关系,却鲜少详细论述之作。因此本文论述《洛神赋》与《楚辞》融化创新之关系,并说明《洛神赋》对后世文学之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1.
楚文化物化形象的区域文化特征与民族心理探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从楚文化典型艺术造型研究出发,透过具有代表意义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浅析楚文化物化表层的地域文化特征,探寻楚文明兴盛背后的民族心理和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古代文化与蛇有着密切的关系,蛇崇拜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涵义。蛇的象征符号功能往往足对立的、二元的,如:1.水神/旱神;2.男性/女性;3.地主和社神;4.冥神/邪祟;5.飞升/入地;6.重牛/死亡;7.智慧/阴险;8.祥瑞/灾异。蛇崇拜也是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楚文化的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有很多蛇的资料。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楚文化对蛇的信仰和恐惧。楚文化中的蛇崇拜具有以下特色:1.楚人先祖与蛇有着密切的关系;2.蛇为冥神——保护神;3.蛇为邪祟——破坏者;4.蛇与鸟——死与生。蛇在楚文化系统中散发出独具魅力的风采,也让我们对楚先民的智慧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相似文献   

13.
楚国的造物品类繁多、主题鲜明、格调清奇灵秀、色彩斑斓繁艳,开创了上古南方审美文化的新视界。楚器物从造型到装饰所表现出来的楚风特征表明,楚器物的产生与楚风俗有着密切的关联,楚风俗是楚器物发育生长的母胎。  相似文献   

14.
在楚艺术的各种表现中,楚建筑的表现最具有综合性,表现方式独树一帜,表现效果遒劲有力。建筑是艺术和生活的空间载体,是技术和艺术的结晶,是文明形成、发展的物化体现。因此,楚建筑反映出的外在形式与形象,是所处设计环境的必然,集中体现了楚艺术的浪漫主义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楚文化“凤”图腾造型的物象表现和美学意义为切入点,探求楚凤艺术形象的精神来源、孕育环境的相关性及形成其特有艺术美感.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在史前艺术的萌芽时期,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和南方的长江流域母土里孕育起来的艺术事象,就明显地存在着风格和气质上的南北差异。本文从楚美术与北方中原美术的对比与楚美术和西方美术的对比两方面探讨楚美术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期,长江流域山现越楚对峙的局面。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管窥越楚两国关系的概貌,从中我们可以看山,两国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和平共处,甚至还一度出现越国占优势的局面,但两国综合国力的对比是楚国胜于越国。越楚两国关系从产生直至灭亡,双方的交往一直未曾中断。双方相互影响,互相渗透,为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根据《国语》的《吴语》、《越语》所反映的吴越争斗时期的历史,来寻觅当时的越文化的一些特征。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一是越国还保留着其族属和地域的一些文化特征;二是以周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影响;三是楚道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战国晚期,楚国政治家春申君黄歇初封淮北十二县时,开始营建寿春城。在春申君的影响下,楚国最终迁都寿春,寿春因此成为晚楚文化的中心。春申君改封吴地期间,又在今无锡、苏州、上海、湖州一带实现了晚楚文化的东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