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作家石川啄木散文《旷野 》中的多重意象和意义的多元性 。意象对作者生平的解释 ,是日本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对人类命运的暗示 。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才大江健三郎的代表作《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的分析,阐述了作家如何冷静冷静、客观、真实地展现日本民族人格的多重性、分裂性,揭示了日本民族的劣根性和悲剧根源,以此展示了二十世纪现代人共同的困惑和焦虑,表示了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注,并探讨了如何整合日本民族分裂的人格和如何重塑日本民族形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岛崎藤村是日本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他对我国的创造社作家有着很深的影响,许多创造社作家的作品中都能看到岛崎藤村作品风格的影子。文章所阐述的就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岛崎藤村对我国创造社作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朱玛拜是一个忧患意识很强的作家,他热爱自然并深刻地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冒犯实际上是一种自戕,认为作家有责任把危害说出来。他忧心忡忡,关怀着人类的普遍命运,他的小说充满挽歌色彩和警戒意味。他将目光深入人性内部,增强了作品的力度,也表现出他对自然和人性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5.
作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可称为作家的“人类情怀”,“没落”主题最能体现作家的人类情怀。《喧哗与骚动》和《尘埃落定》都是以没落主题体现作家人类情怀的作品,而且它们同时都采取了“白痴视角”。  相似文献   

6.
作家川端康成以其文风典雅、用词凄美、格调婉伤在日本文坛独树一帜,他是上世纪中叶前后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中篇小说《雪国》作为他的代表作,凄美怅然,小说内容以徒劳的蕴意贯穿了始终,这是否是川端康成的精神世界的一面,抑或日本文化哀美的一个侧面呢?  相似文献   

7.
沈石溪,一个倍受欢迎的动物小说作家,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狼形象,他极力赞誉狼的重要本性之一——母爱,以狼母爱之伟大照出如今社会中人类某些人性的沉沦,是希望对人类有某些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杜梨 《世界博览》2012,(20):86-87
大几在媒体上发表文章的人,几乎都曾用过笔名,很多作家还不止一个,如茅盾就用过90个左右的笔名而鲁迅曾用笔名多达128个。有人说,作家使用笔名有三个理由.第一,一个女作家伪装成男性作者:第二,因为某种原因作者需要隐姓埋名。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日本帝国主义曾打着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对中国进行了公然的侵略。占领中国东北以后,日本侵略者对东北文坛进行了残酷的封锁与镇压。日本作家肆无忌惮地为本国的侵略行为歌功颂德,对中国人民极尽歪曲、丑化之能事。透过日本作家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殖民化统治,同时也彻底戳穿了日本侵略者所谓的“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的谎言。  相似文献   

10.
平安时代是日本文学文化活动最为兴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女性作家的活跃则成为日本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罕见的现象。日本平安时代女性文学的主要作品及其特征,应从日本平安时代的摄关政治与女性文学之间的关系入手,在政治、文化和文学形式三个方面,研究日本平安时代女性文学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正>2023年3月3日,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去世,终年88岁。《朝日新闻》以“如今混沌的国家,失去了指南针”为题刊发悼文,指出大江健三郎以文学良心和一己之力肩负着对日本国家和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之责。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则表示,大江的作品反映了日本社会良知对侵略战争的反思、对客观历史的捍卫和对人类和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感化院的少年》,通过对二战末期十五个从城市逃难疏散来的感化院少年被村民们无情地遗弃在瘟疫猖獗的偏僻封闭的峡谷山庄里,艰难地求生存的状态描写,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战争使纯真善良的孩子沦于非人的困境;使原本憨厚、纯朴的村民人性沦丧,异化为非人.作者以此说明;危胁人类生存的并非是瘟疫;而是人类自身点燃的战火。人类唯有摆脱战争,才能医治病态人性,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3.
张莎 《科技信息》2012,(8):177-177
日本作家泉镜花为世人创造出一个不同于其他作家所描绘的独特的"镜花世界"。其作品不仅展现出日本传统美的特质,更反映出其对永恒美的不懈追求。本文试通过泉镜花早期的短篇小说作品《外科室》来分析其歌颂永恒美的纯粹与执着。  相似文献   

14.
李娟 《科技信息》2009,(23):I0207-I0207,I0234
村上春树是最有影响力的日本现代作家之一,近二十多年来他的作品不仅风靡整个日本,在全世界也是掀起了一阵读村上的热潮。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中流露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孤独与无奈,正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都市青年人心境的写照,不仅呈现了都市青年人孤独的内面生活.而且暗示了一种对待孤独与无奈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模式。他呼吁我们回到人类的原点,去寻找自我生存的真谛。孤独也不再是那么可怕的东西,而是在特定场合下可以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生成和嬗变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原理、优胜劣汰原理和二律背反原理。其中正态分布原理决定了超常作家作品和低常作家作品为数很少,而一般作家作品为数较多。超常作品是超常作家对整个种族乃至全人类思想文化尤其文学艺术进行极限相容和对人类生命意蕴进行极限体验,并富有独创性地诉诸语言文字符号的终端显现。优胜劣汰原理决定了超常作家作品受马太效应影响易在竞争中获胜并得以流传,反之则易被淘汰甚或失传。二律背反原理决定了诸如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艺思潮和文艺理论等因素不是促使或阻滞文学生成和嬗变的关键,其关键在于它们是否有利于激励作家独创性地进行极限相容和极限体验。  相似文献   

16.
二战期间,日本的“笔部队”作家和军队作家创作了大量侵华文学。这些作品形成一个特定的中国形象。运用形象学理论对这一形象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一形象是当时日本占主流地位的“大东亚中国观”的文学化,同时也是战争时期特定政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在精神和信仰空白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以文学的方式努力为人类寻找着“构筑灵魂的场所”,寻找着存在的本质意义。大江健三郎在创作中融人了萨特、斯宾诺沙与托马斯等人的理念,这使得《空翻》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萨特存在主义,从而形成了大江文学那带有鲜明东方色彩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长篇小说《浮云》是日本著名女作家林芙美子的代表作,通过这部作品分析了林芙美子的战争观。小说由两条主线构成。在第一条主线下,作家重点表现了对战争性质的认识以及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终将以失败而告终的战争观;在第二条主线下,作家从战争带给人心灵的巨大痛苦这一角度,揭示了战争的罪恶。  相似文献   

19.
:2 0世纪中国与日本的文学交流多姿多采 ,但目前研究工作存在不少盲区。本文从日本文学的中译本 (特别是日本作家中译的《不如归》)、日本作家以中国历史和现实为题材的作品、日本作家与中国作家的交往、应该正视中国的通俗文学作品等方面予以论证 ,强调必须扩大中日文学交流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0.
作家最好不要过多惦记前辈的纪念馆。那些纪念馆展示了激动人心的精神高蹈,相关操作经验却难以复制,在时过境迁的另一个时代很可能失灵。如果把大师当摹本,在纪念馆里凝定梦想,立志成为托翁第二或莎翁第二,那么很可能是操一支古代长矛的天真出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