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声无哀乐论》和《琴赋》体现了魏晋玄学思潮影响下嵇康对音乐艺术形式的独特认识,是他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总结。音乐的本体是"和","和"具有自然自由和谐本真的特征。音乐本身不具有哀乐,是审美主体的心理差异引发了不同的情感,它与情感具有对应关系而非必然等同关系。音乐是独立的审美对象和艺术形式,不必然具备社会教化功用。音乐追寻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是宇宙万物的自然和谐。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探索审美与艺术活动的本质仍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审美体验是音乐欣赏的中心环节,它包括三个过程:一,音乐审美体验是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二,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情感的作用尤其重要;三,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的共鸣现象。在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审美理解是整个音乐欣赏活动的最高阶段。音乐审美理解过程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与思维、感知与理解融为一体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3.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审美体验是音乐欣赏的中心环节,它包括三个过程:一,音乐审美体验是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二,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情感的作用尤其重要;三,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的共鸣现象。在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审美理解是整个音乐欣赏活动的最高阶段。音乐审美理解过程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与思维、感知与理解融为一体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4.
音乐审美情感的产生需要音乐审美主、客体具备“共振”的结构,需要审美主体有相应的心理结构。同时,音乐审美主体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应具有较好的音乐认知、较强的综合音乐能力和较高的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5.
吴海燕 《科技信息》2009,(17):79-79
音乐欣赏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念,通过欣赏者对音乐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与鉴赏。在音乐欣赏中要紧紧抓住欣赏者情绪情感的变化,创设富有音乐性和形象化的美好意境,帮助欣赏者积极主动地投入音乐活动,使音乐审美始终具有独特的情感色彩。因此,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音乐欣赏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欣赏中审美,在审美中陶冶,这种陶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内化力。音乐是欣赏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只有从感受入手,通过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育人,以乐育人”的目的。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从纯知识性、技术性的音乐教育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以使他们走进音乐的殿堂。  相似文献   

7.
音乐审美情感的产生需要音乐审美主、客体具备“共振”的结构,需要审美主体有相应的心理结构。同时,音乐审美主体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应具有较好的音乐认知、较强的综合音乐能力和较高的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8.
《音乐新课程标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理念要求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应该是一个自觉的审美过程,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在不断发展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唤起他们对美好世界和人生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丰富音乐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音乐。  相似文献   

9.
音乐欣赏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欣赏中审美,在审美中陶冶,这种陶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内化力.音乐是欣赏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只有从感受入手,通过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育人,以乐育人"的目的.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从纯知识性、技术性的音乐教育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以使他们走进音乐的殿堂.  相似文献   

10.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在各个时期的音乐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神学的中世纪里,情感的唯一表达就是对上帝的赞美。经过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处处充满着人文关怀的情感色彩,这就为以后西方音乐的鼎盛发展打下了基础。二者的音乐情感在内容、表达方式、审美取向等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通过比较这两个时期音乐的情感体现,可以更好地从历史的角度了解音乐情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和是先秦时期音乐美学的核心范畴,和即多样统一、对立统一,同时具有适度的含义;老子的大音希声的命题将音乐提升到理性的高度,维护了音乐的尊严,并把音乐从礼的附庸地位挣脱出来,从而维护了音乐的纯洁性,其不足之处在于忽略了音乐活动的感性的、生理的环节,从而沦为艺术虚无主义;关于审美心理学,先秦诸子在音乐的愉悦性能、共同美感、美感的差异性、审美心境等课题上都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2.
我国青少年音乐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审美教育的轨道,专业化、成人化的音乐教育违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功利化的音乐学习更会伤害青少年的审美与价值判断。感受音乐中的快乐,快乐地学习音乐才是青少年音乐教育之道。  相似文献   

13.
美学教育在现代的一个突出进展,是从音乐主观直觉切入,最终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在美学现代性的理论前提下.从现代网络及音乐教育环境的现状观察的基础上,研究了审美发生的内容和形式,讨论了在现代音乐教育产业正在形成的背景上,审美如何实现其艺术性与生存两者兼顾。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艺术课程对于大学生提高音乐审美素养,培养创造能力和完善人的作用无可替代,其位于学校艺术教育最高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定位、方式和方法上都与初、中等教育阶段截然不同。普通高等公共音乐鉴赏类课程教学最主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高审美体验以进行审美解释而存在的解释。关于审美理解的不同将导致教学趋于异化。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秉承了我国传统的和谐统一的审美追求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巨大影响,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交融的产物,形成了如下的美学特征:“词情、曲情、声情相触合”的情感美学特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相交融”的创造性美学特征;“传统风格、时代气息相共存”的现代性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从高师音乐声乐培养目标与现行教学模式、声乐技能训练与“以审美为核心”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要求的角度看,高师声乐教学不仅要训练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能力,更应重视声乐审美意识的培养。而高师声乐审美意识与审美品格的提高,既是对声乐艺术审美属性的张扬,又是对声乐教学目标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7.
藏族传统声乐艺术是藏族先民在千百年来不断总结和完善的艺术结晶.它的美学特征是根植于自身文化传统,也是通过具体的演唱特点和技巧来实现的.文章阐述了藏族传统声乐美学的构成因素,以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歌唱技法,旨在使藏族传统的声乐艺术在传承和发展中,能够把自身富有特性的美学传统延续下去,并能在现代藏族声乐艺术中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采拮并梳理了第七届全国音乐美学会议上音乐美学界专家学者的精彩论述,对音乐美学面对风起云涌的当代音乐实践思潮,音乐美学学科应该如何在此风头浪尖巩固和发展自己,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从对象、方法、学科自身、美育等4方面提出了叩问,揭示音乐美学学科在当今面对的困窘,引起对音乐美学学科的关注及促进对其问题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中,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审视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发现他音乐观中的矛盾性:“善”与“美”的交织,即强调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也推崇音乐艺术怡悦性情的美感作用和审美娱乐价值。欧阳修坚持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提出音乐“自释”和“平其心”、“养其疾”的音乐功能观,同时也非常注重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强调“导志”、“移人”的传统音乐功用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