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具有鞍结分岔的二次系统的同宿和时变分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鞍结分岔的参数范围内证明了具有鞍结分岔的二次系统都存在同宿轨道 ,得到了同宿轨道的解析表达式及其幅值与分岔参数的关系 .当参数随时间慢变经过鞍结分岔值时 ,分析了分岔对于参数变化率的敏感依赖性 ,并给出预测分岔值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电力系统功角稳定鞍结分岔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力系统是典型的非线性动力系统,鞍结分岔是其固有的分岔现象.以一个含励磁控制的简单电力系统为例,运用Matlab数值分岔分析工具箱MATCONT对其进行了单参数分岔分析,成功搜索出了鞍结分岔点,同时双参数分岔结果显示励磁电压对延迟鞍结分岔、提高系统的功角稳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设计了一个静态负反馈控制器,MATCONT分岔分析结果表明,加入该控制器可有效延迟系统的鞍结分岔点.  相似文献   

3.
采用非线性Zener模型表征橡胶等黏弹隔振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利用谐波平衡法求解了系统的无量纲运动微分方程,计算了系统周期解稳定的边界条件,给出了一种基于系统稳定性判别条件获取系统双参平面内鞍结分岔集与多不变集共存区的方法.结果表明:随着激励幅值的不断增大,系统骨架线逐渐向右弯曲,质量块幅频响应曲线从近似线性转变为出现多不变集共存的共振滞后区;在多不变集共存区内,系统对外界条件比较敏感,其不稳定周期解将依初始状态的选取而稳定到不同的稳定周期解上;系统刚度比的选取不仅直接决定了骨架曲线的起点,还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系统上下稳定边界的交点及系统上跳鞍结分岔集与下跃鞍结分岔集的交点.  相似文献   

4.
研究受谐和外激的单边碰撞系统,发现了一种新颖的擦边诱导的鞍结分岔.考察了间隙的变化,系统的周期轨出现擦边现象,从而诱导鞍结分岔的发生.结合相图.分岔图和胞映射等数值方法阐释了这种擦边诱导的鞍结分岔产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的电流刺激下,ghostburster模型表现出周期放电、混沌簇放电、周期簇放电等多种放电模式.其中,周期放电和混沌簇放电之间的转迁是通过极限环的鞍结分岔实现的.应用washout滤波器实现了ghostburster模型鞍结分岔点周围放电模式的转迁;并通过快慢系统分解方法分析了放电模式转迁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快子系统固定点的鞍结分岔和快子系统从周期一极限环转换到周期二极限环的临界点在树突产生不完全放电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Washout滤波器的加入改变了树突膜电位极大值的分岔点的位置,从而改变了ghostburster模型的放电模式.  相似文献   

6.
首先,将含风电机组的潮流模型和传统的静态安全性可用输电能力(ATC)模型相结合,建立了含风电机组且考虑系统静态安全性的ATC新模型的半光滑模型;然后,基于光滑化策略和方法,建立了含风电机组的ATC的光滑化模型,并采用光滑化牛顿法对模型进行求解,IEEE 30,118节点系统的计算结果表明了该模型和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通过与不含风电机组的ATC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风电机组接入电力系统后对ATC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电力系统分析中的静态稳定性计算问题,提出了合理计算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计算静态电压稳定裕度的连续潮流法和最优潮流法进行比较和分析.针对两种方法求得的静态电压稳定裕度存在差异性的问题,在定义两种方法识别电压稳定临界点类型的等价性基础上,指出它们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描述潮流的方程不一致.在计算稳定裕度的最优潮流新模型中,引入描述发电机无功出力与其机端电压的互补约束条件,并采用与连续潮流法相同的发电机有功增长方向.分别对IEEE 9节点、IEEE 39节点和某省级748节点系统进行静态电压稳定裕度计算,结果表明由新的最优潮流模型获得的稳定裕度和分岔点类型均与由连续潮流模型获得的一致.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考虑暂态稳定约束的可用输电能力计算方法.采用转子角约束作为暂态稳定约束,用原-对偶内点法求解该模型,并通过引入一个非线性互补函数改进原对偶内点法在每次迭代中都必须保持正向的缺点.以IEEE14节点系统计算为例说明本算法求解效率高.  相似文献   

10.
含电压源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voltage source converter-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VSC-HVDC)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而对于VSC-HVDC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分析方法的研究却很少。泰勒级数法在处理纯交流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分析时具有计算速度快的优点,本文基于泰勒级数提出了一种适用于VSC-HVDC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分析改进方法。首先建立了VSC-HVDC系统的电压稳定分析数学模型,由于系统功率参数是节点电压幅值的可导反函数,将负荷节点功率在靠近极限潮流点处展开为关于节点电压幅值的泰勒级数,最后由泰勒级数快速精确地求取电压稳定鞍结分岔点。通过与连续潮流法的结合和泰勒级数展开点的选择,解决了在纯交流系统中泰勒级数法的缺陷,提高了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1.
考虑静态安全约束的暂态稳定极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求解暂态稳定极限问题描述为一个以输电线路或输电断面输送功率最大为目标,以静态安全及暂态稳定为约束条件的最优参数选取问题.并将一种新的进化算法——粒子群游(PSO),应用于暂态稳定极限计算.算例表明,此种计算方法克服了静态安全约束等因素对稳定极限的影响,因而减小了计算误差,提高了计算结果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不考虑暂态稳定约束的模型中加入暂态稳定约束,建立了考虑暂态稳定约束的可用输电能力的教学模型,并采用约束转换技术对该模型进行处理,最后用常规的优化方法进行求解.  相似文献   

13.
考虑安全约束的输电断面经济传输容量及其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网络拓扑结构和潮流分布状态,来实时地确定与过载支路相关的关键输电断面.根据输电断面潮流的大小、方向及其传统控制判据,提出了衡量输电断面潮流控制合理性的新判据:根据输电断面的经济传输容量来实时控制有功潮流的大小和电力交易.潮流控制原则是:在经济当量的基础上,应用线性规划法,结合蒙特卡罗模拟法,建立了输电断面可用经济传输能力计算的概率模型,得到经济传输容量的数学期望值及其概率分布.通过分析数学期望值和概率分布,可以得到反映电网网架结构薄弱点的瓶颈设备.采用改进的IEEE RTS-79的32机24节点系统,计算了不同约束下的输电断面经济传输容量,结果表明,在保证经济性最优的前提下,输电断面潮流控制原则能使该输电断面的传输容量下降10%.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长线互联电网可用输电能力(ATC)的新模型和快速求解方法.针对长线输电主要受稳定极限约束,基于功率圆推导出线路稳定阈值,有效而简洁地描述复杂稳定极限问题,从而建立了长线互联电网ATC模型.基于支路耗散功率转归分量算法,将可用输电能力模型中的稳定极限约束和线路安全约束转化为电源出力约束,使ATC模型成为一个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运用单纯形法实现快速准确地求解.该方法完全基于电路理论,充分利用了电力系统的物理特性,弥补了传统直流潮流法只适用于线路两端相角差很小的缺陷.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的模型和算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5.
以量子行为与粒子群优化相融合的量子粒子群算法解决可用输电能力计算的优化问题.利用Matlab软件平台,以IEEE-30节点标准系统为算例进行仿真计算,比较本算法与传统粒子群算法的仿真结果,分析两种算法的寻优性能和收敛速度.仿真结果验证了量子粒子群算法解决可用输电能力优化问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最优潮流的最大传输能力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电力市场环境下最大传输能力(TTC)的计算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最优潮流(OPF)的TTC计算方法.该方法建立了考虑发电机优化调度以及系统负荷变化模式的用于TTC计算的数学模型,并采用基于信赖域内点法的OPF算法求解,由多步中心校正原一对偶内点法连续求解线性规划子问题,通过信赖域决定线性化步长的选取.对IEEE30节点系统在不同数学模型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提出的TTC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与连续潮流(CPF)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OPF方法可以避免CPF计算TTC较为保守的缺点.  相似文献   

17.
提出用分叉解幅值作为摄动参数,给出计算具有二重半简特征值一般演化系统静态分叉的摄动投影方法.提出一种新的判定静态分叉解稳定性的渐近展开方法.用本文方法计算了弹性基础上压杆后屈曲分支的渐近展开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预应力马鞍形壳板在工程计算中,长期用梁的弯曲理论近似,这对于有扭转的壳板出入太大。本文采用扭转理论分析,得到较满意结果,并得到实践的验证。  相似文献   

19.
随着风电大规模并网,致使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存在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利用传统方法对系统进行静态安全分析已难以满足现阶段新能源的并网需求.分析了风速的概率分布特性,并对风电场随机输出功率进行研究,编写了电力系统静态安全概率分析程序.采用鲁棒性优越的非序贯蒙特卡洛方法对风电场有功出力进行模拟仿真,利用PSD-BPA软件对系统进行潮流计算与静态事故预想,检验系统能否满足N-1开断要求,得到系统各指标的越限概率,并通过IEEE-14系统的测试结果验证模型与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