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谈高校学生德育状况及隐性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景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7,7(2):119-120,124
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西方思潮涌入,大学生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日益增长,学校德育教育形式多样,隐性教育是一种与正面教育同样重要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对学校景物、音乐、气氛、风气和人的行为的耳濡目染或感受,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4.
5.
张祖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26(6):151-153
共振原理为"隐性共振"的探讨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从共振原理出发,分析了隐性德育场中"隐性共振"的理论依据、构建原则和途径,探讨了德育新方法,以求提高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闽南文化德育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文化有着独特的爱国主义、为人处世和科学文化艺术教育功能,德育综合实践、传承民间文艺、构建校园文化和学科教育是开展闽南文化德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今令人堪虞的德育方式与现状,注重隐性德育已成为高校德育发展的新趋势。隐性德育是指学校通过一定的教育载体,对学生进行一种间接的教育性经验的传递与渗透,具有渗透性、潜隐性、多样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充分利用在教育载体中的渗透进行隐性德育,能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而作为学校教育心脏的课程是学校道德教育实施的有效载体,是沟通学校道德教育和学生个体道德发展的桥梁。通过对目前国内隐性德育课程研究现状的考察,用文献法比较、分析和归纳目前隐性德育课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向,以期为隐性德育课程的深入研究做铺垫。 相似文献
10.
对德育隐性课程的概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德育的隐性课程与道德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德育的隐性课程改造的方向是隐性课程的优化而不是“显性化”的观点,指出了德育的隐性课程中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三大领域的改造和优化。 相似文献
11.
王建平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4):96-97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冲击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网络的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冲击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本文分析了网络道德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彭锐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11):96-97
介绍了隐性管理的概念及意义,从图书馆馆风、馆貌,图书馆品质和提但是尊重教育理念等方面阐述了图书馆隐性管理的基本内容,指出图书馆隐性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图书馆隐性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如何来提升和完善高校德育一直以来都是德育研究者关心的问题。十六大以来,"和谐"命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就校园建设来说,和谐也已成为各高校的目标诉求之一,而和谐校园文化无疑是校园和谐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量。同时,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是高校德育得以提升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5.
高校图书馆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宁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7):24-25
分析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探讨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以及高校图书馆在网络道德教育中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校肩负着传承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 ,新世纪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应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肩负起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 ,构建人文新校园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网络建设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进入网络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的新课题。作为高校,必须正视网络发展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强高校德育网络建设,主要包括硬件建设、队伍建设和管理建设。 相似文献
18.
欧岚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19(5):85-88
加强高校德育对网络文化的价值引导有利于适应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的形势,积极应对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挑战,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实现高校育人目标,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校园文化建设角度来探讨其作为课程中隐蔽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教育的影响因素—隐性文化,分析了隐性文化的特点,提出了营造学校良好的隐性文化氛围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20.
对网络化及其对大学生思想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大学德育工作的变革问题。高校要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占领,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和正确信息的传播,充分发挥网络化在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