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被纳入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而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最主要的前提和保障。本介绍了世界环境问题出现的历史、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内涵,概述了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环境保护形势,提出环境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张世君 《天津科技》2008,35(2):50-53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战略。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面临着环境状况持续恶化,环保观念淡漠,资金、技术、人才缺乏,以及发展模式偏差等一系列难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政策措施主要在于,在可持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采取增强环保意识、转变增长方式、增加环保投入、优化法制环境等多种手段,统筹协调、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3.
地方煤矿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失灵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煤矿安全事故频发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政府管制不力是矿难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本文基于公共选择的“经济人”假设理论,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煤矿企业和煤矿工人四个利益主体的利益博弈角度来探讨政府管制失灵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优化我国地方煤矿安全生产的政府管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绿色革命逐渐兴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了严格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和措施。这些环境管制措施进一步渗透和体现到贸易政策措施上,使得环境问题与贸易措施相结合,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贸易管制措施。绿色贸易壁垒在此背景下产生,它的出现给环保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的中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如何应对绿色壁垒对我国的挑战,如何利用绿色贸易壁垒这一有效的手段建立起我国自己的绿色防线,维护国家的利益,是现实经济活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要解决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鉴于人们更热衷于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往往把发展放在第一位,而忽视由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这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之一,加强环境保护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措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解决当前我国环境领域突出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加快污染治理的进程,推动环境科学进步,使我国的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的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本文通过对我国主要省市环境污染状况的分析 ,提出了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科学解析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协调机理,寻求可持续发展途径,成为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新时代“一带一路”与黄河流域国家战略背景下,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综合优势,实施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科学计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文梳理黄河流域人地系统面临主要问题,解析黄土高原“三生”空间演化及其耦合特征,探讨人地系统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要内容,提出了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范式和“土”字样带。通过黄河流域人地系统智能化模拟、高质量发展情景分析,揭示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结构功能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规律,阐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生态安全的关键因子及其驱动机制,为全面构建黄河流域资源能源节约与集约利用技术体系,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环保产业是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进行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近年来,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和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环境保护已成为席卷全世界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抛弃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而代之以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纷纷推行清洁生产,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全球环保产业及服务市场迅速成长,世界各国也迅速掀起了绿色革命的浪潮,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双向式自然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迈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 ,而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资源与发展的关系不仅影响当前 ,而且牵涉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必须在考虑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对环境保护需求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自己优势资源的优势 ,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市场的价格优势 ,弥补我国资源供需体系的不足 ,逐步建立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中国双向式自然资源供需体系。本文讨论了建立双向式自然资源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及其必要性与可能性 ,以及中国实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战略转变面临的困难与对策。一、中国资源供需体系面临的四大挑…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摩全球的绿色革命为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也给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一、绿色营销观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的营销观。绿色营销观念认为企业营销活动中,要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绿色营销观念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三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生态环境利益,将生态环境利益的保证看作是前三者利益持久地得以保证的关键所在。以绿色营销观念为指导,企业在营销过程  相似文献   

11.
立足洛阳工业发展现状,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则和建议:发展信息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行人才战略;建设国际一流工业基地、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企业、建设城市经济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环境代价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环境代价,指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提倡生态消费观,推行“绿色”产业之路,加速汽车企业的重组,才能确保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在详细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延边州安图县红旗村利用旅游开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做法,探讨了红旗村依托区位优势和品牌效应,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提出坚持政府引导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我国其他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能够适应动态环境的竞争战略是新创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动态能力是在动态环境下创造、维持和提升持续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对动态竞争战略的实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新创企业应在动态竞争条件下注重战略与能力的互动,从而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这一战略目标为导向,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研究目前我国适用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政府的环境成本管理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制度、把“环境税收”纳入国家税收体系、环境管理以预防为主、加大公共部门的环境保护投资及积极推行环境管理标准。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应从微观角度入手,在环境成本目标制定、生态设计、寿命周期评估、环境材料替代、清洁生产及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加强环境成本全过程管理。  相似文献   

16.
大冶市城西北工业园环境保护及发展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及发展策略研究工作,是实现园区经济持续、和谐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前提性工作。结合大冶市城西北工业园区建设的特点。探讨了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存在的环境影响与制约因素,分析了诸因素中的有利与不利原因,提出了园区的环境保护规划和发展策略,以及入园企业的基本条件,为园区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我国采取“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即以市场机制和宏以调控相互协调发展经济。因而,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中小企业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等进行宏观调控。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这些政策对中小企业进行宏观调控,致使中小企业发展失去目标,盲目发展,最终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8.
民营企业风险控制下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中需要正确的财务管理战略,并且这个财务管理战略应是有效风险控制下的理性发展战略。经营者在确定财务管理战略时应正确认识快速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专业化发展战略和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不同,应正视风险,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培养风险意识,并将企业发展面临的风险置于掌控之中。  相似文献   

19.
对国有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国际上跨国大公司近年来实施收缩性的、强化核心业务的“归核化“战略转换进行了论述,提出为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国有大型企业实施“归核化“战略势在必行,并对国有大型企业实行“归核化“战略所应采取的策略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要搭乘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东风,不断完善提高自主技术开发能力的体制机制,建立优越的人才激励机制;应主动依托地方政府和企业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动其积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