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伊铭 《创新科技》2007,(7):49-49
<正>回顾中国25年来的市场营销史,总结出中国多数企业品牌发展的误区,大概有以下7种。盲目超生——抚养无力,自乱阵脚中国品牌超生现象严重,一个牌子打响了就借势多生几个,让每个孩子都可以盈利,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不分青红皂白,不  相似文献   

2.
"凡勃伦效应"告诉我们,品牌越著名,产品溢价越高.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自主品牌建设方面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加强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切实改变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弱势地位,提高企业竞争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羲水 《创新科技》2006,(4):38-38
<正>这些年,中国的企业家们大都挺争气,经过几番拼搏,终于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唱响了一些中国品牌,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品牌低档的形象。那些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品牌在我们心目中,不单是一种高端的物质消费品,更体现着国家的实力和形象,寄托着我们的情感、梦想和精神,当这样的品牌越来越多出现的时候,我们能不感到扬眉吐气、骄傲和自豪吗?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品牌仍然没有真正走上崛起之路,仍然不具备在更广范围内跟“洋品牌”真刀实枪进行较量的实力,目前的处境甚至相当危险,绝不是我们高枕而卧、以功臣自居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塑造民族品牌个性 ,建立品牌资产是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从万宝路的品牌路线入手 ,提出品牌个性是品牌资产的核心 ,统帅品牌的标识和形象。又从心理学和经营的角度加以论证 ,指出当前关于创立民族品牌的种种误区 ,按品牌沟通层次分为三种典型表现 ,并对塑造民族品牌个性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WTO的加入,市场竞争预演愈烈,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扩张版图的中心。我们发现国外的知名品牌在产品功能、性能上与国内产品基本相当,但他们的品牌却有强大的号召力,在这些品牌中蕴涵着深厚的品牌文化,消费者购买这些品牌的产品时,已不再是单纯地购买产品,还有品牌文化带来的心理、精神满足。可见文化,已成为支撑品牌经营的强大支柱,成为促进产品销售的润滑剂。打造具有我国特色的品牌、树立品牌文化,是我国经济参与全球市场经济竟争的筹码。  相似文献   

6.
品牌是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概念,没有消费者,就没有品牌,品牌与消费者关系是品牌价值的最好表征。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从无到有、由远及近的过程。当前我们的品牌观念存在很多误区,很多人对品牌的认识并不清晰,造成其塑造品牌的行为模糊、随意,产生的品牌结果自然也是差强人意的。长期以来在品牌概念及其价值认识上普遍认同是企业自身价值的体现,造成不少企业盲目地从单方面创立名牌,忽略从品牌与消费者关系上认知品牌价值,致使企业像空中楼阁一样,稍有风吹草动,就化为乌有。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大潮竞争日趋激烈的今日,品牌意味着产品的品质、企业的信誉及企业人对社会的责任等诸多信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1000万家中小企业慢慢走入了这样深邃的误区:品牌是大企业之事;认为做品牌就是奢侈品,只有大量广告投入才能建立品牌。小企业因资金不足,当前关键是实现自己产品的销量,等积累了足够资金再考虑品牌建设。殊不知,这是中小企业对品牌认知的最大误区,也违背了品牌发展潜在规律。  相似文献   

8.
品牌营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本文从我国目前各家保险公司市场经营的实际状况出发,着重阐述了我国保险公司品牌营销存在的误区,并针对这些误区探讨了一些矫正措施。  相似文献   

9.
论品牌营销的误区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牌竞争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了解品牌及品牌营销的含义,寻找目前我国企业品牌营销存在的误区,分析并提出解决上述误区的对策,使企业在实施品牌策略、追求利润,增强市场竞争力时,能从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使用等方面开展创新,符合目标市场的需求特征,全面提升品牌魅力,最终做成强势品牌,在竞争中取胜。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信息膨胀性发展的背景下,品牌成为了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为增强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急需打造强势品牌。然而,当今仍有很多中国企业抱怨品牌推广效率低下,即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结果品牌形象还是一片"混乱"。文章就中国企业品牌建设中陷入的误区进行了全新的分析,并且提出了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陈徐平 《科技资讯》2007,(35):184-185
中小企业普遍对品牌建设重视不够,认识上也存在一些误区.但品牌建设对中小企业发展而言是必经之路.本文认为在当前经济环境变动中,中小企业至少有四个新途径可开展品牌建设工作,分别为在消费者市场结构和思潮波动中把握良机、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寻找新机遇、借势大企业大品牌迅速腾飞和反品牌中创品牌.  相似文献   

12.
穆峰 《科技智囊》2010,(3):54-57
<正>美国的强大,更多的是在于可口可乐和麦当劳们的强大,因为它们在潜移默化中成功推销了国家品牌。同样,中国的崛起不应该只是资本的积聚和技术的追赶,一个强大的国家亟需一批世界级品牌来支撑。但是,我们与世界主流食品品牌差距甚远,且已暴露出大量亟待解决的品牌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初识菲欧娜·吉尔摩是在龙之媒广告书店读到她的《钢索上的品牌战士》,这次重逢则更有一种亲切感——毕竟她与杜孟写的是我们本土的品牌。与从前所看过的中国品牌著作有所区别的是,这次作者是两位外国人,两位品牌战略专家,用一种全新的、超脱的、专业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品牌。从他们的视角,我们或许更能发现本土品牌的精粹与不足。而且,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外作者的思维方式也与众不同;在叙事方面,作者采用了少见的第一人称口吻讲述每个品牌成长的故事,因而使内容更具真实性、权威性。本书撷取的十二个品牌,无一不是中国各领域…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品牌含义和品牌作用的讨论出发,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有针对的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我国企业的品牌战略。只有先搞清品牌的实质,并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品牌战略,才能真正创出世界级的名品牌。同时,本文也对我国多数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时产生通病,即:我国企业对品牌认识的误区;我国企业对实施品牌战略的误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USP,是不朽的广告智慧。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品牌竞争环境中,我们没有比今天更需要USP的了。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对它的使用存在一些误区。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我们应怎样避免误区,将其运用得恰到好处、淋漓尽致,本对此作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三条思路。  相似文献   

16.
旅游品牌的创建和管理,是旅游业发展的焦点问题。烟台市作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在旅游品牌建设上,存在着缺乏本地特色,形象模糊,行业整体实力不强与环境基础不牢固等缺陷。针对这些问题,烟台市努力定位城市形象品牌,将“中国北方最佳休闲城市”作为城市品牌发展的总目标。培育发展旅游企业品牌,提高旅游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品牌,满足旅游市场的多元性需求。通过资金扶持、集团化运作、加强配套设施等,优化旅游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加强人才建设,使得旅游人才在数量、结构和素质上都能适应旅游竞争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梁洋榕  张丽霞 《科技智囊》2009,(9):I0022-I0024
时光如溪水般漂流,商战如车轮般转动。当历史翻到新一天,我们回头鉴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时,应该是时候来讨论中国企业打造品牌战略思想问题了。昔日,无论中国企业在打造品牌的旅程上,是取得显赫与辉煌的成绩.还是遭遇无奈与挫折的困境,都一致性地暴露出中国企业在打造品牌上的战略思想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8.
张丽 《科技信息》2010,(8):I0070-I0071
好莱坞凭借其雄厚的产业实力和成熟的运营机制,通过品牌营销创造出强大的电影品牌,在横扫全球电影市场的同时,使影片价值和后电影产品价值得到最大的实现,促进好莱坞电影产业稳步发展。目前我国电影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品牌和营销,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流了消费群体,这对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是不利的。而未来电影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品牌的竞争,从电影人到电影企业都必须正视这一事实。中国电影如何通过有效的品牌营销培养中国电影的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电影人应该去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强 《世界博览》2011,(15):41-41
国人的误区在于总是幻想"三到五年打造一个世界级品牌"。《世界博览》:假洋品牌的出现同中国消费者的心态有关吗?肖明超:肯定和中国消费者心态有关,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消费者会去买单。现在中国消费者购买洋品牌是为了满足几个需求。第一个是大家会认为国外的产品普遍质量比较好,因为短期内在很多产品领域涌入大量的国际品牌,让消费者觉得这些品牌比本土品牌更值得信赖。  相似文献   

20.
向忠宏 《科技智囊》2010,(11):I0022-I0026
2010年10月,千家品牌实验室采用品牌搜素研究方法对中国市场上24个知名汽车品牌的品牌个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以51个品牌人格关键字+品牌名称+行业名称为组合关键字进行搜索,将返回结果值与该品牌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最新的中国市场品牌个性维度与品牌个性量表模型,我们将中国市场的24个知名汽车品牌的品牌个性n值进行分类并对品牌个性的品牌人格,品牌个性层面,品牌个性维度分别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