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国家进行全民普法教育的指导思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做好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和加强大学生德育建设的关键。普法重在普及法治意识培养法律精神,高职学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对于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红 《科技信息》2011,(24):86-87
建设法治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治社会建设,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党的领导。我们要转变观念,改革体制,创新机制,使法治建设取得新进展,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保障、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文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一般含义出发,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试论高等法学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法学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法律人才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手段。现阶段,在高等法学教育中加强培养学生“依法治国、执法为民、服务大局、公平正义、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于法治国家的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培养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可以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这两方面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的特征与法治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法治的内涵是一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要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和目标,就必须秉持法治理念和坚持法治模式。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背景及内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从总体来看,其概念包括理念、法治、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四个层面;从具体来看,其内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内涵。这五个内涵的视角、地位和功能不同,但他们都以社会主义法治为主线,以"理念"为经,以"社会主义法治"为纬,相互协调,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起点,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定含义;通过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出的历史背景的探讨,说明了我们党为什么要培育国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发展的历史进程;阐述了我们党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着力提升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水平与能力。大学生合法权益保障工作属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综合育人的发展趋势,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应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新进展;法治思维的逐渐确立,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学生合法权益保障的新课题;法治方式的现实运用,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学生合法权益保障的新路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主体力量,要接受民主法治与法律实务的专业辅导与职业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公众的法律情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要求是要强调法律的至上性与权威性,这就要求公众要建立对法律的美好情感。公众的法律情感是法治国家的观念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形成。培养公众对社会主义国家法律的美好情感要建立公平、公正的执法理念,科学民主的立法制度,强化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利保护功能。通过培养公众对社会主义国家法律的美好情感,实现“法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社会和谐不仅是法治的生长根基,也是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法治的中国特色,应在于它不仅要保障一般意义上的秩序、自由、效益和正义,更要成为和谐正义.当下中国法治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法治"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发展向度,用和谐精神统领法治实践,使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成为一个充满和谐精神的伦理实体.  相似文献   

11.
法治观由治国之术升华到人治国家相对立的国家形态是认识上的飞跃。社会主义法治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法律地位的至上性,法律内容的正义性;法治主体的人民性。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作为一种现实化的客观运动过程,经历了近百年漫长坎坷之路,直到今天仍存在着障碍法治进展的诸多因素。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必须树立法治观念;加强方法工作,保证法律正义品质;维护法律权威,确保法律至上地位;严格依法办事,加强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12.
刘泳平 《科技信息》2012,(36):123+125-123,125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精英培育和人才集聚的重要基地,高校法治文化具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双重身份,肩负着构建和谐社会及和谐高校的双重任务,高校法治理念教育和依法治校是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魏海群 《科技信息》2006,(5):102-103
依法治国就是要确立法治的地位,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法律是公正无私、客观明确地,实行法治是现代国家的必然要求.但同时,法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14.
高校法治文化需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引下从显型法律制度结构和隐型法律观念结构两方面结合来探寻其建设的路径与措施,具体可从培育高校人法治观念、完善立法和监督制度、成立高校法治文化领导小组和法治文化学生团体以及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实践活动等方面来开展,逐渐使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法制化、制度化和体系化,直至最终确立起高校人对法治的信仰。  相似文献   

15.
刘合新  马兰 《科技资讯》2023,(18):1-3+39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于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当前大学生的法治思想教育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高校务必要探索如何加强制度保障,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有效地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过去五年中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探析十七大传达的法治理念,分析十七大报告结合我国国情、民情、党情所做的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辟论述,为构建法治和谐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道德建设的作用,这种道德建设的作用即德治是法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德治对法治文明,突出了它的精神上的功能.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来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公民意识的提法等一次出现在我们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视域下法治建设的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借助于法治的践行。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程中我们要认真思考和谐社会与法治的关系,明确在法治建设需加强的重点方面,以推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法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法治是法的统治、法的治理;法治国家是依靠正义之法来治理国家与管理社会,从而使权力与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只有以人为本,厉行法治,才能保障人权、保证"良法"的有效施行。具体而言,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辩证地对待我国以及西方国家法治建设的实践,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集中全体社会成员的力量,为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