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崇左江州木榄山智人洞古人类遗址及其地质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现代智人起源的争论一直是国际古人类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 最近, 在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发现了具有现代人解剖特征初始状态的人类下颌骨化石及大量与之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 木榄山智人洞哺乳动物群以江南象与初现的亚洲象及巨獏等组合为其特征, 截然不同于华南早更新世的巨猿动物群和中更新世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是典型亚洲象动物群的早期代表. 依动物群性质、地层对比及铀系年代测定木榄山化石智人和伴生的哺乳动物群的时代为距今约11万年的晚更新世早期. 该动物群主要由热带-亚热带型动物组成, 但木榄山动物群中森林型动物种类单调, 草地类型的动物相当多, 这表明当时的气候可能比以前干燥. 木榄山智人的发现对研究现代人起源及其环境背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哺乳动物视锥蛋白基因进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萌萌  于黎  靳伟  张鑫  张亚平 《科学通报》2010,55(9):739-745
视觉对于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生物可以调整它们的视觉系统以应付它们所处的特定的光环境. 认识和了解生物视觉系统感知的分子机制尤为重要, 视蛋白基因氨基酸序列(基因型)和色素吸收光谱值λmax (表型)之间的关联使视蛋白基因成为研究视觉进化的一个很好的模式系统. 研究表明, 视蛋白基因以及视锥色素在哺乳动物进化中表现出显著的多样性, 视觉感知的分子机制远比人们以前所认知的更为复杂和扑朔迷离. 本文将评述近年来哺乳动物重要类群中视觉系统视蛋白基因进化研究进展,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哺乳动物视觉感知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正>亲代抚育(指双亲对后代的保护和喂养)是高等生命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重要适应行为,也是一些节肢动物具有社会性的关键.亲代抚育在生命进化史中多次独立演化,广泛存在于昆虫及其他节肢动物,以及哺乳动物、鸟、恐龙等脊椎动物中,但这种复杂的行为特征很难在化石证据中观察到.  相似文献   

4.
辽宁西部中生代原始哺乳动物一新科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李锦玲  王原  王元青  李传夔 《科学通报》2000,45(23):2545-2549
根据一保存完好的头骨和下颌化石,描述了辽宁西部下白垩统义县组一新型原始哺乳动物:强壮爬兽(新属,新种)Repenomamus robustus gen.et sp.nov,该动物具有发育的齿骨-鳞骨关节,牙齿数目减少,犬齿后齿有前臼齿和臼齿的分化,前颌骨的背突不与鼻骨相连,眼眶中壁封闭等进步特征,也保留了一些类似于爬行动物的原始特点,它是热河生物群已知的3种哺乳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种,也是目前已知个体最大的中生代原始哺乳动物,为研究似哺乳爬行动物向原始哺乳动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探索》2005,(7):46-47
怎样才能将哺乳动物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呢?哺乳动物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征,中耳内有三块听小骨;体表一般有毛;雌性哺乳动物身上有能分泌乳汁的乳隙。哺乳动物之所以能听见外界的声响,是位于中耳的三块听小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三块骨头的名字分别为:锤骨、砧骨和镫骨,其名称与它们的形态一样。  相似文献   

6.
哺乳动物的颊齿分前臼齿和臼齿.两组牙齿形态有差别,但各组内牙齿形态一般由前向后渐变.本文报道新发现的一中生代对齿兽类哺乳动物,其前臼齿与臼齿在形态与功能上有过渡,但臼齿本身从前向后分3个区段,形态不连续.这一齿列特征在现生哺乳动物和其它化石类群中从无记录.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7.
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全能的受精卵和早期卵裂球如何打破对称分裂并建立第一次细胞谱系,是发育生物学乃至生命科学研究最具挑战的科学问题之一.为研究哺乳动物第一次细胞谱系建立,早期研究提出过多种理论模型,但都不能很好地解释早期胚胎的可塑性.近年来,随着显微观察、生物数学、以及单细胞测序等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哺乳动物早期胚胎中,细胞内大分子的表达和分布、细胞的位置和极性,以及细胞间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造成了同一个胚胎中的不同细胞差异显著,即早期胚胎的异质性.哺乳动物早期胚胎的异质性可能是其可塑的主要原因.哺乳动物早期胚胎中不对称分裂的打破和第一次细胞命运决定是一个高度动态和复杂的过程,需要新的技术和理论来阐述这一重要生命现象.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美国科学家在内蒙古一个有着1.65亿年历史的道虎沟湖床中,发现了恐龙时代的哺乳动物化石.经过科学家仔细考证,这是一种以前从未发现过的远古哺乳动物.令科学家们感到惊奇的是,这枚化石显示数亿年前的这类哺乳动物竟然拥有了现代牙齿.  相似文献   

9.
低等脊椎动物中存在基因组印迹进化的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冰花  张蕾  郑康  罗琛 《科学通报》2009,54(5):603-609
哺乳动物配子发生过程中双亲特异性甲基化印迹导致父母双方的基因组在发育中的不等性和互补性, 使父母双方的基因组对正常发育都是必需的. 因此, 基因组印迹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组整体水平上基因表达调控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也是哺乳动物两性生殖的表观遗传基础. 但基因组印迹在脊椎动物中的进化起源、形成并维持稳定的表观遗传修饰分子机制都还完全不清楚. 在动物界, 由于至今未在非哺乳动物中发现内源印迹基因, 基因组印迹被认为可能是胎生哺乳动物单独进化出来的. 为探索基因组印迹的进化起源, 本文研究了哺乳动物印迹基因在低等脊椎动物的同源基因中是否存在双亲特异性差异甲基化区域. 通过用重亚硫酸氢盐测序的方法, 对金鱼Igf2基因的CpG岛在精子、卵子、不同发育阶段胚胎以及成体不同组织中的甲基化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与哺乳动物Igf2基因一样, 金鱼Igf2基因内部也存在差异甲基化区域, 该区域在卵子中没有甲基化, 在精子中被高度甲基化; 但与哺乳动物印迹基因不同, 金鱼的双亲特异性甲基化差异不能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保持稳定, 可能是脊椎动物进化早期的一种初级的基因组印迹. 这些结果说明, 低等脊椎动物中存在基因组印迹进化的基础, 基因组印迹不是哺乳动物单独进化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正哺乳动物大规模适应辐射并占领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空间,构成了新生代以来最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哺乳动物演化事件序列促使哺乳动物自身面貌由古老向现代类群转变,同时也为新生代地质环境演变提供了完整的相对时间框架.在这一过程中,晚新生代是哺乳动物演化和发展的关键时期[1].晚新生代全球气候强烈波动,大趋势由暖湿转向干冷[2],也带动了人类崛起的宏大事件.研究晚新生代哺乳动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对于探求全球气候变暖下人类的控制和应对策略,以及人类宜居环境构建等重大研究计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指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小燕  李能枝  于黎  赵卉  张亚平 《科学通报》2009,54(23):3658-3663
适应是生物进化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 胰核糖核酸酶(RNASE1)由胰脏分泌,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消化酶. 目前已证实RNASE1基因重复与前肠发酵食草动物中独特消化系统的功能适应紧密相关, 成为研究动物对食性适应性进化遗传机制的重要模式系统之一. 同时有研究发现, 在不具有前肠发酵特征的某些哺乳动物中也存在RNASE1基因重复事件, 提示该基因在这些物种中可能产生了新的组织特异性或功能. 文章综述了RNASE1基因在动物适应性进化, 包括食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邓涛  侯素宽  吴飞翔 《科学通报》2023,(12):1557-1566
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到新生代生态体系已经接近现今的世界.随着造礁生物的出现并孕育了大量海洋生物,特别是鱼类占据了现今脊椎动物分类多样性的半数以上,现代的生物圈与水圈的关系更加密切.新生代显著的全球性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哺乳动物在此环境背景下经历了由古老类群为主向现代类群为主的转变,而鱼类区系在多样性组成和地理分布上更加趋近现今的面貌.新生代冰室-温室气候频繁转换,虽然中间有过多次小幅升温事件,但整体是一个降温的趋势.古新世/始新世界线代表了哺乳动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气候环境背景是55.8 Ma的全球平均气温比现今高8°C;湿润的气候条件导致哺乳动物向北迁徙,而许多哺乳动物的目,包括灵长目、奇蹄目和偶蹄目等在此事件之后很快出现,并依靠高纬度地区的陆桥迅速扩散. 2.6 Ma全球气温第一次下降到低于现今的水平,导致海水大量结冰,海平面大幅度下降,白令海峡露出海面成为联通北美和欧亚大陆的桥梁,促进了两个大陆之间的动物交流.水循环不仅影响到全球动物区系的演变,也与生物资源的安全和人类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史勤勤 《科学通报》2021,66(12):1456-1468
哺乳动物牙齿微痕分析方法是一种通过分析牙齿表面微痕纹理,推测其可能食性的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哺乳动物食性判断和古环境重建等研究领域.牙齿微痕分析方法最初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拍照观察,到21世纪初发展出4种定量分析牙齿微痕特征的研究体系,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及参数选择,达到区分哺乳动物食性的目的.哺乳动物牙齿微痕分析方法不仅...  相似文献   

14.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呢?说它是鸟类,可它有着哺乳动物特有的皮毛;说它是哺乳动物,可它是卵生而不是胎生,尽管它还保留着爬行动物的一些特征,可它却像所有的哺乳动物一样用乳汁哺育后代。它就是——  相似文献   

15.
邓涛 《自然杂志》2008,30(6):334-339
新近纪是全球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而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变是亚洲乃至全球气候环境变迁的重要驱动力。认清新近纪哺乳动物从青藏高原到蒙古高原的分布规律和生态特征,是了解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地貌和气候的改造及其对全球气候格局的影响的重要手段。哺乳动物对气候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而中国在新近纪哺乳动物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临夏盆地和蒙古高原中部分别处于青藏高原隆升的堆积区和影响区,有广泛发育的能够反映隆升和古气候的沉积物,地层出露完好,保存有非常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在两个地区进行对比研究的结果对于理解全球新近纪一系列重大环境和生态事件,特别是青藏高原隆升以及亚洲季风形成和生物交流等问题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亚35 kaBP气候模拟及变化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革  郑益群  柯贤坤 《科学通报》2004,49(21):2211-2219
预测全球变暖下的东亚气候变化, 由于难以对未来气候进行验证, 古气候模拟便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而古气候模拟是否具有现实性, 须经过区域性地质资料的检验. 中国大部分地区显示了35000 ± 3000 aBP具有间冰阶暖湿气候特征, 是一个能够为未来温室效应引起气候变化提供历史参照的重要气候期; 同时由于中国积累了大量MSI3阶段晚期的地质研究成果, 为检验35 ka气候模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标尺. 文中采用不同强迫因子对35 ka典型阶段进行气候模拟试验, 并采用地质资料验证模拟输出, 从而充实了模拟试验的边界条件, 使古气候模拟更逼近现实. 模拟结果显示35 ka东亚地区中低纬度温度增加和降水带北移, 同时模拟了高纬温度降低和水汽南北输移加强的气候特征. 35 kaBP距离北半球发展到LGM (21 kaBP)盛冰期气候仅万余年时间, 这些模拟也为认识全球变暖的极限、气候自然发展的趋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海豚应用回声定位来识别路径.它们发出超声波脉冲,然后聆听回波以在脑中形成周围世界的图象.然而,如要知道得更精确一些,即海豚究竟是如何完成这一过程的,那就是一个未解之谜了.最近,由于海豚的下颌是回波由外部世界进达海豚内耳的主要通道这一观点得以证实,这个复杂之谜的又一个组成部分,已有了适当的答案.兰迪·布里尔,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主管海洋哺乳动物训练的专家,无可置疑地证实了海豚需要其下颌的配合,才能有效地发挥回声定位功能. 很久以前就曾有过间接证据,表明海豚的下颌是它的听觉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与陆栖哺乳动物不同,海豚的下颌是中空的,其间充满一种脂肪  相似文献   

18.
赵海燕 《科学通报》1997,42(12):1319-1321
<正>氨基酰化酶Ⅰ(aminoacylase I,ACY-1)(3.5.1.14)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肾脏和微生物中,是生物体进行氨基酸代谢时一个重要的水解酶,它可逆地催化酰化L-氨基酸的水解反应.该酶由772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85.500ku,是一个寡聚酶,由两个相同亚基组成,每个亚基含有一个锌离子.猪肾ACY-1与人的ACY-1的核酸序列有88.3%的同源性,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7.7%.将猪肾ACY-1的氨基酸序列放在PROSITE数据库中检索,除了几个潜在的蛋白激酶磷酸化的位点和2个可能的N-糖基化位点外,没有其他明显的特征.把猪肾ACY-1的核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与EMBL/GenBank和SwissProt Database中的序列进行比较,除了由E.coli表达的酰氨酶(amidase,succinyl-diaminopimelate desuccinylase),没有发现它与其他蛋白质有同源性,Wilbur-Lipman Algorithm统计分析表明,酰氨酶与猪肾ACY-1序列在400个氨基酸长度内有24%的等同性、这些结果提示,ACY-1是一类新的含锌金属蛋白.张艳等人用CD和FTIR谱对它的二级结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冯怀亮 《科学通报》1994,39(12):1145-1145
研究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对于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等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早期胚胎发育中核仁的分化,是胚胎细胞基因活动的重要标志.最早期的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是受母本的mRNA和蛋白控制的,而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才开始表达自身的基因.因而,胚胎的早期发育就是一个从母本基因向胚胎基因控制转变的过程,也即基因差次表达的过程.不同种动物胚胎基因起动的时间是不一致的,如小鼠发生在2细胞期,牛为8细胞期,绵羊为16细胞期,而人为8—16细胞阶段.在貉早期发育胚胎基因表达的时间,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20.
地质异常理论与遥感地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遥感地质的图像解译实质上就是一个求异的过程。本文在分同感图像释译特征基础上将地质异常理论引入遥感地质研究中,系统地论述了地质异常的图像显示特征,成因分类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