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军占领巴格达后,我主动请战前往伊拉克进行了40多天的战地采访,与其他三位同事生死与共,同舟共济。这本书就以我的活动和经历为主线。在我看来,回顾美国攻打和占领伊拉克的整个过程、关注仍在伊拉克“燃烧”的战火,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我是新华社“伊拉克战争报道”机制中的一  相似文献   

2.
灼热的友情     
到巴格达去 7月14日清晨霹雳一声,伊拉克这座帝国主义在中近东的重要堡垒终于垮台了。英勇的伊拉克人民正在进行着翻天复地的斗争,全世界人民都以无比兴奋的心情注视着伊拉克,期待着伊拉克人民获得更大的胜利。作为一个记者,我决定立即动身到巴格达去。 21日我从开罗到了大马士革,当天就办好了去伊拉克的入境签证,剩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尽快到巴格达去。这时候,飞机还没有通航,而设备较好的旅行汽车也要三天后才能开出,为了争取时间,我就乘那种设备很不好的公共汽车在22日下午离开了大马士革。汽车在沙漠中颠簸着,尘沙飞扬,热浪逼  相似文献   

3.
1月18日,八名来自福建的中国公民在伊拉克故事结束后,中国人第三次在伊拉克遭绑架。2004年4月13日,七名福建籍中国公民在伊拉克遭绑架,经我驻伊使馆多方大力解救,中国人质  相似文献   

4.
7月14日星期一“天有不测风云”,费萨尔的伊拉克象山崩地裂一样,一夜之间就完了。我怎么办呢? 我一点也不喜欢费萨尔。但是,他和伊拉舅舅的失踪却象一把尖刀直刺在我的心上。1951年我在耶路撒冷亲眼看着祖父阿卜杜拉国王陛下被人开枪打死的时候,心里也没有这样害怕过。难道我的堂兄的遭遇也会临到我自已的头上来吗?不,不会的。他在伊拉克公开依靠美国和英国,而且是巴格达条约的主角,当然引起那些军官的敌意和人民的不满。而我呢,我自信比他聪明,也比他机警。比方说,我仅仅接受了艾森豪威尔主义,却装作不愿参加巴格达条约;又比方说,在黎巴嫩出事以后,我一看形势不妙,连忙把那些不顺眼的军官一网打尽,以免后患。不过,巴格达这回的乱子闹得  相似文献   

5.
郑达庸 《世界知识》2013,(15):52-54
郑达庸大使1990年底至1994年4月担任中国驻伊拉克大使。他赴任时,海湾战争即将打响;离任时,伊拉克仍被制裁封锁。这是一段见证历史、很不平凡的经历,郑大使据此写就了《三进巴格达——我看到的海湾战争》一书。本刊特意摘取了"每一进"巴格达的精彩亮点,以飨读者。——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我随团到伊拉克参加一次活动。到会的有海湾地区很多国家的官员和学者。一次席间,一位也门女官员对我说:“两三千年前,中国有一位‘母王’就来到过伊拉克。”我思索片刻,问她:“您说的是不是周穆王?”我猜想,她一定是把周穆王和传说中的西王母搞混了。一位并非专业历史学家的也门女官员,知道周穆王来到过伊拉克的传说?近3000年前的周穆王,真的来过伊拉克?最早来到伊拉克的中国人到底是谁?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远行域外的故事,竟然是君王亲自出行的记录。成书于战国时期、在晋代被人们重新发现的古籍《穆天子传》,记载…  相似文献   

7.
在海湾:伊朗是条长腿两伊打仗的时候,我正在德黑兰工作,常常和朋友议论中东的形势。那时我们就认为,伊朗和伊拉克打仗,科威特和沙特等国站在伊拉克一边,一旦两伊停战,伊拉克和一些阿拉伯国家的矛盾就会突出出来。我们并不是没根据地瞎猜。那时科威特就多次提出同伊拉克进行边界谈判,解决有争议的领土问题,伊拉克总以两伊正在打仗为由加以拒绝。那之前科伊  相似文献   

8.
伊拉克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尽管伊拉克的公路、电讯设施、石油设施和军事工业发展迅猛,但其他许多方面譬如印刷业仍很落后,以致伊拉克的钞票和邮票大都在国外印制。我手中有本伊拉克邮政总局发行的集邮册,里面的邮票是海湾战争刚刚结束、我们重返巴格达时,托友人从邮政总局购买的。那是他们当时仅存的一小部分,现在早已是“孤本”了。它是海湾战争前伊拉克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一、为纪念“两伊战争”胜利日穴1989.8.8雪发行的纪念邮票,共两枚加一枚小型张。二、萨达姆49岁生日穴1986.4.28雪纪念邮票,共四枚。三、…  相似文献   

9.
经济尚能维持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系列决议,对伊拉克进行经济制裁、武器禁运和海上、空中封锁后,伊拉克三条对外的输油管道被切断,进出口几乎完全中止。四个多月来,伊拉克的经济状况日见下降。伊拉克的主要经济支柱是石油生产,石油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50%以上,石油出口占国家外汇收入95%。自8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第661号决议决定对伊拉克进行经济制裁以来,伊拉克因为石油运不出去而每天损失约8000万美元。本来,伊拉克所需粮  相似文献   

10.
美国铁了心要把萨达姆撵下台,并不断放出狠话,其中尤以副总统切尼的讲话最为严厉,切尼称:如果美国不抢先对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会落入恐怖分子之手”,这将是“对美国的致命威胁”。那么,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伊拉克到底有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联合国为此专门成立了伊拉克“武器核查小组”,  相似文献   

11.
伊拉克此举或是以守为攻;或是离间计;或是被迫行动。伊拉克议会10月23日宣布同意释放全部在伊拉克和科威特的法国330多名人质。这一消息传到巴黎,法国官方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声明这是伊拉克单方面的决定,法国不曾就人质问题与伊拉克有过任何交易。外交部和总统府的发言人都一再表示,释放法国人质决不能改变法国在海湾问题上的立场。总理罗卡尔在国民议会一再保证法国没有同伊拉克进行过私下交易。外长迪马同美国国务卿贝克通电话,要华盛顿放心,法国不会脱离对伊拉克实行制裁的国际联合  相似文献   

12.
正多数古迹疏于管理修缮,古物风化严重,更有甚者,战争期间伊拉克丢失古物极其严重,多达四千件。伊拉克博物馆被炸,一些占代遗迹被外来者挖掘,盗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我与夫人李中先后在阿拉伯也门、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工作。这三个国家,地理位置都在阿拉伯半岛上。阿拉伯半岛位于亚  相似文献   

13.
堂正 《世界知识》2008,(7):32-33
3月2日,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访问伊拉克。内贾德上台两年多来,多次向到访的伊拉克总统和总理表达了访伊拉克的愿望,由于条件不成熟,延宕至今。这是1979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立以来伊朗首位总统访问伊拉克,此访无疑是两伊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下了打的决心,伊拉克也不让步。美伊关于举行会谈的建议可能只是外交姿态。自联合国安理会1990年11月29日通过678号决议之时起,美国便合法地拿到了以武力将伊拉克驱出科威特的尚方宝剑。可以想见,如果1月15日之前伊拉克仍不采取主动撤出科威特或其他的和平举动,美国在此后的某个时刻随时可以擂响战鼓,即如贝克国务卿所说的向伊拉克采取“突然的、大规模的和决定性的”军事行动。这样海湾和平的机会就可能丧失殆尽,战争将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15.
郑达庸 《世界知识》2013,(17):50-52
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轰炸巴格达,海湾战争爆发.2月,多国部队逐渐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消灭了伊拉克在科威特的驻军.2月28日,多国部队和巴格达宣布停火,海湾战争宣告结束.3月1日,国内给我指示:客居开罗的中国驻伊拉克使馆的“五人留守小组”返回巴格达.指令一到,刻不容缓.我和中国驻约旦大使张德良通电话,得知伊拉克驻约旦大使已经约见他,提出希望中国大使尽快返回巴格达.伊方表示,将协助中国大使一行返回巴格达.  相似文献   

16.
标签新闻     
新事新言“嗨,我们的同事布莱尔?他完全是个白痴,一个低能儿。”———西班牙最大的在野党工人社会党领导人、未来的党首何塞·博诺对首相阿斯纳尔与布莱尔走得很近感到愤怒。“布什自2001年1月入主白宫开始,便着手筹划入侵伊拉克。”“布什在内阁会议上的表现就如同一个盲人在一群聋子中间穿行。”———美国前任财长保罗·奥尼尔日前在他的新书《忠诚的代价》中认为布什为伊拉克战争蓄谋已久,并对其减税计划提出尖锐的批评。他是首位对布什发起攻击的前布什政府重要成员。“我不会再回伊拉克担任以前的职务。我已经放弃了找到伊拉克大规模…  相似文献   

17.
隐身飞机     
《科技潮》1998,(3)
时间追溯到1991年1月17日2时40分的巴格达,一架部署在沙特美军基地的 F-117A 隐身飞机,穿越伊拉克的雷达覆盖区,向伊拉克南部指挥中心投下了一枚激光制导炸弹,接着数十枚"战斧"巡航导弹和作战飞机便向伊拉克境内的重要军事目标频频发起攻击,一场战争开始了。在这次战争中美国用了42架 F-117A隐身战斗机袭击伊拉克防空火力密集的国家军事 s 射,难以被我发现,只是偶尔在雷达荧屏出现,但转瞬即逝,那时雷  相似文献   

18.
伊拉克与伊朗发生武装冲突以来,读者来函问及一些有关历史事件和地理情况,我刊择要简答如下。  相似文献   

19.
6月28日,美国向伊拉克临时政府移交了权力。伊拉克未来局势将如何发展,人们的看法既有乐观的,也有悲观的。作为一个中东问题的长期研究者,肖宪教授对伊拉克未来的局势很不乐观。他认为,伊拉克有可能进入一个更加混乱和动荡的时期,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内战和分裂,成为国际社会一道不断流血的伤口。他的判断主要来自对伊拉克这个国家特殊性的认识。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昨天和今天,就可以看到它的明天。在一次研讨会结束后,肖宪教授对本刊记者做了以下这样一番精辟分析。  相似文献   

20.
48岁的辛迪·希恩,原本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美国家庭主妇。若不是布什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若不是她的儿子战死在伊拉克,希恩也会像其他家庭主妇一样默默地呆在家中,不会有多少人知道她。2004年4月,希恩24岁的儿子凯西在萨德尔城被伊拉克反美武装打死。凯西的死对布什来说,不过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