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贵阳市医院、文化设施、中学和超市四类公共服务设施点、公共交通网络、居住小区等数据,采用GIS空间点格局分析法与网络分析法,对贵阳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格局及其公共交通可达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贵阳市公共服务设施点均呈现集聚分布特征,都表现出由城市核心区向外围呈现梯度密度递减的空间格局,集聚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超市中学医院文化设施.居住小区到公共设施的综合水平较高,61.03%的居住小区平均可达时间优于平均水平(56.23 min),67.63%的居住小区平均可达时间在一小时内;居住小区到四类公共设施平均可达性由强到弱排序为医院超市文化设施中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上海市浦西8区为例,基于道路交通网矢量数据和现状小学空间分布数据,运用GIS网络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上海市浦西8区小学的有效服务范围;随后,结合GIS空间统计分析,从行政区和街区两个尺度定量评估了研究区小学的空间可达性;最后,基于上海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街区人口数据、小学空间布局和招生规模数据以及居民区空间分布数据等,运用核密度分析和空间叠加方法,从"供需平衡"视角,定量评估研究区小学空间布局的公平性.研究表明,行政区尺度上,各区可达性和公平性总体表现良好,个别区有待改善.街区尺度上,各街区可达性总体较好,由核心区向外围呈现出圈层递减模式;公平性方面,核心区的各街区公平性明显优于外围街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长三角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形成了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在长三角生态保护格局构建和区域绿色一体化发展中担任重要角色。定量分析长三角风景名胜区的分布与可达性特征,构建区域尺度下的风景区空间分布和可达性的研究框架,整体分析长三角区域风景区体系的空间结构,有助于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方法】 以长三角地区123处风景名胜区为对象,在综合考虑多种服务半径及风景区级别与类型属性的前提下,利用ArcGIS平台和数学模型分析其空间分布与可达性。【结果】 ①长三角风景名胜区整体上具有“南密北疏、一片多点式”、随机趋向于离散的分布特征。②长三角风景名胜区可达性分布差异化显著,3种搜索半径下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极化现象,可达性等级随半径阈值增加整体呈提升趋势;3种搜索半径下县域可达性聚集程度均较高,热点区主要分布在黄山、宣城、丽水、杭州、金华、苏州、无锡等地,冷点区出现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③不同等级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可达性优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不同类型中,独立型风景名胜区可达性优于城景结合型风景名胜区。④可达性受不同客观因素影响,相关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风景名胜区分布密度>人口分布>路网密度。【结论】 长三角地区风景名胜区分布与可达性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本研究可为长三角风景名胜区资源整合梳理、系统化管理以及区域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聊城市居民点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了最邻近点指数、中项中心、平均中心、离散程度和集中程度等点状要素空间分布特征测度指标,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对聊城市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聊城市居民点空间类型属均匀分布型,并距区域中心城市较近.在居民点分布中,平均中心点西南离散程度最大,东南次之,西北再次.东北的离散程度最小,提出了居民点的布局与规划应考虑人口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状况等.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异特征与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核密度分析法探究陕西省43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计算可达性指数来分析其可进入性;选取与旅游示范村可进入性相关的地理因子,利用空间分析技术GWR回归模型剖析各大因子的影响程度及其在空间视角下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乡村旅游示范村在陕西省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关中平原最为密集,陕南和陕北次之,且陕南示范村密集程度高于陕北"的特点,可达性水平最好的3个旅游示范村都位于关中平原地区;在5大影响因子中,高程、坡度与可达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河网、路网和居民点密度与可达性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影响,且对旅游示范村可达性分别呈现86.0%,83.7%和44.2%的正向影响,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陕西省政府需要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依靠多主体联动,融合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对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有序开发和建设,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市中心区的各功能业态聚集与分散是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重要结果,其合理布局对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基于高精度的中心区三维空间数据及城市兴趣点(POI)功能业态数据,以乌鲁木齐市中心区为研究对象,选取空间强度、密度、高度作为空间形态的测度指标,结合双变量空间自相关解析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与不同功能业态分布的空间耦合性特征,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对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心区在空间形态呈现由中心至外围逐渐递减的分布趋势;四个功能业态分布集中在大小西门商圈;通过GMI方法分析得出居住型功能区与空间强度、空间密度和空间高度的耦合相关性最大,其次是生产型功能区;通过遴选得出高显著相关性地块和低显著相关性的“问题”地块中存在问题,为未来城市更新提供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该文利用福建省气象局提供的1961年~2010年雷暴日观测数据,对福建省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近50年来,福建省雷暴活动的3个典型空间分布类型为全省一致型、南北差异型和东西差异型,其中全省一致型是最主要的模态,解释了总方差的62.32%,反映了福建省雷电活动呈现出全省多发(少发)的同步变化特征,体现全省雷暴活动经历了由强到弱的变化;南北差异型说明北部雷暴活动经历了由强到弱的变化,而福建南部雷暴活动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变化;东西差异型说明福建东部沿海地区雷暴活动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变化;东西差异型说明福建东部沿海地区雷暴活动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变化,而福建西部、南部地区雷暴活动经历了由强到弱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综合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时间距离引力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甘肃省81个县区的可达性及经济联系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县区可达性分布不均衡,呈现以省会为核心的中部高、东西边缘低的核心-边缘分布特征;省内可达性按地区划分由高到低依次为:陇中地区河西地区陇东地区陇南地区.县区间的可达性具有自相关特性,呈现明显的"低低"和"高高"集聚区的空间二元结构,低值聚集区位于中部地区,高值聚集区位于东西边缘地区.距离较近且主导产业类型相似或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区间联系更为密切;各县区的经济联系总量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现以各市市区和个别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区为中心向相邻单元辐射的中心-外围布局以及由西北向东南地区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公共绿地空间的配置影响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该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语义分析方法,探究以公园绿地为代表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优化路径.研究表明:1)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呈现沿长江对称集聚分布,且呈现汉阳、武昌双核布局模式,各级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均垂直于长江走向.2)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布局形式以自然为基底,凸显了山水公园的特征.3)社区尺度下,基于步行出行方式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呈现沿江向内陆圈层式递减规律,并以地铁出行方式有效补充公园绿地整体可达性.应通过下移公园绿地布局尺度,发挥公园多元功能性助力韧性社区建设;从主题、空间、媒介等方面打造体现地方文化的公共绿地,推动公园绿地的文化转向;适时对接居民需求,将公园绿地空间打造成“可情感表达”“可感知体验”“可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旨在丰富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类型和拓展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公平程度,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测算北京市五环内各街道教育、医疗、商业、交通和文化休闲5个维度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加权得到综合可达性指数.基于特征价格模型,分析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对住房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市五环内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空间差异较大,资源高度集中在部分区域;医...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不同类型居住社区老年人活动空间特征及生活服务设施配置的差异,以老年人活动分布热力特征为依据对居住社区进行分类,并基于改进的潜能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老年人主观活动需求的生活服务设施可达性评价方法.研究将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成面状、点状及散状分布3类,发现活动空间特征与生活服务设施可达性之间存在显著的对应关系.在设施可达性最高的面状分布社区中,老年人活动强度随距离增加而衰减最快,点状社区其次,散状社区由于设施可达性最差故存在着较高比例的中远距离出行情况.对于不同类型的社区应有针对性地提出老龄化背景下的交通系统服务策略,以实现老年人活动需求与社区服务设施配置的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是一个山地丘陵多,生态环境区域分异特征突出,景观十分破碎复杂的省份。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省级生态功能区划划分三级区划单元的基础上,又率先开展了县级生态功能区划工作,进一步细分出第四级区划单元生态功能小区。本文介绍了划分生态功能小区的意义及划分方法,根据生态环境要素的地域分异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规律将全省901个生态功能小区划分为9大类40种类型,并阐述了各类生态功能小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和生态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13.
以渭北旱塬黄陵县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和DEM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最近邻分析、核密度估计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2000—2015年黄陵县乡村聚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居民点提出了重构思路。结果表明:黄陵县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和面积先增后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乡村聚落分布具有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范围不断扩大;乡村聚落分布对地势、河流、道路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人口与经济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政策调控等因素对乡村聚落布局影响日渐增强;乡村聚落的空间重构应基于各类居民点的客观条件和功能进行整体规划,散布于生态环境脆弱区的零星居民点应关注生态移民,保留居民点应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中心居民点应强化其联系和服务城乡的枢纽效应。  相似文献   

14.
以河南省市、县及乡镇三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及地形条件因素,基于包含乡村道的交通网络数据集,应用成本距离分析方法计算各级行政区可达性,揭示不同尺度可达性空间分布特征及分布模式.结果表明:①不同尺度可达性总体格局大致相同.内部时间圈以中低可达性为主,外部时间圈以中高可达性为主.可达性值由内向外逐渐递减,呈现较明显的圈层分布,且时段越长,圈层分布越明显.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河南省的核心增长极——中原城市群以及纵向京港澳高速和横向连霍高速交通轴线沿线地区.低值区环绕在河南省周边区域,尤其以西南部、东南部和东部分布最为集中.②分析单元越小,时段越短,内部可达性的空间异质性越明显.高可达值集聚的中原城市群内部既有中可达值区,亦存在低可达值区.乡级0.5、1.0h时段呈现更明显的交通指向性,主要围绕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宁洛高速、沪陕高速、大广高速以及济广高速等主要交通轴线沿线高度集聚.③分析单元越小,时段越长,空间自相关程度愈发显著,可达性在空间上集聚越明显.HH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原城市群以及京港澳高速和连霍高速交通轴线沿线地区.  相似文献   

15.
对某城市的5个不同功能区进行土壤采样,并对每个采样点的土壤应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试其8种重金属的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明每个功能区受污染的主要重金属的类别以及每个功能区的8种重金属对污染的贡献率.根据输出综合主成分模型系数,构建各功能区各重金属元素的浓度随空间分布函数及其传播特征方程.该方法能够探源重金属污染的原因和掌握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和传播特征,因此能为治理污染找到目标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城市公园绿地是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中最接近自然的元素,其景观结构及可达性程度可以体现出为居民提供绿色服务的能力大小。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结合两步移动搜寻法及可达性理论,对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景观斑块特征、空间结构度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以行政单元为单位对北京城区绿地景观可达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斑块个数以小型斑块为主,斑块面积大于100 000 m~2的大型斑块虽然个数较少,却是构成城市公园绿地景观的主体。空间分布上,城区北部大型斑块的数量和面积构成具有绝对优势;2)城区公园绿地景观总体表现为类型较丰富、信息量高、面积和分布不均匀的特征。景观形状相对规则,体现出人类活动极强的干预性;3)北京城市公园绿地景观可达性好的区域相对集中,由西二环周边不断扩张到四环内,"空心化"区域逐步缩小至东北三环周边3个街道;4)可达性水平空间上呈现出N字圈层形态;5)大型公园绿地斑块对周边绿地可达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从旅游利用视角将甘肃非遗资源整合为5种类型,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5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进而探讨了其旅游利用方式.结果表明:1) 甘肃省非遗旅游资源可整合为民间文学类、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知识实践类和民俗节庆类,5类资源结构差异明显,工艺美术类占比最高.2) 甘肃非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由陇海-兰新轴线,历史文化悠久地区和多民族聚居区向周边区域梯级递减的分布特征.3) 时序格局上,四批非遗资源分布特征各不相同,总体上经历了先集中后分散的演变过程,各市州呈现出稳定增长、波动增长和“高开低走”三种类型.4) 旅游发展对非遗资源空间分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从内容和时空格局两个角度提出了非遗资源旅游化利用方式,以期为非遗资源旅游利用研究拓展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城市活力一直是城市规划领域的热点话题。研究使用百度人口热力数据度量城市活力,使用POI数据、城市矢量数据、夜间遥感影像数据等度量合肥市区建成环境,利用OLS线性回归与GWR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合肥市城市活力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合肥市区的城市活力总体呈现出由中心向四周逐级递减、局部高值集中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分布极不均衡。②建成环境对城市活力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提升地区功能混合度、建筑平均层数以及基础设施完善度能够在全局范围内有效改善地区活力;而居住人口密度、街区POI密度、道路交叉口密度、建筑容积率、绿化水域覆盖率、共享单车密度、商业服务设施可达性、教育文化设施可达性等指标则因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对城市活力产生促进或抑制的双重作用;与公交站最近距离、与地铁站最近距离指标则与城市活力具有负相关性。结合研究结果对城市规划与管理提出一定建议,有助于城市开展精细化与差异化街区建设,促进城市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公共文化设顾名思义意就是免费为群众提供文化学习的平台,像"课桌"、"书籍"之类.POI(Point of Interest,即兴趣点)作为一种简单易得而又极具代表性的点状数据,在公共设施布局和服务区位选择等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利用GeoSharp1.0软件下载POI(兴趣点)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得到淄博市组群式城市文化设施密度分布图.借助ArcGIS10.2和SPSS20软件,采用基尼系数、区间差异系数、区别特化系数等对文化设施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进行测算,对淄博市中心城区省级、市级及区级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类型等多方面进行空间分布研究.结论为淄博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存在区际间分布差异较小、区内集中程度较高、不同类型文化设施分布差异显著的特征;公共文化设施分布与人口密度分布相一致、向区政府和交通干道聚集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0.
耕地多功能价值评估与权衡协同关系研究对于指导耕地可持续利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省东海县为例,综合运用多功能价值体系、SPSS偏相关工具、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探究耕地多功能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区调控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县生产经济功能、社会保障功能与生态保护功能之间存在梯度化分布态势,生产经济功能为主导,其次为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护功能价值最低。研究区耕地多功能间存在着协同关系,协同关系由强到弱依次为:生产经济功能与生态保护功能(0.523)>生产经济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0.456)>生态保护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0.138)。空间上,研究区19个乡镇(街道)耕地3类功能的两两功能间以空间独立关系为主,处于权衡或协同关系的乡镇数量较少,且较为离散。根据上述研究成果,通过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4种类型区,针对不同类型区域提出了差异化的耕地发展与保护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提升耕地资源的综合竞争力、指导粮食生产功能区乡村规划及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