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河南省旅游数字足迹,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以49个景区为节点构建河南省旅游流网络,并分析节点和整体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旅游流网络呈现东部相对稀疏,中西部相对密集的分布格局;每个景区所承担的旅游流集聚和扩散能力差异较大;游客倾向于选择单一的旅游目的地游览,跨区域的旅游流动较少;热点城市内的核心旅游景区,由于自身较高的中介中心性,常扮演着省域旅游通道和城市旅游通道的双重角色;清明上河园、二七纪念塔、龙门石窟和云台山等景区结构洞水平较高,在旅游流网络中具有非替代性的竞争优势;河南省旅游流整体网络结构较为松散,且存在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凝聚子群间具有一定的跨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基于网络游记的重庆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游记是研究旅游流规律和特征的有效数据来源,社会网络分析法可实现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可视化,研究重庆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有助于旅游业的持续协调发展。以携程网游记为数据来源,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Arcgis10.5和Ucinet6.198软件,绘制出重庆市旅游流网络图,运用网络密度、核心-边缘、凝聚子群、中心性等方法对结构特征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旅游流网络分布极不平衡,主城区与周边区县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旅游流网络密度整体较低,主城区与周边区县之间的旅游线路联系相对薄弱;渝中区是核心节点集中分布区域,对腹地的边缘节点有明显涓滴效应;访渝游客游览线路分别由渝中区向渝西、渝东南和渝东北辐射;洪崖洞、解放碑等节点因网红效应提升和强化了中心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Python网络爬虫技术采集的广州市夜间旅游数字足迹样本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讨论得出广州市夜间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内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夜间旅游流网络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分层,网络结构的不均衡问题突出.夜间旅游流整体上呈空间近域性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同时,核心旅游节点的非替代性优势明显,边缘...  相似文献   

4.
以武夷山全域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通过网络游记挖掘自助游客的"数字足迹",构建县域全域旅游目的地自助游网络,分析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武夷山自助游的旅游节点较多,节点吸引物类型多样;整体网络密度低,节点分布不均衡,中心化趋势明显;网络结构核心边缘分层明显,核心区节点主要集中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其...  相似文献   

5.
基于网络游记中时空信息的提取,借助社会网络理论及方法,对苏州城市旅游流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苏州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中,选取的18个旅游节点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且分布均衡,但少数节点的旅游流通过核心节点带动,个别节点被相对孤立.(2)苏州城市旅游网络结构密度不是很高(0.44),有很大的不均衡性和明显的结构分层.(3)根据Dredge提出的空间结构模型理论,结合现状,归纳出苏州城市旅游流空间结构是"一核四区多点"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安徽省黄山市为案例地,通过网络获得黄山市团队游与自助游旅游流数据,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时间距离划分长途游客与短途游客,对比分析了黄山市团队游与自助游两种类型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 黄山市团队游与自助游网络呈现不同特征.团队游短途旅游规模小且分散,长途旅游规模小而集中.自助游短途旅游规模广而密,长途旅游规模广而分散.2) 黄山市旅游流具有比较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与边缘区联系不紧密,且团队游分层特征强于自助游.3) 团队游更加依赖核心节点,而自助游中各景点联系紧密且均衡.基于此,从目的地管理角度分别对黄山市内外部旅游网络结构优化提出建议.黄山市旅游流网络结构基本稳定,且与高级别、强吸引力的“标志性”城市旅游资源区位之间存在着强稳定的空间关联关系,这应该也是未来判断一个旅游目的地是否为成熟型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7.
提出新型节点的概念,以深圳国内旅游者为研究对象,扩充旅游节点的选取范围,利用问卷调查采集行程信息,构建有向旅游流网络,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技术,揭示深圳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为目的地、运营商、旅游者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参考。结果显示:(1)旅游者的空间流动并不局限于传统节点,新型节点在旅游流网络中表现出优异的控流能力;(2)每条热门旅游线路中都包含新型节点,传统节点仍作为旅游起点,但不再是旅游终点,旅游者更倾向于将最终行程安排在文旅商综合体;(3)深圳旅游流存在核心-次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节点集聚效应显著;(4)从空间结构看,深圳旅游流呈现南强北弱、西强东弱的特征,主要集中于南部的南山、福田、罗湖3个区,尤其是华侨城旅游度假区。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有助于细致揭示目的地区域内旅游者的迁移模式与空间特征。基于在线订购平台获取的游线大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西北地区旅游者流动和目的地间联系的网络及空间特征,挖掘区域社群结构,分析游线流量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旅游流网络整体上松散且不均衡,具有明显的核心区和边缘区,边缘区主要集中在新疆西部、陕西大部分地区和甘南地区,核心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西北地区内部由少部分节点掌握绝对网络权力,节点层级分明,各级节点对核心节点兰州、西安、乌鲁木齐的网络依赖性较高;西北旅游网络围绕着核心节点形成3个二级社群和8个三级社群,社群内部表现出较强的地域邻近性和行政地域性;西北地区旅游流受到目的地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接待能力、地区经济水平、交通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影响。最后,结合西北地区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出旅游升级及区域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河南科学》2017,(10):1716-1721
利用火车头采集器获取网络游记,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采用网络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指标,分析四川省旅游流空间网络.研究发现:(1)四川旅游网络密度小,网络结构相对松散,景点分布不均衡.(2)宽窄巷子、锦里、九寨沟既是网络中的核心景点,也是游客中转、停留节点的选择.(3)旅游景点划分为双高型、高低型、低高型、双低型4类;宽窄巷子、锦里、杜甫草堂、九寨沟、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在连接其他景点和吸引游客上具有关键性作用.(4)旅游流网络存在3个派系,强子群成员联系紧密,弱子群成员联系性差.因此,提出四川省旅游发展的政策性建议,以期促进目的地旅游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修正的引力模型为基础,对黄河沿线河南段8个节点城市2010年、2014年、2018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测算,借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密度、核心-边缘模型、中心度三个方面衡量黄河沿线河南段节点城市的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研究发现:1)沿线节点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量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旅游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2)沿线节点...  相似文献   

11.
马丽君  肖洋 《河南科学》2019,37(2):320-328
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国内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样本量有限,很难全面反映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采用样本量更大、时间分辨率更高的网络关注度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揭示湖南居民省内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考察各市州在整个网络中的作用.结果发现:①14个市州共有182条旅游流,流量较大的旅游流一般都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较多、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之间,旅游流呈东西多、南北少的特点,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湖南居民省内旅游流网络的关联度为0.99,旅游流网络非常稳健,但联系强度相对较弱;经济发达、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市州往往处于核心区,对其他城市具有控制作用,核心区各市州旅游流密集,边缘区相对独立.利用块模型将14个城市划分为4个板块,发现板块之间都保持着或弱或强的联系,第一板块整体的输出与引入关系较其他板块发展更完整,在整个网络中起着重要作用;③各市州旅游流的输出与引入、网络整体密度、度数中心势、中间中心势,以及各城市中心度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湖南省旅游流网络虽然稳健,但联系强度相对较弱,且季节性变化明显,各市州需在提升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旅游合作,从而提高各市州间的旅游流联系,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旅游活动作为一种异质性生活经历,成为调剂现代生活方式、缓解社会压力的常态现象,研究旅游流空间结构、流动规律和节点等级对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结合2017年辽宁省14市旅游发展情况,运用旅游流强度模型,计算旅游流集散指数、净流和总流,分析旅游流强度、方向、旅游流相互作用的空间结构以及潜在旅游流核心节点.研究表明:(1)辽宁省各市间旅游流处于成长阶段,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区域旅游流集散差异较大,旅游业发展不平衡;(2)锦州、鞍山、丹东成为潜在旅游流核心节点,应重点培育和开发,促进辽宁省14市旅游流空间结构更加完善和稳定;(3)旅游流潜在核心节点的判别与判别方法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13.
基于游客出行轨迹的网络结构特征,分析旅游目的地交通结构已成为研究交通可达性的重要内容.该研究通过筛选、挖掘网络游记文本中的时空信息,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可达性模型、耦合模型等,以西南民族旅游目的地黔东南州为例,分析了州内自助游网络结构特征与州内交通可达性,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州内自助游发展水平与交通可达性的耦合协调关系,为民族地区自助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 通过网络游记数据挖掘,州内自助游旅游节点主要有27个,且主要分布在交通干线经过的县(市);2) 黔东南州自助游网络整体密度较低,边缘与核心节点联系较弱,互动性差,网络结构整体呈现出不均衡性;3) 27个旅游节点中平均最短出行时间179.67分钟,其中肇兴侗寨可达性最佳,加车村及加榜梯田可达性最差;4) 旅游节点与所在县(市)自助游发展水平与旅游交通可达性耦合度与协调度整体较低,其自助游发展水平与旅游交通可达性存在一定错位.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黄河中下游城市群旅游经济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差异,以黄河中下游四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结合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了城市群政策实施前后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发展特征及差异.研究发现,城市群政策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各城市群内部的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整体呈现出“中游弱下游强”、“以点带面”的发展特点;城市群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各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网络格局表现出“整体稀疏,局部紧密”的特点;四大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较低但持续快速增长,城市群政策实施后四大城市群网络密度增长2.7倍以上;城市群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内部各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兰州、西宁、西安、郑州、开封、青岛是支撑黄河中下游城市群旅游发展的核心节点城市;结构洞与核心-边缘分析发现,兰州、西宁、西安、郑州、开封、洛阳、青岛、潍坊等8个城市受到限制最小,竞争力最强.  相似文献   

15.
中国A股交叉持股复杂网络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集了2001年和2007年的中国A股公司交叉持股数据,构建相应平台分析网络结构的统计参数。实验结果表明,中国A股交叉持股网络结构度分布服从幂率分布。通过对各节点的权重分析,网络结构已由2001年较为分散的行业为中心的核心结构演化为以银行等金融公司为核心的网络结构。通过仿真模拟来研究不同权重节点波动对网络结构的影响,发现局部核心节点带来的网络振荡较为明显且网络结构存在交叉持有环路,并分析了其中问题和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以泛长三角41个城市为例,用旅游经济引力模型和网络模型分析2005年、2010年、2015年泛长三角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特征演化.研究发现:1) 泛长三角旅游经济联系量不断增长,上海等城市占比缩小,垄断地位减弱,旅游联系日趋紧密,整体上呈现平衡发展的趋势;2) 网络呈现东部密集,西部稀疏,中间密集,南北稀疏的不均衡格局,边缘城市孤岛状态逐渐消退,网络整体性与网络密度趋高;3) 核心—边缘区节点城市发展稳定、联系越发紧密、互动性增强,核心区成员数量增加,网络发展渐趋平衡,核心区带动作用增强,“涓滴效应”日益显著;4) 节点网络中心性隐喻了长三角城市定位呈阶梯状格局,细分为5个角色群体以定位各节点城市的地位与属性.其中上海节点中心性各项指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共同扮演着旅游核心角色.  相似文献   

17.
以黄山市2014年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将乡村聚落矢量数据和分乡镇行政区划矢量数据进行叠置分析,并统计每个乡镇乡村聚落的面积.在改进引力模型的基础之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聚落面积和各聚落之间的距离为变量构建黄山市乡村聚落空间网络结构模型,实证分析了黄山市乡村聚落网络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从网络节点结构分析来看,网络内向程度中心性和外向程度中心性都存在明显的两级分化现象;整个网络中介中心性分布极为不均衡,区县节点在整个网络中扮演着枢纽的作用,而乡镇节点的桥梁作用远逊于区县节点;通过对网络节点的结构洞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城市聚落的节点具有显著的结构洞优势,而乡镇节点的结构洞优势相对较弱.(2)从整体网络结构分析来看,黄山市乡村聚落空间网络密度较低,乡村聚落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小;从程度中心势的指标来看,不论是内向程度中心势指标还是外向程度中心势指标,其数值都较高,说明乡村聚落空间网络结构具有明显的集中趋势;乡村聚落空间网络结构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核心区节点之间比边缘区节点之间空间互动关系更为密切,但总体来讲这种空间作用仍然较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海外旅游者抽样调查资料为数据来源,通过建立海外旅游者平均转移率公式,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揭示出以西安为节点的海外旅游流的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海外旅游流的空间网络,对于加快西安旅游业发展、优化旅游空间布局结构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山东省1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揭示山东省城市网络的时空特征,并分析影响城市网络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城市网络呈现"双核引领、中心竞衡、极化明显"的发展态势;济南市和青岛市核心城市地位逐步确立,潍坊市和临沂市成长为骨架网络节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大事件效应对山东省城市网络结构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促进广东省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以2012—2018年百度指数中的网络关注度为依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广东省市域旅游联系的网络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市域旅游联系网络密度不断增大,网络集中度不断下降,网络向均衡化方向发展. (2)广东省四大区域旅游网络联系派系结构不明显,“俱乐部”效应不显著,但在空间上呈现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点;珠三角地市,特别是广州、深圳市,一直处于核心区,点度中心度高,为多维尺度(MDS)图中的第一梯队,东莞、佛山、惠州、珠海市为第二梯队,其余地市为第三梯队. (3)影响广东省市域旅游网络联系强弱的因素主要有时间距离、空间近邻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及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