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晚清时期河南永城地区实行的依然是封建婚姻制度,从婚姻习俗形式到择偶、定亲、结婚都深受古代“六札”的影响。婚姻过程一般有提亲、订婚、结婚、回门等诸阶段,基本上是依“六礼”而行。从婚嫁习俗形式和婚姻过程这两个层面所折射出来的是晚清时期永城婚俗的滞后色彩。该现象十分明显。从中西文化的对照中,可发现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蒂固根深。 相似文献
2.
社会化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晚清武汉地区开埠后,社会化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急剧发展速度。西方思想化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化知识的内容日益丰富。社会观念的变革引起旧有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急剧变化。晚清武汉社会化变迁的这种趋向又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清朝政府和民间参加了历届博览会,由于历史条件制约显示了一些独有特点,如由海关长期把持、组织经营不善、花费大收效少等,但最终还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国人认清了世界形势,为在国内举办博览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1840年的鸦片战争,叩开了大清王朝的大门。自此以后,与其说清王朝走向了衰败,不如说从更广的意义上,中国朝着法治迈进了一大步。西方的法律文化随着晚清的媒体传入中国,与自古以来根植于人们内心的法律观念激烈碰撞、相互交融,孕育出的新生儿随着媒体被广为人知。晚清时代的文化浸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媒体则透过生活展现了法律文化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5.
赵国春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3):64-65
晚清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从选材、翻译方法及语言表达方面看均带有功利的目的。翻译目的论认为在诸多翻译原则中"目的原则"应处于优先地位。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便具有合理的存在价值。不同的时代要求造就了儿童文学翻译的不同面貌,译者要顺应社会对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功利化期待。 相似文献
6.
作为横跨整个晚清历史的人物,刘永福的一生可谓传奇。经历过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抗日保台战争及辛亥革命的他,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下,其身份也随之三易,由农民转变为农民起义军领袖,再转变为封建官僚,最终转变为民主革命者。刘永福身份演变的过程与历史潮流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以往习惯用机械、含混的"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是政治的工具"这样的思维方法去打量晚清革新文学那段历史,造成了对晚清革新文学、文学史的一些误读性认识。但如果我们用西方行为主义政治文化学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它的话,便会发现:在政治动荡的年代,文学与政治之间是相互认同和相互阐释的,即文学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政治所提供的营养与外来因素的激活,政治家或知识分子的政治苦闷和政治焦虑需要通过文学来安全地释放。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藏书历史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藏书思想和图书馆学术的历史长河中,晚清(1840—1911)图书馆事业发展可以说是一段十分短暂的时期,但是它也是一段极为重要且精彩的历史。晚清社会的剧烈动荡、新旧思想的碰撞、西学东渐的文化融合,使得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成为中国古典藏书思想向近代图书馆学术思想转变之奠基。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是西方近代数学在中国的传入初期,高等数学著作开始译入我国.李善兰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历合作汉译了<代微积拾级,这是中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高等数学著作,其创造的大量中文数学名词被普遍接受并沿用至今.这个时期尚未进入中国现代数学研究开拓时期,汉译的国外数学文献多是中国人和外国人合作完成的,为中国现代数学研究开拓时期的数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各类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的开办,推动了英、汉语在华的传播。洋务学堂主要教习外文,教会学校则英、汉语教习相辅相成。以这两类学校为主要传播形式的英汉语传播有其不同的背景、特点与目的,但他们都事实上促进了中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李国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6(1):122-126
对《电学纲目》和《电学》中属于法拉第部分的“力线”知识和“磁致旋光”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传入的知识都是基础知识,没有经典电磁学理论,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认为这些材料为揭示晚清西方电磁学的传入情况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一些名妓、闺秀、女山人等女性的生存状态愈发多样化,她们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不再被排除于政治之外,而是像男性一样,极具侠士风气地挑起了救亡的重担.传统的闺秀不再拘囿于深闺,而是有了出于自我的执念,这与侠士的轻生死、重承诺义气相类似.她们展示了当时女性独有的侠士风气. 相似文献
13.
《活地狱》是晚清比较有影响的谴责小说,《一九八六年》是新时期以来先锋文学的代表作。二者虽相隔近一个世纪,但是它们对刑罚和人性恶的共同关注,使得这两部小说有了比较的可能。从中可以梳理出另一类文化的传承,即通过对黑暗的残酷表现,反思和批判所处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雷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8-24
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发端于晚清时期,其路径有二,即"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前者主要表现为学术界在救亡图强理念下以经术饰政术导致经学学术规范的解体,对西学的倡导,以及对进化论的引入和宣传导致传统意义的学术发生转型;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官方在"时局"与"国势"激荡下的"言变",及对西学的倡导。这两种路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晚清军事近代化进程的发展.清军武器装备样式驳杂、型号各异的弊端开始凸现,并逐步演变为晚清一大顽症。清政府曾数次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武器装备的制式化.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晚清武器装备的生产和进口缺乏统筹,军工产品不能自给。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清末数学教科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影响:(1)同文馆使用的教科书从传统教科书、翻译到自编创新的经过;(2)外国兴办的学堂使用学校教科书委员会编译的教科书及一些英文原版教科书;(3)《笔算数学》的传入及其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末,随着岳州、长沙相继开埠,殖民主义这把“利刃”刺进了湖南的“胸膛”,使湖南迅速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产业投资结构极不合理,“洋船”垄断了湖南航运业,对外贸易的畸形性特征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8.
军队近代化与晚清社会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的军事压力和屡战屡败的屈辱,导致近代中国社会重心的倾斜,中国步入了以军事近代化为先导的社会转型之路。在这种社会转型中,军队作为社会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由传统走向近代,实现自身的近代化。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晚清军队近代化也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和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地方主义自古有之,民国时期尤其盛行:当时的地方主义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乡土中国是地方主义产生的文化原因;清末新政是地方主义产生的历史原因;资本积累是地方主义产生的经济原因。民国时期一度盛行的地方主义的产生,主要是这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1900至1911年间,湖北地方政府因购买军事武器、操练军队、偿还旧债等举借了10笔军政外债。根据外债的具体用途,笔者大体将其分为军事外债、为偿还旧债的新债、其他外债三类。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注重史料的研究和剖析,运用历史、统计、经济等多学科和多方法,通过着重论述每一笔军政外债举借的具体原因、外债商定的大体经过、数额、利息、折扣、还款期限、担保以及偿还情况等,尽可能客观地反映出其外债的全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史学界对其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