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主要技术内容 上流式厌氧污泥层(UASB)反应器,是七十年代由荷兰学者Lettinga开发的.其工作原理是:废水从UASB反应器的底部通过布水器进入反应器,废水向上流动并穿越絮状或颗粒污泥组成的污泥床.随着污水与污泥相接触发生厌氧反应,产生沼气(主要是甲烷和二氧化碳)引起污泥床扰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化学会制定的《有机化学命名原则》在 8.2碳水化合物(二)(3)中指出: 呋喃环或吡喃环上半缩醛的羟基称(糖)苷羟基,该羟基中的氢被某一基团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称(糖)苷。建议修改为:呋喃环或吡喃环上半缩醛的羟基称(糖)苷羟基,该羟基被某一基团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称(糖)苷。建议修改的主要理由为:1.核糖和脱氧核糖形成的苷不是核糖或脱氧核糖苷羟基中的氢被某一基团取代后生成的苷。如脱氧胞苷和脲苷,都不是脱氧核糖或核糖苷羟基中的氢被碱基取代后生成的苷,而是脱氧核糖的苷羟基或核糖的苷羟基被碱基取代后生成的苷:很显然,脱氧核糖的苷羟基和胞嘧啶氮原子上的氢去水形成脱氧胞苷;核糖的苷羟基和脲嘧啶氮原子上的氢去水形成脲苷,这样的糖苷不是苷羟基中的氢被取代而形成的化合物。2.科学研究表明糖苷是由苷羟基被某一基团取代后生成的产物。如 T.W.G.Solomons在《Organic Chemistry》著作[1]中认为,葡萄糖苷形成的反应历程为:由于空间阻碍的缘故,β-加成是主要的反应方向,β-加成的产物为主要产物;α-加成的产物为次要产物。但是这些加成反应是可逆的,同时又因为“端基异构体效应”的某种尚未研究清楚的作用,而显示出α-异构体更大的稳定性。最后甲基α-D-葡萄糖才成为真正的最终加成主要产物[2](final major additional product)。从反应历程上可以看出,糖苷是苷羟基被某一基团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而不是苷羟基中的氢被某一基团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建议中国化学会制定命名原则时不能只从形式上考虑,还要考虑到已经被证实的科学研究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在问题反应器中,反应温度为40~70°,盐酸的初始活度为0.1M~3M,磷矿粉的粒度80~100目,搅拌速率在300r/min条件下,研究了盐酸分解贵州开阳磷矿的反应机理及宏观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磷矿分解速率及转化率是随着搅拌强度、反应温度、盐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的.氢离子通过液膜的扩散传质是该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应用固体粒度减小的微缩模型,将多影响因素的实验数据回归,得到了盐酸分解贵州开阳磷矿的宏观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4.
一、主要技术内容 环路胺化反应装置制叔胺的研究技术关键是为适合于环路反应器的高效胺化催化剂及其与催化剂配套的胺化工艺.该专题所开发的H-20催化剂能够适应环路反应装置中喷射器和循环泵部件流体高速运动对催化剂具有强烈磨蚀作用的苛刻条件,结合经过实验优化的工艺条件,形成一套完整的环路反应装置胺化技术.该专题所达到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为: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引入到传统的MBR反应器中,形成固定化微生物-MBR技术,并分别从理论与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固定化微生物在缓解MBR膜污染及提高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效率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1999,(17):34-35
一、主要技术内容 一氯丙酮是医药、农药、染料、香料等的重要中间体.目前我国生产一氯丙酮的厂家仅有江苏江阴市永达化工厂等二、三家企业,生产的原料路线均是丙酮/氯气,但在工艺技术上有很大的差异,因反应介质不同又分为盐酸法、碳酸钙法及无任何介质的本体法.其中本体法是以塔作为氯化反应器的新技术;盐酸法及碳酸钙法属传统工艺技术,采用搅拌釜作为反应器.  相似文献   

7.
纳米科学与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尤其注重极端条件下生物体系的潜力。作为工业生物技术科学的一个分支,现代酶技术广泛探索如何极大限度地使酶在细胞外长期保持活性,并能有效地适应非生态环境的条件。纳米科学的迅速发展为酶的稳定和高效催化转化带来了新的机遇。纳米材料和酶技术结合可制备纳米酶催化剂,其纳米结构不仅能使酶在不同体系长期保持活性稳定,而且能提高水相、有机相、油.水界面的催化效率,并使多酶体系催化反应和辅酶再生成为可能。纳米颗粒的高曲率能降低酶固定化时的变构,纳米颗粒的布朗运动使纳米固定化酶和底物频繁碰撞,大幅度提高催化效率。同样,纳米纤维和纳米孔均能很好地保持酶的活性。用合适的纳米颗粒和纳米纤维修饰酶,可使酶自组装于油-水界面,不仅加速了油-水界面反应,而且使酶在油-水界面保持稳定。纳米孔还使伴随辅酶再生的多酶催化体系成为可能。深入研究纳米结构对酶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从而根据酶的特性设计最佳的纳米结构是今后的挑战。利用多酶催化体系的工业生物技术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前瞻性的发展方向。同时,微反应器的设计使纳米酶的回收利用成为可能,将带来更大的工业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8.
酶活力(enzyme activity)亦称酶活性,是酶性质的重要参数。在酶研究与应用实践中,常常需要测定酶活力,这就使酶活力单位(activity unit,简称U)的定义显得十分重要。笔者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版本的教科书中关于酶活力单位的定义均不够严密,容易引起歧义。譬如,在某权威《生物化学》教材(2002年出版,2004年印刷)中,对酶活力单位做了如下定义:“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的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对酶Katal单位(简称酶Kat单位)则这样定义:“在最适条件下,每秒钟能催化1摩尔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对酶国际单位(IU)也定义为:“在最适反应条件(温度25℃)下,每分钟内催化1微摩尔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根据上述定义,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推论:如果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的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要的酶量越少,那么这种酶的催化能力就越强,换句话说,如果酶活力单位越少,那么酶活力反而越大。这显然与事实不符。所以出现这种谬误,是由于教材编写者误用了“所需”之类的字眼。笔者建议,在酶活力单位的定义中,应当剔除“所需”等词汇。合理的酶活力单位定义应当为: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的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酶量。这样即可避免歧义或误解(酶Katal单位与酶国际单位亦然)。此外,在诠释酶活力单位概念时,可以加上如下注解:在特定条件下,酶活力单位越多,酶(活性酶)量也就越多,酶的总活力也就越大;反之亦然。这样将有助于学习者对酶活力单位概念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9.
由于生命物质的手性均一性,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手性药物、农药、香料等的手征性对其生理作用的重要影响,科学地使用手性物质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改善生存环境。光学纯手性物质的获得,除了来自天然以外,人工合成是主要的途径。外消旋体拆分、底物诱导的不对称合成和催化不对称合成是获得光学纯手性物质的3种手段,其中催化不对称合成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它很容易实现手性增殖。一个高效的催化剂可以产生成百上千乃至上百万个光学活性产物分子,同时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无用异构体的生成。因此,催化不对称反应不但可以提供光学纯手性物质制备的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02,(5):37-38
一、主要技术内容 该产品是一种可以生物降解水解的聚乙烯醇(PVA)膜,强度高于聚乙烯(PE)膜,透明度好.其特点是,吸水性强,可在水中或土壤中完全降解,对环境无污染,膜无静电,不吸尘,印刷性能好,耐油和耐化学物质性能好,能透气而隔氧,可起到保鲜防腐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科学是一个历史范畴和演变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形态和标准.西方学者习惯以近代科学作为衡量历史上科学存在与否的标准,并以此否认中国古代存在科学.笔者认为,这种非历史性地以现成标准反注历史上某一区域和民族"文本"的做法并不合理.事实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形态和特征的科学.尽管古代西方科学中公理化方法和实验初具雏型,但亦不是近代意义上的科学.即便是在近代西方社会,牛顿力学在严格的定量实验基础上建立起完整、严密的公理化体系,但在其他领域并无如此鲜明特点,医学尤其如此.但人们并不因此否认古代西方科学和近代西方牛顿力学之外科学的存在.评判某一区域或民族存在科学与否,应深入考察该地区或民族把握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特殊方式及其表现形态.古代中西医相异的发展源流与模式典型地说明了科学有无的衡量标准不是惟一的,而是历史的、多元的.本文拟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深入发掘科技史料,探索衡量古代科学的基本标准及不同地区或民族科学的特殊标准,兼论中医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1,(9):71-72,75
工业废水中毒害有机物,单一生物方法不能有效处理,是水污染控制的难点.国内外对高级氧化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因反应条件苛刻、成本高,没能大规模应用.本成果在归纳毒害有机物分子结构共性基础上,原创性地研发出催化还原技术,即通过强化内电解还原反应破坏有机物毒性官能团,消除对微生物的抑制,与生物处理方法耦合,实现物化与生化相互强化、协同降解污染物、同时脱氮除磷.工艺应用于工业园区废水处理优于规定标准.本项目属水污染控制领域.  相似文献   

13.
本课题通过引进技术,开发生产替代小牛血清、胎牛血清的无血清或低血清动物细胞培养基,引进先进的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建立中空纤维细胞反应器培养技术,从而实现动物细胞无血清、连续化大规模的生产,将对生物工程、生物医药、疫苗生产等领域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家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宣称,找到了一种强而有效的方式来解决时差问题:他们发现了一种可以修改睡眠周期主导基因的药物,来帮助这些憔悴的旅行者调整时差.不仅如此,所有的睡眠问题都可能得到解决. 有Lhx1才有时差反应 机体中每个细胞都存在一种特殊的“生物钟”,即一种含量丰富的蛋白质,其水平可以随着时间有节律地升高或降低,负责建立循环生理节律及维持机体细胞同步的主时钟位于大脑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中.视交叉上核(SCN)是大脑下丘脑中一块较小的紧密型区域,该区域包含有大于2万个神经元细胞.  相似文献   

15.
整体柱因具有高比表面积、高渗透率、传质快等特点成为近年来柱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在整体柱的制备技术中,溶胶-凝胶法可以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完成固定相的合成,可以通过调整反应物的配比,制备具有所要求结构及表面特性的固定相,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柱制备技术.本文将从溶胶-凝胶法制备整体柱的原理、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应用等方面介绍硅胶整体柱的研究进展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是21世纪人类利用氢能的最主要的关键技术之一,工况稳定、对体积重量要求低的分散式燃料电池发电系统,被认为会最先实现商业化,它可将烃类或醇类常规燃料高效清洁地转换为电能或热能,发电效率可达40%~50%,总能量利用率超过80%.  相似文献   

17.
以水溶性金属有机络合物为催化剂的水一有机两相催化体系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虽然只有30多年的历史,但却发展迅速,已实现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1984年,Ruhrchemie公司和Rhone-Poulenc公司成功地将水溶性铑一膦络合物用于两相催化体系催化丙烯氢甲酰化的工业化生产(简称为RCH/RP过程)以来,已从年产10万吨丁醛发展到年产90万吨丁醛,该过程与已有的均相催化过程相比所显示出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大地促进了采用水溶性催化剂的清洁技术的发展,水溶性清洁技术已成为均相催化中一个独立的、也是具活力和希望的清洁技术之一。与传统的均相络合催化相比,两相催化体系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一、主要技术内容 "脂肪醇固定床催化胺化反应制叔胺"系"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编号为:96-553-01-02-03.  相似文献   

19.
作为高科技产物代表的电脑及其相关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电影产业中体现得日益明显。如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的电脑特技技术,就是运用电脑高科技手段对在影片拍摄制作过程中很难或无法达到的图像目标,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弥补,从而达到与实景拍  相似文献   

20.
一、主要技术内容 该工艺中的水解池是一种新型厌氧反应器,避免了厌氧反应中时间长、控制条件要求高的甲烷发酵阶段,而是利用水解、产酸菌可以迅速降解水中有机物的物点,形成以水解产酸菌为主的厌氧上流式污泥床,由于水解池集生物降解、物理沉降和吸附为一体,在与初沉池停留时间相近的情况下,有机物去除效果显著高于初沉池,并且能将污水中的难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有机物,提高了污水的可生物降解性,使得后续的好氧处理所需的停留时间缩短,能耗降低.与此同时悬浮固体物质(包括进水悬浮物和后续好氧处理中的剩余污泥)被水解为溶性物质,使污泥得到处理,从而取消了传统工艺中的污泥消化池,实现了污水和污泥的一次性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