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8 mm波段隐身涂层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在毫米波波段范围内,采用新型材料,分析了各种材料所能达到的性能指标,并对雷达波隐身涂层进行多层结构设计,按照分析结果制备了平板样品,对其吸波性能进行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采用这种设计方法后,在毫米波段对雷达波具有较好地吸波性能。  相似文献   

2.
在常温条件下,以过二硫酸铵(APS)为氧化剂,同时利用杂多酸H4SiW12O40作为质子酸和制备导电聚合物的掺杂剂,通过液固相化学氧化聚合方法成功地合成出杂多酸掺杂的纳米纤维形貌的导电聚苯胺(PANI)材料.以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光谱和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对杂多酸掺杂PANI纳米纤维结构材料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其导电性,发现该材料的电导率为5.5S/cm.  相似文献   

3.
通过全程超声波辅助以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为基底,以聚苯胺纳米纤维(PANI nanofibers)为附着层制备了聚苯胺纳米纤维/还原氧化石墨烯(PANI nanofibers/RGO)复合吸波材料.发现全程超声波辅助和原料加入次序是制备PANI nanofibers/RGO的关键.采用FTIR、XRD、TEM和电磁...  相似文献   

4.
先将涤纶纤维在苯胺溶液中预浸泡,然后进行处理,再将纤维置于氧化剂的酸溶液中使苯胺在纤维上氧化聚合,同时进行掺杂制得聚苯胺/涤纶导电复合纤维。讨论了苯胺单体含量、掺杂酸浓度、氧化剂浓度、反应温度及时间对纤维导电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采用此法制得的导电纤维具有较高的聚苯胺含量和优良的导电性能,电导率达10~(-2)S/cm数量级。  相似文献   

5.
以盐酸为掺杂剂,在苯胺单体氧化合成导电聚苯胺的聚合反应过程中,通过加入N-苯基对苯二胺,可以显著加快聚苯胺的合成反应速度,并提高聚苯胺的产率.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生成的聚苯胺呈现出明显的纳米纤维形貌特征,直径约50 nm,长度可达微米.实验表明:聚苯胺的产率和电导率都是随着HCl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浓度1 mol/L的盐酸掺杂下合成的聚苯胺的电导率最大;在苯胺和酸浓度固定时,改变氧化剂过硫酸铵的量也会影响聚苯胺纳米纤维的产率和电导率,n(苯胺)∶n(过硫酸铵)=1∶1时,生成物聚苯胺的电导率最大.  相似文献   

6.
用湿法纺丝制备琼胶纤维,扫描电镜(SEM)观察纤维的表面形态,并且测试了纤维的拉伸性能和吸水性能。结果表明用二甲基亚砜(DMSO)做溶剂,50%无水乙醇做凝固浴,纺丝原液的溶度为12%,可制得纤维性能良好的琼胶纤维,而且纤维的拉伸强度达到了5.52 cN/tex,在蒸馏水中的膨胀度为114%,在0.9%的盐溶液中为111%。  相似文献   

7.
采用表面活性剂模板制备聚苯胺纳米纤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在一定的水溶度下形成的超分子结构为聚合模板,诱导苯胺单体的自组装和聚合,成功地制备出了长度和直径有明显差异的聚苯胺纤维。通过透射电镜表征出了纤维形貌上的差别,用红外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了聚苯胺纤维的分子结构。此外,利用小角X射线散射仪对纤维形成的机理进行简单的探讨,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超分子结构不但能引导单体自组装,还能起到诱导聚合的作用,对纤维的直径和长度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溶液湿法纺丝制得甲壳胺湿纤维,分别在不同温度以及不同伸缩比下干燥定型。通过测定纤维的取向度、结晶度、吸水率、密度以及纤维的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了纤维的定型条件及性能的关系,确定了纤维的最佳定型条件。  相似文献   

9.
 以聚丙烯接枝苯乙烯纤维(PP-g-ST)为原料,经过酰基化和胺基化反应制备了四乙烯五胺型螯合纤维(TEPACF),并对酰基化和胺基化反应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TEPACF 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合成工艺。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热重分析、X 射线衍射和机械强度测试进行了表征和性能测试。吸附性能测试结果显示,TEPACF 对In(Ⅲ)的吸附容量达到0.53 mmol·g-1,一定pH 值条件下,TEPACF 对In(Ⅲ)具有很好的吸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方法,在气相中将nylon6纤维表面合成一层导电高分子-聚笨胺。盐酸作质子酸掺杂剂,得到纤维的电导率高达10~-1S/cm数量级。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测试方法分析了不同反应条件得到的聚苯胺结构的不同,显微摄影法确认了导电纤维是皮芯层结构。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可以宽频带扫频同时测量电磁介质的复介电常数εr和复磁导率μr的带线法,推导出了由带线网络的S11及S21表示εr及μr的理论公式.对带线夹具进行了设计,给出了铁氧体及吸波材料样品的测试数据.测试表明,带线法具有准确性高、特别适宜大损耗材料的测量和容易操作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用传输式谐振腔法测量了Li-铁氧体/Bi-Sr-Ca-Cu-O-超导体/聚偏氟乙烯三元复合材料的微波(8-11GHz)复数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符合对数加和规律。Bi系高温超导体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3.
对高性能混凝土渗透机理的研究可以分析水灰比、孔隙率和掺入粉煤灰、硅灰等因素对高性能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在工程中,我们可采取适当措施提高水泥石的密实度,改善孔结构,增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抗渗性,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转移矩阵方法,研究了负介电常数材料和负磁导率材料组成的双层共轭结构的共振隧穿问题.结果表明,当具有色散的负介电常数材料和负磁导率材料排列在一起组成共轭结构时,在频率满足某个特定条件下,电磁场能量局域在界面上的模式将会演变为共振隧穿模,导致共振透射的发生,这种现象不随入射角和入射波的偏振状态而变化.同时得到了共振隧穿模的品质因子随材料厚度的增加而增加,材料含弱吸收时的结果相同。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上分析了电磁波在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同时为负数的媒质中的传播特点.详细讨论了电磁波以垂直入射和斜入射两种方式照射到不同媒质的分界面时,电磁波的传播规律,介绍了右手物质和左手物质的分界面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并与两种右手物质的分界面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应用终端开路同轴线传感器,采用微机控制的自动测量装置,在频率为0.1-10GHz的范围内对不同物质的复介电常数进行了非破坏性测量。从理论上讨论了测量原理,并对实验结果同有关文献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Europium,Samarium and Terbiumternary complexeshave been well known for their enhanced luminescencecharacteristics based on4f electronic transitions of Sm3 +,Eu3 +and Tb3 +ions[1 -3]. Compared to many kinds ofligands for rare earth complexes ,the ligands of aromaticacid have stable structure ,good ther mal stability and highefficient fluorescence . So the aromatic acid ligands hadbecome the other i mportant ligands followed by β-diketone[4].The research on this kind of rare earth…  相似文献   

18.
为了建立通用的数学模型求解谐振腔内介质的复介电常数εr,根据时谐电磁场的波动方程和边界条件,导出以εr作为本征值的变分方程,并应用于矩形腔内的介质柱,求解步骤有较大简化.测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求解大尺寸、高介电常数、低损耗的介质样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传输反射原理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利用散射数来求出复数形式的磁导率和介电常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建立同轴线的测试模型并将一个待测的材料放入其中,测试出其散射参数,从而将它们代入算法进行求解.在文章中通过比较几种反算电磁参数方法的结果,进行优化改进,从而得到一种新的算法.该算法可以在较宽的频带内准确地得到电磁参数并且同样适用于左手介质.  相似文献   

20.
Microstructures of laminates produced by epoxy/ carbon fibers with different fiber volume fraction were studied by analyzing the composite cross-sections. The main result of the compaction of reinforcement is the flatting of bundle shape, the reducing of gap and the embedment of bundles among each layer. The void content outside the bundle decreased sharply during the compaction until it is less than that inside the bundle when the fiber volume fraction is over 60%. The resin flow velocity in the fiber tow is 10^2 - 10^4 times greater than the flow velocity out the fiber tow no matter the capillary pressure is taken into account or no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