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司马迁是否肯定天命、或者强调人为的问题,加以重新审视;根据《史记》中关于“天道与人的关系”、“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文字材料,探讨司马迁的天人观。认为,在他的思想中,天命与人为不是对立的,而是自然和谐的整体;而贯穿在一切之中,又是一切自身的“天道”,就是先秦哲学“万物既出于一”的“一”。  相似文献   

2.
邱蔚华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1):28-29,35
悲剧形象塑造充分展示了《史记》杰出的写人艺术成就,通过分析《史记》悲剧形象的塑造,探讨司马迁独特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3.
自《史记》问世以来,就以“实录”著称,“不虚美,不隐恶”俨然已成其代名词。为了使历史的真相不被轻易掩埋,司马迁在写法上格外做了一些研究,采用了很多看似矛盾的写法,如宁编史,亦要申正;借迷信,以表憎恶;露破绽,以揭隐情;“口是心非”,以彰性情;引议论,以呜不平;筛选材料,以抒己见等,彰显了这位史学大家的真性情。  相似文献   

4.
悲剧形象塑造充分展示了《史记》杰出的写人艺术成就。通过分析《史记》悲剧形象的塑造,探讨司马迁独特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5.
《平准书》与《货殖列传》反映了司马迁的“以富利为核心、肯定工商经济、主张合理劳动致富,反对权力以成富”的自由经济思想;同时,司马迁还以其经济思想对汉武帝的经济政策进行了批驳。  相似文献   

6.
扬名意识源于人类延续个体生命历程的愿望,是人类追求不朽的永恒梦想。其对现世功业的执著追求,实现不配人生的进取精神,深刻影响着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司马迁在扬名意识下创作了《史记》,在为历史人物立传扬名的同时,也使自己留名青史,流芳百世了。  相似文献   

7.
《史记》的五体结构,不仅是一种历史编纂方法,而且是司马迁民族思想的形象反映。它记事起于黄帝,表现了司马迁各民族皆为黄帝子孙的民族大一统思想。《史记》的体制结构象征着历史的大一统方向。《史记》结构上的尊汉倾向厦其等列天子臣民的体例安排,是司马迁民族大一统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略论司马迁《史记》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的悲剧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从司马迁的人生际遇、时代熏染及对楚文化继承方面阐述了《史记》悲剧色彩产生的原因,并着重分析悲剧中各种人物的命运,从而剖析了《史记》悲剧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方美学史上一般将审美意识形态分为美与崇高两类。古罗马时代的文艺理论家朗加纳斯在其名著《论崇高》中,已经勾勒了崇高不同于美的特征。本文由朗加纳斯关于崇高的论述出发,对司马迁的《史记》作一分析,认为《史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它所体现的正是一种崇高之美。  相似文献   

10.
凌稚隆《史记评林》汇集了万历四年以前历代历家研究《史记》的成果,仅收录明代的《史记》研究就有60余家。通过系统梳理《史记评林》中明人研究《史记》的相关内容,借以洞悉明代《史记》评点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通史巨著,较为全面地记录了我国汉代之前中华文明的主要成果,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近三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且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史学成果。  相似文献   

12.
《战国策》是《史记》的重要史料来源,从把握《史记》与《战国策》中苏秦、张仪的形象异同可以见出司马迁受辱不馁的人生观、尊重史实公平公正的史官精神及其在材料的增删改写方面取得的卓越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3.
从《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第一次把经济方面的史料收入历史书中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 ,阐明了自己的经济思想 ,对于当今制订经济政策、发展经济 ,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史记》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司马迁善于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刻划人物形象。通过细节描写 ,烘托环境气氛 ,反映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预示人物的结局。通过细节描写 ,阐明深化主题 ,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具体感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分别是司马迁的哲学观、历史观和文学观,文学观是主体,哲学观和历史观是两翼,它们是翱翔在文学自由王国的精灵.“究天人之际”的哲学观使《史记》具有形而上的超越品质;“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使《史记》具有深厚的历史感;“成一家之言”的文学观则赋予《史记》艺术性、审美性,三者异质同构,共同建构起《史记》文化意蕴的高楼大厦,使《史记》光芒四射、魅力无穷.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从司马迁《史记》选择历史人物的原则之奇,塑造人物手法之奇,历史人物入选体例之奇,突出人物性格的故事情节之奇,所塑造的人物之奇等几个方面论述司马迁塑造人物爱奇的审美取向及其爱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作家创作出了数量众多的史记戏。他们深知《史记》的巨大影响力,于是自觉地继承了《史记》思想内容和艺术方面的特点。然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剧作家无疑要用自身的观念审视历史,同时还要顾及观众的心理,应对严酷的法律,因此又不可避免地对《史记》进行了重构。  相似文献   

18.
古代的封建社会中,男权当道,在“女祸”及“后妃干政”的有色眼镜下,对女性的评价总是失之偏颇,吕后亦难逃此劫,吕后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形象一直是负面的。本文拟就从《史记》所栽的史料出发,以社会学的“角色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入手,对司马迁笔下的吕后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进行分析,力求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这位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有感于水之利害关系巨大,在《史记》中首创《河渠书》,以记载战国至汉武帝时期全国水利建设的情况。在对《河渠书》做简要介绍的基础上,主要是对文中出现的水利工程及其利用的水系进行归纳,并试图探讨《河渠书》中所提及的水利工程在当时发挥的效用及其对现今水利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同时代的人对老子其人其书的看法就是老子观,它是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史记》是最早为老子立传,同时也是最先使用“黄老”一词把老子和黄帝联系起来的著作,基本体现了西汉前中期的老子观。本文以《史记》为中心分析了西汉老子观的特点,揭示了西汉中期以前,尽管统治阶级十分推崇老学,但却未形成神化老子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黄帝被大肆神化,“黄老”连称的出现推动了老子角色在汉武帝之后向神仙的正式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