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当今不是一个能论及"救赎"的时代,在"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麻木里,说"救赎"是会被人笑话的,更没有人相信谁能拯救谁。但是,倘若还有不死的灵魂,还有精神的坚持,难道真的会完全丧失对"救赎"的期许吗?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绝境,没有任何获救的可能,倘若"救赎"能从遥远的天边,稍露一点气息,也会使濒临死亡的生命有起死回生的可能。莫言荣获诺贝尔奖,除了颁奖词言明的,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当代社会"融合,人们更注意到,莫言创作中那表达"复杂感情"的"细腻笔触",以极强的生命力来揭示中国人的心路历程。故可以说莫言是"以文学的方式,成就尘世的救赎"。  相似文献   

2.
黄夏 《世界博览》2012,(24):50-51
2012虚构类图书盘点海外华语文学作品集体从榜单消失,那么这一年里,除了诺贝尔奖作品,我们还可以读什么?时值岁末,照例要对一年来的文学出版做一番点评。今年文学界最大的事件莫过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多少改变了往年波澜不惊的图书市场格局,以至出现"几分"天下的气象。所谓"波澜不惊",便是引进版小说对原创图书的全面优势。在莫言得奖之前,加西亚·马尔克斯的  相似文献   

3.
<正>文学是与音乐相通的艺术,由阎肃创作、那英演唱的《雾里看花》这首歌可以很好的表达莫言小说带给读者的感受。在40余年的文学创作中,莫言以11部长篇、34部中篇、80余篇短篇小说,([1])构建起一个"变幻莫测"的文学世界。这个"涛走云飞、花开花谢、纷纷扰扰"的文学世界是那样地恢宏又驳杂,不仅令读者常有"雾里看花、  相似文献   

4.
《潍坊学院学报》2019,(3):12-15
<正>为响应国家中国文化/文学"走出去"的号召,切实有效地推动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为代表的中国当代优秀作家作品及相关研究成果走向世界,由首都师范大学张志忠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13&ZD122)项目组,于2019年4月3-7日  相似文献   

5.
《潍坊学院学报》2016,(1):28-29
<正>2015年11月21日—22日,由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潍坊学院承办的"莫言与新时期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潍坊举行。来自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潍坊学院等5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并提交论文50余篇。会议采取大会主题发言、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等形式,与会学者围绕着"莫言与新时期文学"这一主题,在莫言作品研究、比较视野中的  相似文献   

6.
<正>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研究总结70年来中国文学的光辉成就与创作经验,探索发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新范式、新动向,推动莫言研究进一步深化升级,繁荣发展文艺事业,2019年10月19日——20日,由潍坊学院、高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高密市文化和旅游局、高密市莫言文学馆承办的"新中国文学70年与莫言研究"暨"红高粱文学现象"学术研讨会在山东高  相似文献   

7.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主要代表作有: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莫言的《红高梁》等。文章结合寻根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对其不当之处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8.
《潍坊学院学报》2017,(3):14-20
迄今为止,莫言共创作了十一部长篇小说,虽然形式上各种各样,艺术表现方法多姿多彩,但写作内容无外乎两个,一个是历史,一个是现实,莫言总是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辗转腾挪。这一点,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学高度一致,而且表现出了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崇尚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高尚追求。  相似文献   

9.
小说中的刑罚书写绕不开中国新时期刑法的转变与影响.余华、王小波和莫言等作家都在小说中透过刑罚书写呈现暴力,并侧重表现精神的刑罚.对这一现象进行探析,如果将1979年《刑法典》的颁布作为现实背景,那么法律的缺失与文学的填补是不可忽视的原因.莫言发表于2001年的《檀香刑》则以历史小说的形态解构历史,书写重刑的惨烈与人性的幽微.从余华到莫言,文学上趋于频繁的刑罚书写与法律上呈现的"重刑"趋势形成同构与补充关系.从刑罚的几个关键词暴力、荒诞、历史文化入手,能对这一关系有更加深入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西方世界的提升诉求凸显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海外译介在提升我国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上的重要性。莫言先生作为新时期文学代表作家获得诺奖是西方文学界对中国文学的充分肯定,同时说明莫氏作品海外译介是我国文学外译的典型的成功案例。在分析比较"熊猫丛书"和"莫氏译介"两次文学外译案例后,本文从译者选择和译介模式角度探索以新时期文学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理想的译者取向。  相似文献   

11.
莫言一直是站在中国先锋文学最前沿的作家.他在80年代的现代主义艺术实验和先锋写作中脱颖而出,并在其以后的创作中始终坚持扎根于民间的先锋写作.回顾其创作历程,可以印证莫言走过了一条"物极必'返'"的创作道路,具体而言就是一种对西方现代主义特别是欧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民间化改造.  相似文献   

12.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它代表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时代价值。这种时代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学的民族精神价值,二是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学的文学价值,三是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学的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13.
《潍坊学院学报》2016,(1):26-27
<正>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莫言在中国文坛崛起以来,莫言文学研究一直长盛不衰。与莫言高水平的文学创作相对应的,是30余年颇有建树的莫言文学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既为后继研究者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也提高了莫言文学研究的门槛和标竿。后来的研究者想要在莫言研究领域争得一席之地,唯有挖掘新材料、开拓新视域、提出新观点、使用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暖》,在尊重原小说主题思想和文学构思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二度创作和改编,使影片充分发挥了电影艺术作为与文学文本截然不同的艺术门类的优势。笔者将从表面层次的悲喜转换、女性意识走向觉醒,以及精神的忏悔和良心的救赎这三个方面,结合原作,阐述《暖》这部影片之所以可以实现成功修辞移植的原因所在。在艺术思维、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三个方面展现了影视作品新的艺术生命力和魅力。  相似文献   

15.
《半亩方塘》是一部充满莫言元素的散文、文学评论集,通过回忆作者与莫言的交往、对话,以及对莫言经典作品的赏读和品鉴,以比较文学的世界性眼光,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评析了莫言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学精神,诠释了莫言对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独特理解。字里行间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意、深切的人文关怀、独特的批评视角以及醇厚的美学意味。  相似文献   

16.
在“一带一路”理念的影响下,中国与白俄罗斯之间的文学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事件进一步激发了白俄罗斯汉学界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兴趣。鉴于白俄罗斯学界主要借助俄语史料来研究中国文学,所以对中国文坛的关注具有一定的趋同性。总体上看,白俄罗斯对莫言的接受和研究尚处于基础起步阶段,主要将莫言与阿列克谢耶维奇进行平行研究,探讨两位作家的创作异同,重点关注他们在所处的时代语境、生活背景、创作影响源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白俄罗斯汉学界对莫言创作的认知视野。  相似文献   

17.
《创新科技》2012,(11):1
<正>中国作家莫言10月11日获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传来,互联网上立刻轰动。按说中国人应以"平常心"看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的诺贝尔文学奖与世界顶级文学成就的相关度,比科学奖在同领域的相关度要低很多。更重要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以往表现常有政治化倾向,有点向"和平奖"学。莫言是中国本土作家,也是大陆主流作家,是在中国及世界华人社会被阅读最多的华语文学大师之一。他获奖至少在这一次驱散了中国人心头对  相似文献   

18.
高密东北乡给予了莫言童年更多的是饥饿和孤独,但是也给予了莫言一笔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是故乡给予的饥饿与孤独使他走向了文学,走向了市场,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19.
莫言的小说多以农村为背景,他那些获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大都以农村题材为主。九十年代末期,莫言开始城市题材短篇小说创作,把笔触伸向城市,探寻城市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虽然莫言的城市题材小说没有取得农村题材小说那样的辉煌成就,但他以《沈园》为代表的城市题材小说创作的尝试,显示了他拓展他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之外版图的努力,也是他始终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表现。虽然莫言对于城市题材不如农村题材熟悉,但极具创造力的他采用寓言化等方式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的城市题材小说同样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沈园》就是他寓言化城市小说创作的尝试,采取迂回手法而不是直白的表达思想,达到言在此意在彼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红高粱》与“新历史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言是新时期的重要作家,莫言的写作突破了当代文学的传统规范,具有一种革命性的意义.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既被视为"寻根文学"的终结,也被视为"新历史小说"的重要起源和代表作品.<红高粱>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与当时有关人物性格复杂性的理论探讨有着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当代典型理论的重要变化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规范的崩溃及其对于创作的影响.<红高粱>和"新历史小说"的潮流与20世纪50年代<红旗谱>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强大规范构成了明显的对话关系,其"情欲化的历史"和"迷宫般的历史"鲜明地体现了对"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颠覆和重写.同时,<红高粱>的解读和"新历史小说"现象的命名与阐释本身也是一个在阐释中不断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