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利用离析技术、显微观察和组织化学鉴定等方法,对白木香的木质部结构及组织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质部由5部分组成:髓心、内涵韧皮部、木射线、导管、纤维管胞。内涵韧皮部呈多孔型均匀分布;木射线单列(双列少见)异型Ⅲ;管孔排列为径向管孔团、复管孔、管孔链和单管孔;导管侧壁有互列纹孔式和附物纹孔;纤维管胞侧壁有单斜附物纹孔;径列条及栓塞首次在白木香中发现;进一步证实淀粉、还原性糖和挥发性成分在不同年龄的木质部里含量及储存部位存在差异。本研究为沉香的形成提供基本的解剖学证据。  相似文献   

2.
六属木兰科植物茎次生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滑瞳切片技术和显微镜的手段观察了木兰科一年生茎的次生结构特征。通过对中国木兰科6属12种植物一年生茎的次生结构进行描述和比较研究,为木兰科系统分类和林业资源树种的选择提供实验语气和积累研究资料。研究结果表明:木兰科植物茎的次生结构与其它原始木本双子叶植物相比表现出次生进化性状;次生木质部导管在横切面上的大小、形态和分布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并有导管分布密集、管孔链和管孔团占优势向导管分布稀疏、单  相似文献   

3.
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属于极小种群保护物种,野外更新困难。 为了解红榄李原生群落的红树植物物种多样性特点,对当地的群落特征、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进 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红榄李的2个原生群落中,红树林物种组成差异显著,三亚铁炉港样 地物种较丰富,陵水新村港样地物种较少;(2)红榄李的2个原生群落均为结构简单的乔灌型群落, 群落内乔木层和灌木层均为多物种形成共建种,红榄李竞争力较弱,均不是优势种;(3)三亚铁炉 港样地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陵水新村港样地,红榄李植株数量较多,说明物种丰富更 有利于红榄李生存。  相似文献   

4.
华中五味子根、茎次生木质部的比较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华中五味子根、茎次生木质部的观察表明,其根、茎次生木质部的解剖特征基本相同:散孔材;导管分子相对较长,其末端略倾斜,单穿孔;侧壁纹孔类型为梯状具缘纹孔和单纹孔,梯状、对列或互列;仅具纤维管胞,无韧型纤维;木薄壁组织离管型和傍管型;木射线均存在异形Ⅱ型.华中五味子次生木质部既表现出明显的原始特征,如散孔材,导管分子相对较长,单孔率高,梯状具缘纹孔,仅具纤维管胞,无韧型纤维,木射线为异形Ⅱ型;同时又表现出一些较为进化的特征,如导管分子以单穿孔为主,端壁倾斜度较小,单纹孔,木薄壁组织傍管型,说明五味子科是最原始类群中进化程度较高的类群.与根相比,华中五味子茎的次生木质部导管短宽,导管分布频率大,单孔率高,纤维短而窄,射线短而窄.茎次生木质部的这种“小型化”与其特定的功能和生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利用分带值的方法调查了海南东寨港和清澜港的红树林群落结构组成状况,比较了4种非胎生红树植物(瓶花木、海漆、榄李和老鼠簕)的繁殖体散布特征(大小、质量和漂浮性)和萌发的初始时间和萌发率的情况.4种非胎生红树植物在潮间带的位置从海到陆依次是:瓶花木、海漆、榄李和老鼠簕.繁殖体的大小按长度依次是榄李>老鼠簕>瓶花木>海漆,按质量依次是老鼠簕>榄李>瓶花木>海漆.瓶花木和榄李有很好的漂浮性,其次是海漆,老鼠簕的漂浮性最差.榄李的种子具有休眠的特点,因此萌发实验用50 d湿处理对榄李进行解除休眠.盐度高于30时榄李不能萌发,而老鼠簕对盐度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在30盐度以下,萌发率都很高,甚至达到了100%.4种非胎生红树植物繁殖体的散布特征和萌发情况,对于了解红树植物在潮间带的分带现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榄李属植物常被用作燃料和建筑材料,其含有黄酮类、萜类和甾醇类等化学成分,具有 抗氧化、抗菌、细胞毒性和保肝等药理活性,它作为珍贵的海洋药用植物资源值得广泛关注。文章 对榄李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行综述,为榄李属植物的进一步合理开发和应用提供 科学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7.
4种耐风沙盐碱植物导管分子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导管分子离析及光学显微技术,对榆属3种植物与胡颊子属植物沙枣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进行了比较结构学研究.结果表明:栓皮眷榆、蒙古黄榆、白榆和沙枣离析导管分子在风沙盐碱的恶劣环境下演化出不同的形态和各自的适应性.榆属3种植物导管分子侧壁均为螺纹加厚,纹孔为对列-互列型,但导管分子平均长度和平均直径呈反比.沙枣导管分子侧壁为全面加厚,纹孔为进化的孔纹,直径远大于榆属3种植物.分析表明,沙枣最适宜沙地种植,可用来做绿化树种.  相似文献   

8.
通过石蜡切片法制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了黄连叶、根的形态解剖结构.结果表明:黄连叶为等面叶,表皮由1层排列紧密的表皮细胞构成,细胞外壁角质膜较薄,气孔只分布于下表皮;叶肉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叶脉不发达;根中导管数量少,孔径小,次生木质部不含射线.上述特征表明黄连为典型的阴地植物.  相似文献   

9.
采用了徒手切片法和离析制片法对忍冬科的两种锦带进行了木材比较解剖学的研究,主要是对其次生木质部进行研究,对红王子锦带和亮粉锦带次生木质部中的导管分子的长度、直径、数量、分布以及次生木质部中的纤维、射线等特征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锦带的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基本相同,但红王子锦带要比亮粉锦带的次生木质部更进化一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毛竹材导管细胞壁上纹孔结构的主要特征,为深入认识竹类植物生理输导作用和竹材横向渗透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观测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J.Houz.)材导管及导管树脂铸型的扫描电镜图像,研究纹孔的几何形态、分布规律和纹孔膜结构等特征。【结果】依据纹孔缘与纹孔口的相对位置和大小关系,将毛竹导管具缘纹孔分为两侧均没有纹孔缘(PⅠ)、仅在单侧有纹孔缘(PⅡ)和两侧都有纹孔缘(PⅢ)3种类型。纹孔内口和外口(短轴方向)尺寸分别为0.9~2.7 μm和1.1~3.8 μm; 纹孔膜有微纤丝暴露与被覆盖两种状态,多数具渗透性; 后生木质部导管上的纹孔呈选择性分布,总是密集于靠近维管束几何中心的一侧管壁; 毛竹维管束内分散有小导管,且相互以具缘纹孔对连接; 部分导管内含有侵填体。【结论】综合运用常规解剖方法和树脂铸型技术,不仅可以较系统地研究导管主要特征,还发现了毛竹材中特殊的导管结构和纹孔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海桑属(Sonneratia)红树植物木材结构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对海桑属6种红树植物木材结构进行观测。首次报道了海桑属植物具有纤维状导管分子,并对其生态学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时对其次生木质部的形态结构特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总体和描述,以作为比较解剖学的依据,进一步讨论海桑属和红树植物其它属木材结构相异的原因。对海桑属与同一科的八宝树属(Daubanga)木材结构进行比较倾向于支持海桑属和八宝树应独立为同属一科的两族。  相似文献   

12.
范航清  陈利洪 《广西科学》2006,13(3):226-227
红树植物红榄李[Lum n itzera littorea(Jack.)V o igt]在我国现存仅有359株左右,全部分布在海南,极度濒危。具体地点为三亚铁炉港(9株)、陵水大墩村(约340株)、海口的东寨港(10株,移植)。只有陵水的红榄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我繁殖能力。红榄李具有双花期,可与榄李(L.racem osa)混生。红榄李种子萌发率低,人为干扰严重是影响红榄李种群生存的主要原因。建议把陵水大墩村红树林分布区设为保护区,恢复红榄李生境,抢救我国目前唯一一处尚具有自我繁殖潜力的红榄李野生种群。  相似文献   

13.
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和镜质体反射率等实验室分析技术,对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沙河街组开展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研究,总结次生孔隙的发育分布规律,最终探讨研究区储层储集性能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孔隙,纵向上主要发育3个次生孔隙带,有机酸、CO_2和黏土矿物转化是研究区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沉积相类型、成岩作用、黏土矿物转化以及烃类的早期充注对研究区碎屑岩储集性能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毛竹与樟子松木材孔隙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竹木材料孔隙结构特征是影响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定量表征与直观观察相结合方式探索竹木材料内部孔隙结构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建立竹木材料内部孔隙结构与组织构造的对应关系,分析竹木材料内部孔隙结构差异,研究孔隙结构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方法】以毛竹和樟子松木材为试验材料,采用压汞法对材料的孔隙率、孔体积、孔径分布、比表面积等参数进行定量测试,分析材料的孔隙结构特征。采用扫描电镜对材料的组织结构(毛竹:导管、筛管、薄壁细胞和纹孔等部位。樟子松:管胞、射线薄壁细胞、纹孔等部位)进行观察,确定各组织结构所构成孔隙的孔径范围。【结果】孔隙率(毛竹47.58%、樟子松67.16%)及汞压入量(毛竹0.633 mL/g、樟子松1.596 mL/g)测试结果表明毛竹内部孔体积显著低于樟子松。总孔面积(毛竹82.04 m2/g、樟子松18.16 m2/g)及中孔孔径(毛竹33.8 nm、樟子松445.0 nm)对比结果表明毛竹中大部分孔隙集中在孔径较小区域(32.4 nm左右),而樟子松木材中孔隙孔径主要集中在226.7、7 082.3 nm左右,造成毛竹孔面积显著高于樟子松木材。结合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可知,毛竹中孔径11.3~100 μm范围内孔隙主要对应导管、基本组织中的薄壁细胞及纤维细胞。而835.0 nm左右孔隙对应基本组织及纤维细胞上纹孔。樟子松木材中孔径20 μm左右孔隙对应樟子松木材管胞; 而7 082.3 nm左右孔隙则对应具缘纹孔的纹孔口和射线薄壁细胞。此外,毛竹和樟子松木材中孔径小于1 μm的孔隙结构(毛竹中32.4 nm左右,樟子松木材中226.7、749.9 nm左右)主要位于具缘纹孔塞缘及细胞壁上。【结论】采用压汞法和扫描电镜观察方法可以实现对毛竹及樟子松木材孔隙结构的表征分析,有助于分析竹木材料性能差异产生的原因。然而,在通过压汞测试材料孔隙结构参数时,受墨水瓶孔效应影响,部分孔径较大的孔隙被认为是小孔,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后续研究应考虑竹木材料的孔隙形态,从而实现对竹木材料孔隙结构的全面准确表征。  相似文献   

15.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比较了桃金娘科(Myrtaceae)9属21种木材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多数种木材生长轮不明显,几乎都为散孔材,木材分子非叠生,导管分子单穿孔板,管间纹孔具附物,胞间道和管状分子壁螺纹加厚壁缺如,少数种有分膈纤维。2亚科间木材结构有明显差异,桃金娘亚科(Myrtoideae)木材结构较细籽亚科(Lep-tospermoideae)原始。  相似文献   

16.
十字花科6种植物花粉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十字花科6个种(油菜、芥菜、甘蓝、萝卜、诸葛菜和桂竹香)的花粉微观结构。用醋酸酐分解法处理花粉粒,用光学显微镜测定大小,并以扫描电镜观察比较它们的外壁纹饰及孔沟开头等发现,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相关性,为这些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孢粉形态方面的分类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观察表明:四合木和霸王的叶都有一条主脉和一条从基部出发止于叶缘中部的大侧脉;二者都为环孔材。同时,二者都以发达的皮层纤维、叶肉棚栏组织发达、叶肉细胞壁皱褶等共同的方式适应干旱环境。四合木和霸王有许多明显的解剖学差异,以不同的方式适应干旱环境,表现出系统上的差异,如四合木初生根为四原型,而霸王及蒺藜科绝大部分类群的根为二原型;四合木次生木质部为同型单列射线,多生活纤维而少木薄壁细胞,而霸王为同型单列和同型多列两类射线,以后者为主,并且多木薄壁细胞而不见生活纤维;四合本叶表皮的角质膜薄。密度丁字毛,气孔极下陷,而霸王叶表皮角质膜厚,无表皮毛,气孔下陷较小;此外,四合木基本组织中富含簇品细胞,茎中具特殊的油细胞,而霸王中不存在。这些差异特征支持一些分类工作者把四合木属从霸王亚科分出,新成立四合木亚科(Tetranenoideae Maet S. Z. zhang)。  相似文献   

18.
The genus Sciadopitys, containing a single species (S. verticillata), is the only ext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Family Sciadopityaceae (Coniferales), and is a remarkable living fossil. Although some leafy fossils have been ascribed to Sciadopityaceae, fossil xylem material with a close affinity to this family is very rare, and there have been no fossils found showing both pith and primary xylem structures, which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wood identification. Thus, it has been difficult to use fossil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wood anatomy evolution in the sciadopityaceous plants over geological time. In this note we briefly report on Sciadopitys-like fossil wood found in the Middle Jurassic of western Liaoning, which bears well-preserved Protosciadopityoxylon-type secondary xylem, endarch primary xylem and heterogeneous pith.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fossil specimens of the Sciadopityaceae with such detailed preservation of wood structures. The discovery provides precise anatomical evidence for reconstructing the evolu- tionary history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ciadopityaceae, as well as contributing to understanding of the fossil diversity of the Jurassic Yanliao Flora in norther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