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酸解性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见的芳香二酸(对苯二甲酸和1,4-萘二甲酸)与1,4-二(2-乙烯氧基乙氧基)苯(1,4-DVEB)聚合,得到了2种新型的芳香酯缩醛聚合物,这些聚合物在各种常用溶剂如丙二醇甲醚醋酸酯(PG-MEA)、二氧六环、乙二醇乙醚中有较好的溶解性,分子量(Mn)3 000~5 000,热分解温度都大于230℃,用DSC测得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在60℃左右.这2种酯缩醛聚合物在室温即可酸解,因此可与光产酸剂等组成无需后烘加热的正性化学增幅型感光成像材料,可用于高感度PS版或UV-CTP版感光剂.  相似文献   

2.
用两种液晶单体 4 丙烯酰氧基 1 丁酸胆甾醇酯和 4 烯丙氧基苯甲酸对氰基苯酯通过接枝共聚 ,引入到聚甲基含氢硅氧烷中制得了一系列侧链液晶聚合物·通过采用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 (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差示扫描量热方法 (DSC)及偏光显微分析方法 (POM )等研究了该系列液晶聚合物和单体的液晶性能·随着聚合物结构中胆甾醇酯类单体组分质量分数的增加 ,系列液晶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呈现上升趋势·所有聚合物都具有较宽的介晶相范围·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RE(BenA)_1Rh6G三元配合物的最佳合成条件,(RE=Eu ̄(3+)或Tb ̄(3+),BenA:苯甲酸,Rh6G:Rhodamine6G).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组成为RE ̄(3+):BenA:Rh6G=1:4:1.用DTA和TG测定了它们的热分解行为,用IR光谱确认了RE ̄(3+)与BenA配体间形成配位键。UV吸收光谱和电导法测定结果表明,Eu ̄(3+)和Tb ̄(3+)两种配合物为1:1型离子缔合物。与相同条件下合成的La ̄(3+),Y ̄(3+)三元配合物一样,在365nm光激发下,它们的有机溶液均可观察到强烈的荧光,测得Eu ̄(3+)和Tb ̄(3+)的固态三元配合物荧光光谱,其最大发射峰分别为635和613nm.根据固体荧光光谱结果,看不到稀土金属离子对立的贡献。由此看来,在这两种含不同稀土元素的固体三元配合物体系中,显示为l ̄*→L发光特征。  相似文献   

4.
热固性聚丙烯酸酯树脂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丙烯酸(AA)为原料,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二甲苯、醋酸丁酯作溶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酯预聚体。讨论了反应体系、温度、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聚丙烯酸酯预聚体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然后用环氧树脂和邻苯二甲酸酐作为固化剂固化,得到了附着力好,耐水性优异的聚合物涂膜,通过凝胶渗透色谱仪(GPC)、热失重分析仪(TG)、示差扫描量热分析仪(DSC)等对聚丙烯酸酯预聚体及其涂膜的分子量大小及其分布、热稳定性、玻璃化转变温度等进行了研究;GPC测得聚丙烯酸酯预聚体的 =6094, =12101,分子量分布为系数1.9,DSC测得聚合物涂膜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7.8℃,TG测得当聚合物涂膜质量损失20%时温度为378.59℃。  相似文献   

5.
采用以α-氰基丙烯酸乙酯(EtCNA)为基本反应单体,与水溶性酸单体共聚,合成了一系列的EtCNA-AA二元共聚物,EtCNA-A-MMA三元共聚物和EtCNA-AA-MMA-BA的四元共聚物,研究了合成工艺与产品性能之间的关系,得出适宜的工艺条件。采用自乳化成盐的方法,得到聚α-氰基丙烯酸乙酯毫微米球。对乳液粒子的形态、乳液粘度以及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Tg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元共聚物与二元、三元共聚物相比,乳液粒子粒径小,粒径分布均匀,并具有较适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6.
利用DIN磨耗机和止滑性能测试仪研究了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与三元乙丙橡胶(EPDM)不同共混组成共混物(EVA/EPDM)的交联发泡材料的摩擦磨损行为过程.发现随着EPDM的质量分数从0增加到50%,其摩擦系数逐渐增大;而当EPDM质量分数为20%时磨耗体积达到最大值,随后减小.发泡剂和交联剂用量的变化对摩擦系数影响不大.这是由于材料各组分分子结构、材料微观泡孔结构和材料力学性能的变化引起的,而材料的摩擦和磨损又相伴相生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MD).采用COMPASS力场和等温等压(NPT)系综来获得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在不同温度下的比体积、径向分布函数和形变等参数.在220-480 K范围内模拟体系的比体积、形变及相关径向分布函数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在玻璃化转变温度处出现拐点,最终确定了PET的玻璃化温度,模拟计算的结果与实验值接近.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聚合物基体的敏感膜电极对聚氧乙烯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响应性能,采用差热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等测试手段,对聚合物基体的结构以及聚合物基体与活性物质的相容性进行了系统的探讨。研究表明,具有良好响应性能的聚合物敏感膜基体应满足下列条件:分子链为柔性长链,不结晶、不交联,敏感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室温,并且基体与活性物质的溶解度参数接近,二者充分相容。  相似文献   

9.
将不同比例的聚环氧丙烷三元醇和工业生产的接枝聚环氧丙烷三元醇昆合,与甲苯一异氰酸酯或碳二亚胺改性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快速反应,合成了两类聚氨酯/乙烯酯脂互穿聚合物网络。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它们的拉伸断面以及经DSC的测定,结果表明,添加少量工业接枝聚醚多元醇,由TDI合成的IPN,其两个络间的相容性有较显著的改善,显示出好的拉伸性能。然而,L-MDI合成的IPN,随工业接枝聚醚多元醇的加入,网格间的相容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光辅助引发技术,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丙烯酰胺(AM)、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和丙烯酸钠(AANa)的共聚物P(AM-DAC-AANa).考察了m(DAC+AANa)∶m(AM)、引发温度、单体(AM+DAC+AA)质量分数、反应液pH值、硫脲质量分数、偶氮类引发剂质量分数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结果的影响,并与传统的引发剂引发聚合结果进行了对比.在m(DAC+AANa)∶m(AM)=15∶85,引发温度20℃,单体质量分数32%,pH值6,硫脲质量分数1.0%,偶氮类引发剂质量分数0.010 0%的条件下,得到了溶解时间66 min,特性黏数为13.56 dL·g-1的聚合物,并用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1.
采用负载戊二酸锌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苯基缩水甘油醚共聚得到了高分子量的三元共聚物.核磁氢谱、碳谱的结果证明了得到的聚合产物是三元共聚聚碳酸酯.该三元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大于35℃,5%失重温度高于250℃,拉伸强度达30 MPa.由于侧链苯基醚的加入,三元共聚物的柔韧性比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的二元共聚物更大.  相似文献   

12.
利用液态内耗仪研究了聚醋酸乙烯酯(PVAc)在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及其以上温度区域的力学弛豫行为.结果表明:PVAc内耗与温度的关系曲线上存在α和α′ 2个弛豫型内耗峰,α峰与PVAc的玻璃化转变有关,α′峰则对应于一种液/液转变,且两者的弛豫时间均满足Vogel Fulcher Tamman关系;在PVAc熔体内耗与频率的关系曲线上,交叉温度TB≈387 K处的α′峰的弛豫时间、弛豫强度和分布参数均出现了一个转折,这是由于降温过程中TB至Tg之间分子耦合作用显著增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借助灰色关联度筛选出复合污染体系Cd2+/AT,Cu2 +/AT中沉积物和生物膜吸附阿特拉津(AT)的主要吸附位,包括活性组分铁氧化物(Fe)、锰氧化物(Mn)、有机质(OMs)及其交互作用,并建立主要吸附位与AT吸附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Cd2+对AT的吸附表现为协同作用,Cd2+质量浓度为0.2mg·L-1时协同效应最显著;Cu2对AT的吸附表现为拮抗作用,抑制效应随Cu2+质量浓度增大呈逐渐增强趋势.Cd2+,Cu2+显著影响了活性组分及其交互作用对AT的吸附行为,活性组分之间的交互作用在AT迁移转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甲苯和正庚烷为致孔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三组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丙烯酸丁酯(GMA-EGDMA-BA)环氧基大孔树脂,并应用于脂肪酶的固定。结果表明,加入第三单体丙烯酸丁酯后,同GMA-EGDMA相比较,GMA-EGDMA-BA树脂的孔径变大,其固定化酶量提高约1倍(达20mg/g);同游离酶相比较,固定化酶对温度和pH值的适应性有所提高,其活性恢复达到83.3%以上。  相似文献   

15.
以吉林省东部和龙地区的水系沉积物、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森林覆盖区地球化学测量的条件试验,研究了不同季节、不同粒级水系沉积物与不同层位、不同粒级土壤中元素的分布规律,以及有机质含量对元素含量的影响;综合样品粒级组成、有机质对元素含量影响等因素,确定出水系沉积物样品粒级为-10~+60目,土壤采样的层位为B层土,样品粒级为-60目;根据确定的样品粒级,进行了1∶5万水系沉积物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异常圈定效果对比,得出水系沉积与土壤物地球化学测量对已知金属矿点(床)均有较好的识别能力,说明所确定的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样品粒级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A novel surface modifying agent and internal compatilizer of inorganic and macromolecule composite materials,P(St/MAH/BA)terpolymer,was synthesized in butanone by solution polymerization method using styrene(St),maleic anhydride(MAH),and butyl acrylate(BA)as monomers and azobisisobutyronitrile(AIBN)as an initiator.Some affecting factors on terpolymers yields such as polymerization time,reaction temperature,solvent volume,initiator content,and reactants ratios were studied.Furthermore,the structure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terpolymers were primarily characterized and determin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and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erpolymers are random polymers and the yields are low,but the thermal decomposed temperature of terpolymers P(St/MAH/BA)is around 220 ℃ and the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s(Mw)achieve 1.189×105 g·mol-1.  相似文献   

17.
壳聚糖固定化技术及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海藻酸钠、聚乙烯醇、明胶作为载体,对壳聚糖的固定化条件进行了研究,并以制成的固定化壳聚糖吸附水中Cu2+和Cr6+。结果表明:分别用2%(质量分数,下同)的海藻酸钠、(1%的聚乙烯醇+1%的海藻酸钠)、(1%的明胶+1%的海藻酸钠)固定壳聚糖,成球性及机械性能理想。比较了壳聚糖质量、pH值、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0.20 g壳聚糖与(1%的聚乙烯醇+1%的海藻酸钠)载体混合,溶液pH值为6.5,吸附时间为8 h,Cu2+去除率达99.89%;0.15 g壳聚糖与(1%的聚乙烯醇+1%的海藻酸钠)载体混合,溶液pH值为4.5,吸附时间为10 h,Cr6+去除率达98.64%。  相似文献   

18.
主成分回归光度法同时测定钴镍铜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钴、镍、铜、铬有色离子的吸收光谱严重重叠,较难用光度法选择性测定试样中单一元素。为了探讨不经分离直接测定样品中的单一元素,应用主成分回归法处理校正样吸光数据,并根据校正样中的单一已知元素浓度向量求算浓度转换向量,转换向量求出后就可对任意待测样吸光度向量进行转换从而求出待求组分的浓度。对不同比例的钴、镍、铜、铬合成样分析均取得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9.
根据6株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的gyrB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F1和R1,扩增产物大小为303 bp,以此引物对为基础,成功建立了灵敏度为1×10-3mg·L-1(约为200个细菌/反应)的地衣芽孢杆菌PCR快速检测方法 .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它为今后从微生物群落结构复杂的环境中分离地衣芽孢杆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森林碳储量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占主体地位,通过确定人工乔木林碳密度和植被固碳增值碳储量,预测人工乔木林碳汇潜力,为改善人工乔木林的林龄和树种结构、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进而为提高人工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提供科学依据,助力我国实现增汇减排的目标。【方法】比较分析我国第8次(2009—2013)和第9次(2014—2018年)森林资源清查中各优势树种人工林的面积和蓄积量数据,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材积源-生物量法(volume-biomass methods)分别估算并对比我国6种主要树种人工乔木林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分析人工乔木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在两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增值部分的碳贡献率,综合评价我国不同林龄结构人工乔木林的固碳功能;采用拟合的单位面积蓄积-林龄的Logistic回归生长方程,结合IPCC材积源-生物量法,预测不同龄级各优势树种的蓄积量,估算我国现有人工乔木林未来15年及至2035年的碳汇增值潜力。【结果】两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我国主要人工乔木林总碳储量增加了498.81 Tg,年均增加量99.76 Tg。第9次资源清查结束时,6个主要树种不同林龄(组)人工乔木林的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过熟林(439.19 Tg)>成熟林(426.43 Tg)>近熟林(359.75 Tg)>中龄林(292.34 Tg)>幼龄林(105.15 Tg),分别占人工乔木林总碳储量的27.07%、26.28%、22.17%、18.02%和6.47%;不同龄组的碳密度从小到大依次为过熟林(59.17 Mg/hm2)<幼龄林(169.12 Mg/hm2)<成熟林(178.13 Mg/hm2)<近熟林(190.38 Mg/hm2)<中龄林(348.09 Mg/hm2)。到2035年,我国主要树种人工乔木林碳储量和平均碳密度将分别达到1 716.27 Tg和36.51 Mg/hm2,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92.92%和93.17%。【结论】两次森林资源清算结果相比,6种主要树种人工乔木林的碳储量均有显著增加,随着林分的不断成熟,碳储量呈现出线性正向增加的趋势,而碳密度受蓄积量与面积比的影响其增幅各不相同;至2035年人工乔木林碳储量约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20%,可以预见中国人工乔木林碳储量有很大的增加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