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区环境保护和检测需要现势性很强的基础地理信息作为平台支撑,需要研究海量遥感影像的快速处理技术和基于影像的城区地物快速提取和变化检测技术,为动态环境检测和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提供基础数据。加拿大PCI基础地理信息有限公司作为空间地理信息领域的专业公司,一直在为各行业用户提供空间数据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对1:5万空间基础数据的紧迫需求,尽早完成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的建设,建立一个具有多尺度的、多种信息源的、多时态的国家级1:5万空间基础数据库,实现“数字中国”的构想。国家测绘局全面启动1:5万数据库建库工程,为了给1:5万数据库建设作好充分的技术准备,  相似文献   

3.
由四川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研制,荣获2008年全国测绘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全国各省都在进行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由于GIS数据和制图数据表达的矛盾,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实用化的技术使建库数据既能满足GIS查询、分析、统计要求,又能完全按照图式要求显示、输出地形图,因此普遍采用建立GIS数据和制图数据两套系统的方式建库,  相似文献   

4.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经过10佘年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数据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并且因为更新的缘故,同一尺度的数据库已具有多个版本。如何有效地管理不同时间获得的数据是时空数据库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项目研究建立一种通用的时空数据模型,使其不仅能够支持多类型、海量的时空数据存储、管理与分析,而且能够满足历史状态的保存和恢复、变化的跟踪和预测等要求,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村镇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构建、村镇多源信息整合与空间化集成表达、村镇信息更新技术的研究落后于实际需要,严重制约着村镇信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了实现村镇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的有效集成,必须首先研究解决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6.
由四川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开发。本成果集1:5万、1:1万和更大比例尺的DLG、DOM、DEM等测绘产品为一体,可以实现三维影像数据快速浏览、放大、缩小、平移、倾斜、旋转、地形夸大;支持模糊查询,快速影像定位,可以根据输入的经纬度坐标和定位高度,快速定位。支持地名的模糊匹配查询;高分辨率、大区域海量遥感影像数据的快速浏览;对矢量数据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我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谈起,简要介绍了我国测绘标准发展历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情况,阐述了分类代码、数据字典、图式等标准的内容、标准制定的特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国家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研究开发。该成果研究、建立了1:5万DLG更新数据质量模型,质量检查指标体系;提出1:5万DLG更新数据质量指标的检查方法和采用程序进行自动检查的算法;基于ArcObjects/ArcEngine,采用高级开发语言VisualBasic和Access数据库搭建了“图形图像操作基础平台”,为质量检查应用软件提供了必要的图形图像操作环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07,(17):47-47
我国是农业大国,及时准确地获取农作物种植面积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状况,对于制定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指导和调控种植业结构调整,乃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层层上报与抽样统计方法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已经不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不利于农作物生产中日益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遥感信息具有覆盖范围大、探测周期短、现势性强、费用成本低等特点,为农作物种植面积快速、准确、动态测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针对崂山区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孤岛、数据更新难、系统间缺乏有效集成的实际情况,崂山区电子政务办公室启动了空间地理信息公共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平台”)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1,(13):70-70
针对崂山区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孤岛、数据更新难、系统间缺乏有效集成的实际情况,崂山区电子政务办公室启动了空间地理信息公共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平台”)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10):56-56
1:5万高精度数字土壤是现代社会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全国分县完成了1:5万比例尺土壤图和与之相匹配的县土种志,这是我国最详尽、最有实用价值的土壤资源基础数据.由于历史和技术等原因,各地图件与资料的丢失、损毁十分严重,抢救、整理和保护宝贵的土壤调查资料,建设和完成全国高精度数字土壤已经非常紧迫.  相似文献   

13.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地理信息系统有关名词与概念。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1965年由美国学者W.L.Garrison首先提出。在我国曾被称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System)。还有一些类似的名称,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地理信息系统是用于理论研究和方法探索的规范名词,而其他名称则用于倾向应用目的的具体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六十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地学新技术,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他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①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②以地学研究和空间决策为目的,以空间模型方法为手段,具有区域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能力,产生高层次的空间信息;③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信息,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支持使GIS得以快速、精确、综合地对复杂的地理系统进行空间定位和过程动态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类:1.专题地理信息系统:是具有有限目标和专业特点的地理信息系统,为特定的专门目的服务,如森林动态监测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农作物估产信息系统、草场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水土流失信息系统等。2.区域地理信息系统:以区域综合研究和全面的信息服务为目标,可以有不同规模的、按自然分区或行政分区的(如国家级、地区或省级、市级和县级)的区域地理信息系统。如加拿大国家信息系统、美国圣地亚哥县信息系统、我国黄河流域信息系统,浙江新登镇地理信息系统等。许多实际的地理信息系统(或称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区域性专题信息系统,如北京市水土流失信息系统、海南岛土地评价信息系统、深圳市国土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3.地理信息系统工具或地理信息系统外壳(GIS TOOL):地理信息系统工具是一组具有图形图象数字化、存贮管理、查询检索、分析运算和多种输出等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软件包,又称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或开发平台。由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技术层次高、工作量大,重复编制复杂的底层基础软件浪费巨大。因此,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作为开发平台,加入与具体任务有关的空间数据,并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所需的业务应用软件,是建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捷径。在通用的地理信息系统工具支持下建立实用信息系统,可以节省软件开发的人力物力财力,缩短系统建立周期,提高系统技术水平,使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易于推广,也使广大地学工作者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高层次的应用模型开发上,这种工作方法正普遍地被接受。目前GIS商品软件大多即为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在国际上,GIS商品软件已形成产业。在我国,由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支持,北京大学的CITYSTAR(城市之星)、中国地质大学的NAPGIS、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GEOSTAR等GIS基础软件产品已初具商品化规模。完整的GIS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即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和系统管理操作人员。其核心部分是计算机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库反映了GIS的地理内容,而管理人员和用户则决定系统的工作方式和信息表示方式。1.计算机硬件系统一般包括四个部分:①计算机主机及网络设备;②数据输入设备:如图形数字化仪、图象扫描仪、键盘、通讯端口等;③数据存贮设备:软盘、硬盘、磁带、光盘及相应的驱动设备;④数据输出设备:图形/图象显示器、矢量/栅格绘图机、打印机等。2.计算机软件系统①计算机操作系统等;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其他支撑软件。3.地理空间数据地理空间数据是以地球空间位置为参照的有关自然、人文、社会和经济等有关方面的数据,是GIS所表达的现实世界通过模型抽象的实质内容。4.系统开发、管理和使用人员人是GIS中的重要构成因素。GIS不同于一幅地图,而是一个动态的信息模型。需要人来进行系统组织管理、维护更新、扩充完善、应用开发,并灵活采用空间分析模型提取有关信息为研究与决策服务。地理信息系统的外观表现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其内涵却是由计算机程序和地理数据组织而成的空间信息模型:一个逻辑缩小的、高度信息化的地理系统,从视觉、计量和逻辑上对地理系统从功能上进行模拟,信息的流动以及信息流动的结果,完全由程序的运行和数据的变换来仿真,人们可以在GIS支持下提取地理系统的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空间和时间特征,也可以快速地模拟空间过程的演变或思维过程的结果,取得空间预测或“实验”的结果,选择优化方案,尽可能避免错误的决策带来的损失。地理信息系统将定量分析与空间思维融于一体,被喻为新一代描述世界的语言与分析的工具,在资源调查、区域管理,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农业区划、国土规划、灾害防治、交通规划、商业发展、军事国防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相关技术发展与促进下,如与遥感、GPS、VR(虚拟现实)、网络等技术的结合,以及“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观点的提出,GIS将得以全方位发展与深入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12,(3):26-27
本项目面向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我国GIS技术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破了自适应空间数据引擎、规模可伸缩空间数据模型等一批高可信地理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研发出自主产权的企业级地理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软件——BeyonDB,建成了基于国产化软件平台的国家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业务化运行应用系统,为我国GIS技术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13,(8):18-19
该项目面向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我国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破了自适应空间数据引擎、规模可伸缩空间数据模型等一批高可信地理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研发出自主产权的企业级地理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软件——BeyonDB,建成了基于国产化软件平台的国家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业务化运行应用系统,为我国GIS技术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基础测绘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历史数据管理难问题,研究并实现了基础地理信息动态数据库管理技术;建立了具有通用时空建模能力、无历史数据冗余的“版本一差量”式时空数据模型,自主研发了时空数据库管理平台(STDBInfo)和时空数据编辑处理系统(STDBMaker);以基础地理信息更新过程中产生的动态数据和其它历史数据作为数据源,建立一体化时空数据库,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12,(5):68-69
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是国家战略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的重要支撑。“国家公路网运行状态获取与管理技术及应用”的目的是:通过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解决在现有公路管理体制下全国公路网交通信息采集、数据融合与信息提取和重构、交通信息服务、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等难题,实现对世界上总里程最长、覆盖地域范围最广的中国公路网的运行监管与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12,(11):24-24,42
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是国家战略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的重要支撑。“国家公路网运行状态获取与管理技术及应用”的目的是:通过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解决在现有公路管理体制下全国公路网交通信息采集、数据融合与信息提取和重构、交通信息服务、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等难题,实现对世界上总里程最长、覆盖地域范围最广的中国公路网的运行监管与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3,(4):28-29
生命周期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已广泛应用于材料(产品)的环境协调性评价、清洁生产审计、产品生态设计、生态工业等领域,该方法的实践应用不仅需要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而且需要强有力的环境负荷基础数据的支撑,特别是能源、资源、材料相关的基础编目数据。研究材料及资源环境负荷的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和更新LCA基础数据支撑体系,并开展新兴材料和应用的典型示范研究,将直接为我国材料清洁生产与高效循环利用提供规范化的环境协调性评价技术,是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支撑,对国家未来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既是油料生产大国,但更是油料消费大国,油料供给长期处于短缺状态。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近年来,我国植物油年产量基本维持在约950万吨水平,但植物油消费量自2003年超过2000万吨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