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6):100-105
在德国学界近一个世纪不间断的文献整理和实践推助下,惯常以哲学家和数学家身份出场的莱布尼茨,如今又以技术发明家的面孔"重现江湖"。他的许多技术发明与实践被重新研究、复原、建模和评估,其技术思想也开始得到关注和研究。他的技术思想整体概括为系统性与自动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机械论的有机论三个方面,具体包含一般科学、技术交换、共同福祉、技术用于外在事物等方面。这不仅向世人展示了莱布尼茨的另一重身份,也丰富和推进了人们对当代技术哲学以及对近代哲学的理解视域。  相似文献   

2.
"四元论"与产业哲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关于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元论"的观点是产业哲学得以存在的依据;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区别使产业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联系又使科技产业化得以实现,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3.
奎因重构科学哲学的策略体现着对语言与经验的双重关注。“经验论批判”确立起了整体论论题,并把批判指向了传统的意义论和还原论;“语义上溯”把我们对科学的接受与科学的客观性问题转换为语言问题。这两个策略打破了先验主义,否定了超科学因素对认识论的介入,从而使奎因在科学哲学上超越了规范主义而走向了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4.
李约瑟与浙江大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研究和宣传中国古代科技史闻名于世的李约瑟博士,曾在1944年两次访问处于抗战艰难困苦条件下的浙江大学,本对这一访问的历史背景、详细经过进行了史料发掘,并就其历史意义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约瑟难题同时叩问了东西方文明,它没有标准答案,却有学术价值.中国现代化史产生了"超李约瑟问题",且蕴涵"未来李约瑟问题".李约瑟难题的价值在于引起探索,引发提问.  相似文献   

6.
被中国人误读的李约瑟:纪念李约瑟诞辰100周年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关于李约瑟,多年来媒体宣传给公众造成的印象和观念并不正确,至少很不全面。我们希望从李约瑟那里得到的东西,很可能并不是李约瑟打算给我们的。我们甚至有意无意地误读了李约瑟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李约琴难题是一个问题集,任何拆解它的解答都是不合理的。它表述的是一个历史事实,蕴涵着十分重要的关于科学观,科学史观和科学史研究方法论的理论问题。对于它的解答应该从广阔的中西社会文化语境的比较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8.
李约瑟难题与社会文化语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李约瑟难题是一个问题集 ,任何拆解它的解答都是不合理的。它表述的是一个历史事实 ,蕴涵着十分重要的关于科学观、科学史观和科学史研究方法论的理论问题。对于它的解答应该从广阔的中西社会文化语境的比较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9.
李约瑟的世界和世界的李约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人的“李约瑟情结”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将李约瑟的贡献片面地理解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树碑立传;(2)将其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最终目的理解成回答“中国何以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问题;(3)为中国的历史由外国人书写的事实感到不安。因此,要想对这位当代文艺复兴式的学者有一更清楚的认识,就必须跳出中国的圈子来审视他的思想和工作;而要想看清“世界的李约瑟”,就得对“李约瑟的世界”有所了解。 所谓“李约瑟问题”并非始于李约瑟,早年来华的耶稣会士和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就已关注到中国社会与科技的“落后”问题,任鸿隽1915年的文章《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首开中国知识界讨论这一问题的先声,20世纪 40年代李约瑟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讨论互相启发,构成他日后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一个重要动力。 受到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李约瑟成为一个“科学进步论”的坚定信奉者。他与当时在剑桥的一批左翼知识分子一样,对社会问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相信科学是一种推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这导致他投身反法西斯运动来到中国领导中英科学合作馆,其后又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的首任主席。但是李约瑟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基督教的博爱精神  相似文献   

10.
尹晓冬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4):31-35,125,126
根据档案馆所藏李约瑟与张宗炳、张宗燧的通信以及李约瑟日记、卡片等文献,梳理了上世纪40年代李约瑟与张东荪及其两个儿子张宗炳、张宗燧的交往活动,反映了战争期间李约瑟与科学文化界的联系与活动,新发现的史料也为张东荪等人的历史研究作了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文章综述了对这个问题的几种著名的解释,并对金观涛、樊洪业和刘青峰的观点提出了疑问.进一步指出,李约瑟难题涉及到复杂的历史事件,而历史具有不可逆性;科学事业是一个社会性事业,甚至是全人类的事业.在这种情况下,要解释李约瑟难题Ⅰ,就要引入关于社会系统的分类学理论.文章引入文化人类学中基于常识和逻辑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以及波普尔关于自主的世界Ⅲ的思想,对李约瑟难题Ⅰ进行尝试性解释.基本结论是:我们将不得不承认一个得天独厚的希腊.  相似文献   

12.
张官廉夫妇是生长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动乱社会背景下的一代知识分子,曾经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扎根西北,收留孤儿,和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一起创办兰州培黎工艺学校,为西北的工合运动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3年,李约瑟博士考察兰州,与张官廉夫妇相识相交,从此开启了长达多半个世纪的跨国友谊。晚年,他们间的书信更为频繁,他们彼此回顾着早年的经历,自己的近况,并关心问候着对方。本文在李约瑟博士与张官廉夫妇的信件的基础上,结合翔实的史料,简要回顾了张官廉夫妇的职业生涯以及和李约瑟博士之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谊。  相似文献   

13.
原型控制与张力文化——未来视野中的“李约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约瑟问题”的答案只能在西方,在西方特定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和移民文化的内在张力中,科学是西方科学的写征,中国属于自成一体的乡村化原型发展模式,不可能提供与西方同样的产品,问题是,此种情况今天是还继续着/当下的发展之路,只能用未来意识改造原型,创新新型,自觉地进入“世界体系”,并在“还乡”的过程中走向全球绿色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