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内外多数人都把PM10、PM2.5、PM1.0书写为带下标的PM10、PM2.5、PM1.0。但带下标的写法有诸多弊端:(1)不便于书写;(2)不便于录入;(3)不便于排版;(4)普通人不知道如何读出;(5)PM2.5的准确读法,应该是PM下标2.5,而不能直读为PM2.5。 相似文献
2.
3.
4.
PM2.5中文定名经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技术语》2013,(2):20-21
近年,影响空气质量的PM2.5备受社会关注。PM2.5一直没有统一的中文名称,不利于社会应用和学术交流,鉴于此,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开展了PM2.5中文命名审定工作。经过科学严谨的调查分析、民主热烈的讨论商榷,并综合各相关部门的意见,PM2.5的中文名最终确定为“细颗粒物”。本刊辟专栏介绍PM2.5中文名审定工作的始末和部分专家的见解,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城市空气质量的优劣,成为大众关心的热门话题,空气质量检测的结果日日见诸视频与报刊,PM2.5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当一个外来的科技名词初次进入中国,使用字母词很难避免,一旦由专门科技领域进入全社会,使用频度迅速升高, 相似文献
6.
1952年12月,英国伦敦严重的空气污染,导致持续近一周的浓雾无法散去,伦敦市中心连续48小时能见度不足50米。空气污染使大量居民健康恶化,约1.2万人因这次空气污染事件死亡,患病者不计其数。这次震惊英伦及世界的空气污染事件,促使英国在1956年通过世界首部《清洁空气法案》。 相似文献
7.
自2008年起,美国的驻华使馆就在其院内安设仪器,开始测量北京使馆区的空气质量。测量数据每小时一次公布在使馆的推特(Twitter)上。在2011年11月间,美国使馆公布的数据多次“爆表”(超出仪器量程),暗示北京已成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相似文献
8.
最近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与此同时,很多地区的空气质量却不断下降,对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自2011年10月底美国大使馆公布的PM2.5的数据被微博转发后,这个灰霾的天气就引起了大家的强烈争议。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公众注意到PM2.5——一个由英文和数字组成的专业术语。在这场争议中,美国大使馆公布的PM2.5细颗粒物浓度数据,更加接近人们的感觉; 相似文献
10.
11.
机变论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有关事物存在的变化和条件的理论.它的基本范畴是幾与机.二者均有多方面的内涵,二者的含义在不少方面是相通、相同的,不同的方面大致说来,幾主要指涉自然观,机主要指涉认识论与实践论.对机的应用,包括观机、执机、应机、盗机、发机等五个阶段.机变论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中医药名词定名单义性原则的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义性是科技名词审定的主要原则之一。单义性原则规定一个概念仅确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规范的中文名称,即“一词一义”。实现单义性原则,需要解决“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现象。我们在中医药名词审定工作中,对于“一词多义”的处理,采取了分化不同义项、淘汰不常用的义项、因学科门类的差异而分别定名、保留不同学科之间的一词多义现象等措施。“一义多词”的处理,采用选定一词舍弃他词、设立异名等方法。实现中医药名词审定的单义性原则,既要遵守科技名词审定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也要根据本学科特点,探索符合自身特性的规则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学生及待升学群体的科学素养最高,但是从中学开始,中美两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差距开始加剧,尤其是在大学阶段,这种差距更大。而且从高中或中专开始,随着教育程度的升高,其科学素养的增长幅度却是在明显下降。文章通过中美两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的比较,从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两方面分析了这一现象形成的部分原因。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在科学全球化与境中,中国的科学教育尤其需要一种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丰富思想文化资源,并融合世界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有机合成,综合创新,在继承中超越的创新文化来开启国人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心智。 相似文献
14.
对于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中的几组重要术语,国内学者所使用的译名各不相同。文章对其中三组术语langage、langue、parole,signifiant(signifier)、signifi(signified),syntagmatique(syntag-maticrelations)、associatif(associativerelations)orparadigmatique(paradigmaticrelations)的中文译名作了较为翔实的考证,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这三组译名的观点,并分析译名未得到统一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对抗与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既存在着中国文化“重伦理,轻科技”价值取向,“畏天命”、“顺天命”和“自然无为”的自然观,以及科学技术应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瓦解力,这样几个方面的对抗特点,同时也存在着中国文化重整体性直觉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思想模式,科学技术为中国文化提供新的“生长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原动力、支撑力与韧力等相互促进的张力。 相似文献
16.
若干西方学者关于李约瑟工作的评述--兼论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编史学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李约瑟的工作对中国科学史研究的贡献和意义的讨论作为出发点,进而在一些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在目前国际上对中国科学史研究的背景下,对李约瑟的工作中的若干概念、假定与存在问题进行了科学编史学的分析,尝试发现一些国际上中国科学史研究在观念与方法上的新的动向,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7.
茅以升(1896—1989)是中国科学社会史的前驱。他在圆周率史研究中,早于“李约瑟难题”经典论述(1944年)1/4多世纪,提出近代中国“学术不振,逐渐沦丧”的问题。他的工程社会史研究探讨了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中国工程的特点,提出发展我国工程必须自力更生等重要思想。在晚年,他研究中国古桥史,阐发了中央集权的封建政体、社会经济、桥工匠师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李约瑟为什么会研究中国科技史,一直以来国内外学界流行的解读为:鲁桂珍是直接的诱因。笔者通过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科学的社会研究兴起的考察,认为,李约瑟之研究中国科技史,有深刻的时代背景。自1931年以后英国科学界开展的科学的社会关系的调查和研究,应该是主要动因之一,而四十年代李约瑟来到中国主持中英科学合作馆,则最终促成了他转向中国科技史研究。李约瑟难题第一部分是李约瑟站在西方科学立场上提出的,它极有可能形成于1937年科学及其社会关系委员会初成期间,难题本身推动了他对中国的追踪;第二部分则是他站在中国古代科技的立场,在二战期间深入了解中国的科学与社会后提出。至迟在1945年,他已对难题的答案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0.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伦理价值和人类对待生存环境的行为规范的学科。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孕育、创生和演进历程,环境伦理学已经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确立了自身的地位。环境伦理学作为介于环境科学与伦理学之间的交叉性边缘分支学科,与环境科学、伦理学的其他一些边缘分支学科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在今后的发展中,环境伦理学有可能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交汇融合中形成一系列次级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