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简洁性”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之重要定名原则。中医药术语的突出特点是语言高度凝练、简明扼要,因此在其英译的过程中更应坚持简洁性原则。建议中医药术语英译的简洁性可通过省略虚词、使用名词性定语、采用连字符及避免赘译等手段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肝脏象相关术语进行系统整理和比较分析,分别从肝脏象、肝生理、肝病理等方面进行阐述,并进一步明确指出肝脏象术语英译规范的重要性,以期促进肝脏象术语英译标准的统一,推进中医药名词英译标准化,进而对肝脏象理论的传播与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中医问诊术语英译是中医临床用语英译的重要部分。文章结合中医临床英译实践,以《中医药学名词》,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三大中医术语标准收录的中医问诊术语为蓝本,探讨对应性、自然性、通俗性和文化性原则在中医问诊术语英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民族性原则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定名的原则之一,中医药名词英译名的规范工作也应该遵循此原则。本文结合中医药名词特点,主要探讨中医药名词英译名规范民族性原则的意蕴、策略。认为确保翻译质量及准确传达中医药名词科学和文化双重内涵,民族性原则包括汉语拼音的使用不是第一位的,但却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对养生、延寿、防病和疾病的诊治、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医科研及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从古至今,人们对脏象相关术语始终没有统一的规范,通过查阅大量脏象相关术语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比较分析,分别从概念、生理、病理等方面进行阐释,明确相关术语英译规范,以期促进脏象术语英译标准的统一,推进中医药名词英译标准化,以提高它的科学性和精确性,为中医复杂内涵及现代化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根据术语部件的概念,以中医内科学为例,筛选出主要术语部件,然后基于国内外4种最为前沿的中医术语英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中医内科学主要术语部件英译的原则和方法,提出较为合理的规范英译的建议,以推进中医内科学乃至中医学术语英译规范化工作的深入。  相似文献   

7.
《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传统医学部分的发布,将中医药国际化向前推进了一步。因其囊括的中医疾病术语数量有限,中医病名对外翻译尚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文章概述了中医药术语的英译规范原则与方法;讨论了对应性、同一性、系统性、简洁性、回译性、约定俗成、民族性等翻译原则在病名英译中的使用,并从术语部件的规范、双译法的使用、中西医病名关系的处理等方面细化了各原则在翻译中医疾病时的实现方法。音译法适用于跨学科、含义多且难以找到合适译名的中医疾病术语部件,而双译法可以解决中医术语翻译归化与异化的分歧,同时促进学术、文化及医学技术层面的传播,满足中医临床中西医双诊断以及中医进入西方国家医疗保险体系等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贵刊2006年第4期刊登的杨廷君著《“可持续发展”的英文名探讨》一文,通过对英语词典中有关词条、义项的评析,最后指出sustainabledevelopment才是汉语“可持续发展”比较恰当的英文译名。笔者支持这一结论,此外,想补充一点关于名词术语汉译英的意见。汉语名词的英译应遵循“国际性”的原则。英文名应与国际接轨,或译成外国人能正确理解、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名词。对于一些原本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源于英文的名词,从汉语翻译成英文时,首先应查对原文,使用其原来的英文名。例如,“可持续发展”一词,正如杨文所述,是198…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术语翻译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构建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的中医药术语数据库系统,开发完成中医药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在线查询系统和中医药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对比在线查询系统(https://zyysy.njucm.edu.cn)。该系统能够为中医药翻译实践提供极大便利,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翻译和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00年8月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医药名词委)成立,2004年9月进行换届,五年来我们根据中医药学名词的特点,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医药学名词审定的模式,取得一些经验和成绩,在此与大家一起来分享。中医药学名词的特点中医学是我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中惟一能完整地保留至今并以自身独特的体系仍在继续发展的学科,有很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自于它所具有的独特理论体系,确切的临床疗效。其中中医独特的理论是由独特的概念构成的。中医独特的概念则是由中国独特的语言所构成的中医术语来表述的。中医术语有它的独特性,其独特性在于它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因为我国绝大多数自然科学的术语来源于外国(俄文、英文),主要是统一术语的汉译名。而中医大量的名词术语形成于古代,有的甚至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构成自己的术语体系。中医术语有体系也有其特点。一是历史性:由于中医药学的历史性,名词术语多为古代汉语,有时字即是词,如气;有时短句也视作一个词,如木克土、肺主气、心开窍于舌等;更有古今词义的演变,古文的现代表述等。二是人文性:中医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融,与人文哲学相渗透的学科,尤其是人文哲学对古代中医学的深刻影响,直接反映在名词术语上,诸如阴阳、五行、母病及子、子病及母、釜底抽薪、提壶揭盖、三子养亲汤之类,中国传统文化味很浓。三是定性描述:如实喘、虚喘、冷哮、热哮等。很少用定量描述。四是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名词来表述:如五行的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木克土,火克金……总之,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加上我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浓厚,以及少数民族医学、外来医学的影响,有相当部分的中医学名词术语外延宽泛、内涵不清,常出现一词多义、一义多词、词义演变等现象。所表述的概念形式与现代医学也不同,很难用“种差加属”的方法来规定。中医药名词术语的特点决定其规范化工作的艰巨性。建立一套适合中医药学名词审定的模式中医药名词委成立不久,科学技术部设立专项《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由中医名词委挂靠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牵头实施。2003年完成《中医药基本名词》5283个术语的规范,包括汉文名、英文名、注释。2005年4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2004年初,科学技术部又继续支持中国中医研究院项目组开展“中医内妇儿科名词术语规范与审定”专题研究。2004年4月,我们向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制定中医药学术语国际标准,受到WHO西太区的高度重视,10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研讨会,启动了这项工作。今年,我们开始着手《海峡两岸中医药学名词对照》工作。五年来,我们在工作中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医名词审定工作的模式,内容包括“一个总体计划”、“两支队伍”、“三个工作程序”、“四种理念”、“若干规范守则”等。一个总体计划中医名词委成立之初,就制定审定基本名词、各科名词、修订名词和审定新名词“三步走”的总体计划。两支队伍建立了以全国中医药名词委为核心的专家咨询组(审定层次)和以中医药名词委办公室/项目组为主的工作组(研究层次)两支队伍密切配合的有效的运行机制。三个工作程序办公室/项目组在广泛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初步方案;然后通过小型会议、个别面谈、书信、网络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最后再提交名词委集体审议,集中多数专家的智慧,充分发挥学术民主。四种理念我们提出并遵循中医药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四个新理念:权威性寓于广泛性之中、一体化与本土化相结合、一项复杂性研究、一个朝向目标的过程。权威性寓于广泛性之中审定之后的名词应具有最高的权威性与最大的约束力,而权威性寓于广泛性之中。这要求我们尊重专家,尊重知识,发扬学术民主,靠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精诚合作,共同完成。我们的经验是本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广泛地征求老名医、老专家的意见,把广泛尊重中医界各方面人士的工作做在前面,在工作中形成有效的协商模式。征询意见可以本着“小—大—小”范围的原则进行。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规范审定的名词应该是最有权威的。一体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我们要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要参与国际科技工程,所以我们的名词审定就要朝向国际,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医、利用中医、发展中医。同时,也要注意其本土化,要强调我国是中医的故乡,中医具有原创性。名词的规范审定及其相关的标准,应该由我们来做。我们强调中医药名词的审定,要“一体化与本土化相结合”,以我为主,我主他随。一项复杂性研究中医药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融,与人文哲学相渗透的学科,尤其是人文哲学对古代中医学的深刻影响,直接反映在名词术语上,诸如阴阳、五行、气之类,中国传统文化味很浓。中医名词术语多为定性描述,如实喘、虚喘等;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名词来概括,如金克木。这些又增加了复杂性。由于有相当部分的中医学名词术语外延宽泛、内涵不清,因此要将具有丰厚中国文化底蕴的中医药学名词术语作恰当的英译,实属不易。中医药学科体系表现为由中医药名词术语体系构建的学科概念体系。因此,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和审定,虽然不能代替中医药学科概念体系的研究,但不能仅仅只局限在名词术语本身,而必须尽可能地考虑学科概念体系的构架。其复杂性,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作中,要自觉地应用复杂性理论来作指导。一个朝向目标的过程我们制定了中医药名词审定的总体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先从3万多条中医药名词中筛选出重要的常用的基本名词术语约5000条,进行规范研究和审定。第二步在完成中医药基本名词的规范研究之后,再开展基本名词之外的中医基础理论、诊疗基础、中药、方剂、针灸推拿、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养生、医史文献等名词术语的规范研究和审定。第三步修订已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规范和审定新出现的中医药学名词。本项工作是一个过程,没有一个尽头。先搞出一个标准,然后进一步完善。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做得再好也只能是现阶段的较高水平,总是有待日后的完善。名词需要一稿一稿地修订,没有摊子可收,要一直干下去。每一次修订,都有可能增加,或删减,或修改前一稿所定下来的名词,这就是“过程”的含义。若干规范守则按术语学要求,结合中医术语历史性、文化性、定性描述、抽象概念用具体物名来表述等特点,制订《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原则与方法》、《中医药学名词·基本名词选词原则》、《中医药基本名词英译原则及方法》等若干重要的名词规范守则。在工作中,我们首次采用了术语学的新方法,遵循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简易性、国际性、约定俗成、协调性等原则,使审定工作本身有章可循。五年来,我们在中医药学名词审定的实践过程中,也在理论上对中医术语及其规范工作的目的、意义、任务、内容、特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作了初步探索,为构建中医术语学乃至中国术语学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医耳鼻喉科中文名词术语规范与审定工作作为中医临床术语规范与审定工作中的一环,遵循中医临床术语规范与审定工作的普遍规律,同时又有着自身的特点.文章介绍了中医耳鼻喉科中文名词术语的选词、定名工作和注释的规范表述方法等,以期为中医临床各科术语规范与审定方法的探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是术语的重要特征,也是科技名词审定的主要原则之一。文章从收词、定名、定义、英译和体例编排方面论述了中医药学名词审定的系统性。另外,中医药学名词存在多种理论并存、西医名词的选收等特殊情况,审定时均给予了妥当处理。  相似文献   

13.
中医耳鼻喉科中文名词术语规范与审定工作作为中医临床术语规范与审定工作中的一环,遵循中医临床术语规范与审定工作的普遍规律,同时又有着自身的特点。文章介绍了中医耳鼻喉科中文名词术语的选词、定名工作和注释的规范表述方法等,以期为中医临床各科术语规范与审定方法的探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同一性与单义性的承接关系及其相对于回译性的优先性角度,论述中医药英文术语规范的同一性原则。提出同一性与单义性虽针对语种不同,但基本理念相似,都立足于建立概念与规范术语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就部分结构特殊的中医药术语而言,当同一性与回译性不能兼顾时,优先遵从同一性原则;其他无特殊结构的术语,应以等价术语为英文规范术语。  相似文献   

15.
通过回顾词素层翻译的历史,探讨此法在中医术语翻译规范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而提出由于词素层译法是实现中医术语标准化的科学翻译方法之一,可以把词素作为中医术语的翻译单位,其最大的优点是这种方法译出的术语更符合科技术语的形式要求。  相似文献   

16.
根据计算术语学的原理,使用有限状态转移网络对单词型术语进行自动分析。首先以英语术语为例,介绍了有限状态转移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分析过程,然后分别讨论了德语、法语和汉语的单词型术语的自动分析问题,最后讨论了分析结果的表示形式。  相似文献   

17.
根据计算术语学的原理,使用有限状态转移网络对单词型术语进行自动分析。首先以英语术语为例,介绍了有限状态转移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分析过程,然后分别讨论了德语、法语和汉语的单词型术语的自动分析问题,最后讨论了分析结果的表示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