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测实验室培养条件下中肋骨条藻藻体及培养液中游离态腐胺、精胺和亚精胺含量的变化,发现中肋骨条藻体内的游离态多胺主要为腐胺和亚精胺及少量的精胺。细胞中三者的含量在培养过程中一直增加,尤其是进入消亡期的腐胺和亚精胺含量骤增,这可能与胁迫条件下控制多胺合成的基因超表达有关。腐胺与亚精胺含量的比值与藻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2=0.775 1,p=0.049),可以反应细胞生长周期的变化。精胺与亚精胺含量比值的变化早于藻密度,反应出多胺在细胞生长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培养液中的游离态多胺主要为腐胺,其次是亚精胺和精胺。中肋骨条藻可以吸收水体的腐胺和精胺。指数增长期内,藻细胞代谢旺盛会向环境中释放腐胺,因进入消亡期藻体大量死亡,降解释放使水体多胺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2.
多胺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类低分子脂肪含氮物 ,是进化中高度保守的有机多聚阳离子[1 ] ,在细胞内主要有腐胺 ( Put)、精胺 ( Spm)、亚精胺 ( Spd)和尸胺 ( Cad)等 .它可与带负电荷的核酸、酶、蛋白质以及细胞功能团相结合而参与 DNA,RNA和蛋白质合成的调节 [1 ] .在植物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 ,多胺水平及其合成酶活性与体细胞胚发生发育密切相关 .Put和 Spm水平明显高于非胚性细胞[2 ,3] ,而且随着胚性细胞的发育 ,从原胚、球形胚、心形胚到鱼雷胚 ,Spm和 Spd水平逐渐升高 .其中心形胚以 Put为主 ,鱼雷胚则富含 Spd[4] .当用多胺…  相似文献   

3.
从豇豆(Vigna unguiculata)幼叶分离纯化的多胺氧化酶对腐胺(Put)、尸胺(Cad)、1,6-己二胺和1,10-癸二胺等二胺类底物有较强的亲和力,底物的碳链长度越短,亲和力越强.该酶对亚精胺(Spd)和精胺(Spm)的氧化也有一定的催化活性.另外,反应介质的[Spd]/[Put]和[Spm]/[Put]比值以及O2浓度对该酶的催化活性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硫化氢(H2S)对白桦悬浮细胞中多胺含量和次生代谢物积累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的H2S供体硫氢化钠(NaHS)添加到白桦悬浮培养体系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比色法分析不同形态的多胺含量、多胺合成酶和分解酶活性以及黄酮、多酚和三萜等次生代谢物含量。【结果】 NaHS处理后白桦悬浮细胞中总多胺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1 mmol/L NaHS处理24 h时腐胺和亚精胺总含量达最高值,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0.51%和12.37%; 除高氯酸不溶性结合态亚精胺外,NaHS处理后白桦悬浮细胞中游离态、高氯酸可溶性结合态和不溶性结合态腐胺和亚精胺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同样,NaHS处理后多胺合成酶(ADC)和多胺分解酶(PAO)活性基本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分别为15.91%~26.33%和137.50%~250.12%; 1 mmol/L NaHS与不同浓度的腐胺、亚精胺和精胺分别处理悬浮细胞,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白桦悬浮细胞中多酚、黄酮和三萜含量。其中,5 mmol/L 腐胺与NaHS共同处理后白桦悬浮细胞中多酚、黄酮和三萜含量达最大值,分别比NaHS单独处理增加了26.69%、13.22%和 4.55%。【结论】H2S处理提高了白桦悬浮细胞中多胺和次生代谢物含量,H2S与多胺共同处理可进一步促进次生代谢物的累积。  相似文献   

5.
以野蔷薇为材料,提取内源多胺,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腐胺、亚精胺、精胺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多胺提取过程中,样品用量0.2 g、冰浴浸提液300μL、苯甲酰化反应37℃,提取效率最高.HPLC检测参数:流动相为V(甲醇)∶V(水)(60∶40),进样量15μL,流速1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54 nm,保留时间15 min时,3种内源多胺可完全分离并定量测定,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测定加标回收率为87.17%~103.64%,表明该方法可靠.在野蔷薇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叶片培养3 h,内源多胺无明显变化,培养3 d后,多胺总量和腐胺含量显著增加,5 d后,亚精胺和精胺含量显著增加,亚精胺含量最高,精胺其次,腐胺含量极显著下降,同时多胺总量下降,说明在野蔷薇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启动阶段,腐胺向下游产物亚精胺和精胺发生了转化;在培养25 d的愈伤组织中,多胺总量显著下降,腐胺和精胺含量很低,说明在野蔷薇愈伤组织增殖阶段,可能精胺作用不大.该试验建立了内源多胺的2 mL提取体系,该方法降低了样品材料的用量,多胺提取过程更简便高效,并初步探索了野蔷薇...  相似文献   

6.
多胺(Polyamine)是腐胺(Putresine)、尸胺(Cadaverine)、亚精胺(Spe-rmidine)和精胺(Spermine)的总称。是生物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低分子量脂肪族含氮碱。早在300多年以前人们就从生物排泄物中发现了多胺。近年来发现多胺在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而多胺代谢又受到体内诸多因素的调节。因此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已查明,多胺在真菌、藻类和多种高等植物的各种器官中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7.
多胺代谢对石竹试管苗成花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无根石竹试管苗为试材,通过外施多胺及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调控石竹(Dianthus chinensis L.)试管苗成花,研究成花过程中石竹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源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及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二氟甲基鸟氨酸(DFMO)、二氟甲基精氨酸(DFMA)、环己胺硫酸盐(CHAS)能调控石竹试管苗成花率;Spm、Spd分别将成花率由38.3%提高至48.3%和60.0%,也提高了内源玉米素核苷类(ZRs)、异戊烯腺嘌呤类(iPAs)、吲哚-3-乙酸(IAA)水平;DFMO、CHAS则完全抑制成花,显降低内源IAA水平。因此,内源激素与多胺的代谢水平共同控制石竹试管苗成花。  相似文献   

8.
外源多胺对香蕉叶片的低温效应模拟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工气候箱中模拟寒潮对香蕉幼苗造成的冷害 ,研究外源多胺 (精胺、亚精胺、腐胺 )对低温期间香蕉叶片过氧化物酶和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试验表明 ,叶面喷施 0 .6mmol·L-1精胺 ,0 .8mmol·L-1的亚精胺可明显提高过氧化物酶活性 ,而相对电导率则下降 ;但不同浓度的外源腐胺对两者影响不明显 .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在低温弱光下茄子叶片腐胺、亚精胺、精胺等内源激素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选取6个不同茄子品系,进行低温弱光处理,前2 d白天15℃,夜间10℃;后10 d白天10℃,夜间7℃,设常温对照(日间8:00~17:00保持25℃,夜间17:00~8:00保持18℃)。结果表明,在常温下各材料内源激素的叶片多胺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腐胺质量分数在57.197~63.194 ng·g~(-1)之间,亚精胺质量分数在3.656~4.459 ng·g~(-1)之间,精胺质量分数在11.752~12.480 ng·g~(-1)之间。经低温处理后差异显著,腐胺、亚精胺质量分数上升,精胺质量分数下降。相关性分析发现,茄子幼苗耐低温性与处理后的腐胺、亚精胺、精胺质量分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可以用上述指标鉴定茄子耐低温弱光性。  相似文献   

10.
旱金莲胚胎发育中的内源多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金莲胚胎发育过程中,内源多胺以亚精胺含量最高,而且在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中相对稳定,腐胺含量最低。腐胺、精胺和亚精胺的含量在幼胚分化期最高,幼胚分化完成后腐胺和精胺含量迅速下降,直至分化后期才稳定下来。这表明腐胺和精胺与旱金莲胚胎发育和分化相关。  相似文献   

11.
在江苏南通附近海域进行围隔实验,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围隔海水中游离态多胺的浓度。结果表明,围隔实验组中精胺的平均浓度最高,为17.13 nmol/L,亚精胺的平均浓度最低,为2.08 nmol/L;高盐度条件可提升环境中多胺浓度,对腐胺浓度影响最大;一次性添加硝酸盐氮(NO3—N)和磷酸盐磷(PO4—P)对环境中多胺的浓度水平有促进作用,其中对精胺和亚精胺的浓度影响最明显。一次性添加氨氮(NH4—N)和PO4—P与连续性添加相比,两者都可使环境中多胺浓度升高,与只添加NH4—N的情况相比,添加NO3—N和NH4—N更有利于提高环境中的亚精胺浓度水平。  相似文献   

12.
石蒜花期前后鳞茎内源多胺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薄层层析-荧光测定法研究了石蒜花期前后鳞茎内源多胺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内源多胺与石蒜开花的关系.在花芽分化前期鳞茎内3种多胺的浓度是递增的,于6月初达到最大;在花芽分化后期,鳞茎内3种多胺的浓度是递减的.花期腐胺Put和精胺Spm含量迅速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但花后展叶期又有明显回升.整个发育过程中以Put的含量最高,变幅较大,而亚精胺Spd含量最少,变幅较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国产葡萄酒产品中生物胺组成和含量的检测分析,了解国产葡萄酒中生物胺含量现状。采用GB/T 5009.208—2008方法,对国内市售的250个国产葡萄酒样品中8种生物胺(色胺、苯乙胺、腐胺、尸胺、组胺、酪胺、精胺和亚精胺)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国产葡萄酒样品中8种生物胺含量范围分别为色胺0~32.78mg/L,苯乙胺0~48.20mg/L,腐胺0~46.60mg/L,尸胺0~9.38mg/L,组胺0~14.37mg/L,酪胺0~14.60mg/L,精胺0~12.73mg/L,亚精胺0~0.50mg/L;葡萄酒样品中检出率最高和最低的生物胺分别为腐胺和精胺,检出率分别为88.4%和50.0%,组胺检出率为52.8%;98.8%的葡萄酒样品中组胺含量低于10mg/L,98.0%的葡萄酒样品中酪胺含量低于10mg/L。同其他种类葡萄酒相比,干红葡萄酒样品中生物胺含量相对较高,但与欧洲葡萄酒传统酿造国家的同类产品含量水平一致。国产葡萄酒中生物胺含量水平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具有较好的饮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多胺提高水稻的抗性机理,研究渗透胁迫下外源腐胺(Put)和鸟嘌呤腙(MGBG)对水稻幼苗多胺与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透胁迫下‘,湘早籼32号’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含量明显上升‘,嘉早935’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维生素C(Vc)含量上升明显;外源Put处理,明显提高‘嘉早935’Put,Spd和Spm含量及SOD,POD活性及Vc含量;外源MGBG处理,明显抑制‘湘早籼32号’SOD,POD活性和Vc,Spd和Spm含量的上升,且明显促进MDA和H2O2含量的增加.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Put,Spd,Spm与SOD,POD及Vc呈正相关,而SOD,POD,Vc与H2O2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D精氨酸对菌根化马尾松植株内源多胺和抗旱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内源多胺对菌根化马尾松植株抗旱能力的影响,以分别接种4种外生菌根真菌及其混合菌的5种菌根化马尾松小苗为材料,通过添加ADC竞争性抑制剂D精氨酸(DArg)进行室内模拟自然干旱胁迫处理,分析了各处理植株的萎蔫度、针叶中腐胺(Put)、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抗旱能力的关系。结果显示:未施加DArg的处理中,各植株的抗旱能力依次为接种混合菌根菌的植株较高、紫金蜡蘑(La)菌根化植株次之、CK植株较低,而DArg处理的各植株抗旱能力发生了逆转,依次为CK植株较高、La菌根化植株次之、接种混合菌根菌的植株较低。分析表明菌根化马尾松植株Put合成主要依赖以LArg为前体的途径,并且向Spd和Spm的转化效率较CK植株高;维持较高Spm含量、(Spd+Spm)/Put值,是菌根化马尾松植株抗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以菜豆(Phaseolus Sp)为试材,进行了不同贮藏保鲜处理及采后生理的研究.结果表明,菜豆的呼吸漂移属于呼吸跃变型,在常温条件下,菜豆采后15d出现呼吸高峰,其后豆荚迅速腐烂.在0~8℃低温条件下,随着贮藏期的延长,豆荚腐胺、精胺、亚精胺、还原糖等含量先上升,而后逐渐下降,而叶绿素、维生素C含量则呈下降趋势;适宜低温可促进腐胺、精胺、亚精胺等多胺的合成并保持较高的质量摩尔浓度,从而有效延缓豆荚的衰老.不同贮藏温度、保鲜剂处理对豆荚的保鲜效果影响显著,其中以贮温4℃、保鲜剂Ⅲ号处理为最佳.  相似文献   

17.
西葫芦子叶花芽分化时内源激素、多胺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葫芦子叶于附加1.0mg/L KT(激动素)MS(Murashige,Skoog)培养基中培养,明显提高了子叶的花芽分化率,分析其内源激素,多胺含量 态变化,发现经KT处理组的子叶在花芽分化时,其内源GA1/3(赤霉素)含量降低,而ZRs(玉米核苷)含量显著增加,表现出高的ZRs/GA1/3 比值,花芽分化时,子叶内源Spm(精胺),Spd(亚精胺)含量剧增,其中经KT处理组的子叶,其内源Spd含量较对照组增加2倍多,而Put(腐胺)含量在萌生不定根和营养芽时急剧增加,但到花芽分化时又突然下降,表明内源ZRs,Spd含量高与ZRs/GA1/3比值高有利于西葫芦子叶花芽分化。  相似文献   

18.
Kobayashi等在研究各种有机废水的自然净化时,揭示了光合细菌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分解净化作用[1、2]。继而又发现了光合细菌可以分解、代谢恶臭污水中对动、植物有毒害作用的硫化氢、腐胺、尸胺和其它胺类。以及恶臭污水中活跃生长的光合细菌含有抗病毒的物质,可以钝化和杀灭污水中某些动物和人类的病源病毒[3]。因此,用光合  相似文献   

19.
黄瓜去根苗离体培养条件下多胺对雌花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外源激素KT(激动素)和IAA(吲噪乙酸)对离体黄瓜去根苗内源多胺含量及其雌花形成的影响.在添加KT(3.0 mg/L) IAA(0.01mg/L)的MS培养基上培养的黄瓜去根苗其雌花诱导率占28%.对照组的为0,雌花形成过程中去根苗内源Spd(亚精胺)含量、Spd/Put(亚精胺/腐胺)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高水平的内源Spd和Spd/Put有利于去根苗的雌花形成.添加KT(3.0ms/L) IAA(0.01 mg/L)处理和对照组的Spm(精胺)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雌花诱导率却差别明显.表明内源Spin对去根苗的雌花形成无直接的影响.KT(3.0 mg/L) IAA(0.01 mg/L)处理的DAP(1,3-二氨基丙烷)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外源激素可通过降低多胺的分解代谢水平来促进去根苗的雌花形成,Cad(尸胺)含量早于对照组出现并高于对照组,说明Cad不是雌花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而是该过程中的一种生理代谢物质.  相似文献   

20.
以旱116为材料,研究分蘖期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及多胺含量的影响及与后期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影响叶绿素含量,株高相对增长速率及分蘖数的相对增长速率,通过回归分析,只有分蘖数的相对增长速率被引入方程;在外源精胺(Spm)的处理下,水稻抗旱系数显著增加,叶片中腐胺(Put)、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含量明显上升;在外源鸟嘌呤腙(MGBG)的处理下,水稻抗旱系数明显减小,叶片中Spd及Spm含量明显下降,通过相关分析,叶片中Put、Spd及Spm含量分别与抗旱系数及分蘖数的相对增长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中Put、Spd及Spm含量与后期产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