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7 毫秒
1.
21世纪乃创造性世纪,培养当代学生创造思维是世纪之需要.本文主要介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的途径和措施,融创造教育于化学教育全过程,通过实施创造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巩固理解能力,创造性知识运用能力,创造性实验能力,创造性观察能力,创造性解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创造型人材。  相似文献   

2.
0引言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21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创造”,《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准确理解“创造”的内涵,一个字从不会到会,一个词从不懂到理解、应用,朗读时能根据具体情况恰如其分地演绎感情,都应该承认其中已做出了新的成绩,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创造。  相似文献   

3.
面向2l世纪,高校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开拓型人才,以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根据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对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做重新思考,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去年纪念“五·四”讲话中强调指出:“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对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如何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多维性、复合型人才,已紧迫地提到了我们面前。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马立提出了明确要求:“来自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已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挑战,要求培养大批掌握高新科技,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而关键在于要有高素质的教师。”1.转变教育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方…  相似文献   

5.
面向21世纪,学校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开拓型人才,以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本文对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作重新思考,提出新的任务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19世纪20年代教育家陶行知曾呼吁: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提倡“六大解放”。他明确指出:“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目的是创造出理想的新人,创造出新的天地。”在新一轮课改的今天,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培养学生创造实践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之一。小学科学教学理应顺应时代要求,担负起塑造创造新型人才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创造教育是根据创造学的理论、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种教育。创造学的研究与应用在国外已经比较广泛、深入。我国从 2 0世纪 80年代引入以来 ,也有较大的发展。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创造与创新 ,中华民族也有良好的创造精神。按照创造学的观点 ,创造能力人皆有之 ,人的创造能力可以开发、培养、训练。高校教师有责任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 ,更要注意在教学中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8.
房正宏 《安徽科技》2010,(11):52-53
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有近40年的历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在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是目前国内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探索的一个新领域。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也是两种不同教育质量观的体现。创业教育主要是试图通过改变就业教育思维模式,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岗位的刨造者。所以,这种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地理教学也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从而使之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人才。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前提,是实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和核心。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是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和核心,也是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 一、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创造是个体将一种或多种心智运用到内在与外在的材料上,从而产生某种独特的而且具有人生或文化价值的产品;思维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概括与间接反映的过程。因此,创造性思维可以理解为克服传统思维定势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时具有创造能力,这也是地理创新教育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重点大学的基本特征是向综合性发展、全力发展科学研究、实行世界范围开放式办学、以素质和通才教育为主要目标,21世纪的高等学校必须依靠科研实现高等学校定位提升,因为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主要途径,科研为教材的改革提供最新颖的内容,科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新的时代,师专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与前扎未有的机遇,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下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已势在必行。本通过分析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以及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阐述了发展教育技术的重要性。然后针对我校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这种新的变化对高师的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形体训练能进一步加强人的素质.塑造人体美,培养良好的举止、仪表修养。  相似文献   

13.
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幼儿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美术教师只有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增大幼儿的自主空间,不断激发其创造想象与美术兴趣,发展其创造思维能力,塑造幼儿的良好个性,营造健康宽松的心理环境,才能积极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并最终发展其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网络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预示走向21世纪的世界教育正在出现新的变革趋势,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将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等学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等学校也在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进行怎样培养高级人才的大讨论本.文拟就高等学校如何教会学生学习以及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进行初步探讨.1大学生学习方法养成的途径1.1入学时,加强学生掌握积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比中学生多,相对自由度也大、为适应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应试教育是为应付考试而教和应付考试而学,忽视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学生的偏面发展.现在,这种教育方式已到了非向素质教育转变不可的时候了.首先,应试教育已给中小学生造成了严重后果.有的人书念得很好,考分很高,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格修养很差;有的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创造佳.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高分低能”;有的道格修养好,本事也挺大,可具体太差了.这些,都说明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片面性.其一,它使学生无法得到全面发展.中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开发和培养的极重要时期,在他们身上潜在着将来发展成为各种人才的可能性,这各种可能性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展,变成现实。而这一定的条件,首要的就是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条件.只有对他们进行全面教育,他们的各种潜在的能力才能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发展;只有在他们能力的全面发展中,才能发现和培养他们的特长,使他们成为专门人才。可是应试教育根据升学考试安排课程、组织教学,把所谓副科以各种形式全部挤掉了。其次,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正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提供了先进的科技方法与手段。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将信息技术引进教育。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有利于教学活动的优化组织,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精选和展示,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和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激发师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基础教育领域中反映出的学生应用意识差.创造能力弱的弊端,从数学发展的客观基础。人的基本特性及教育的本质等方面,阐述了“问题解决”在数学教育中的必然性、重要性;指出在数学教育中,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上,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抓好实验是搞好计算机教学的关键.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团队精神,为培养出专业性和复合型人才开辟新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20.
黄智莉 《科技信息》2011,(17):I0285-I0285,I0342
开放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新题型,它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对思雏训练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已愈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兴趣与重视。现对数学开放题的涵义、分类、特征、教育价值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