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文化身份认同与建构中的文化主体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殖民理论视域下的文化身份理论有值得我们研究和发展的地方;但是也有明显的不足,许多理论构想(例如"文化杂交")没有充分意识到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与建构中的主体意识.文化身份只有被放置在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异族文化相互杂陈的关系中,才能进行有效的定位.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建构,应该站在一种开放的民族立场上,在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进行重新定义和创造.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中记录历史,在文学中重新发掘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根源,对确立民族文化身份,传承民族文化记忆的意义重大。全球一体化让不同族裔的文化互相影响、渗透,强势文化不断冲击、侵略弱势文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文学和文字的记忆场来寻找、传递、构建属于本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发扬、重构新的民族文化身份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因此备受学界关注,成为文学与史学交叉研究的创新热点。  相似文献   

3.
广西边疆地区民俗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与社会文化色彩,翻译活动有助于传播壮族及其他少数族裔古老历史及璀璨文化,也是增强边疆地区民族身份认同感的重要途径。然而,民俗文化翻译在边疆民俗文化对外传播中仍是一种派生的语际转换活动,导致标识民族身份的异质性语言文化无法得到较好的彰显与传播,因此采用互补翻译策略既有裨于壮族及其他少数族裔重塑其独特的文化身份,也可促进边疆民俗文化在东西方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与他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阿来与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都以族裔身份书写着体现自己民族生存状态和文化记忆的文学。他们的小说是对民族文化形态、生活形态及人性形态的言说。两位作家把民间文学和宗教元素纳入到小说的创作中,突出了他们的民族性但又透露出隐忧。因为在现代性进程中,自己的民族被强势的外来文明冲击,民族文化在流逝,人性在畸变,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这些导致作家身份认同呈现出一种"非此非彼"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5.
民族风景区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叙事工程.在毕节市梨树镇上小河村,民族风景充当了当代白族身份认同的新载体.它具有强烈的本土意识,通过文化价值、文化延续,乃至文化身份,形成一种民族共享的建构模式,并借此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6.
姓名是社会结构中代表一种血缘关系和区别个人的标志符号。它带有某一民族的印记,与该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是该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但往往又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汉民族和英美民族的姓名就是这样。通过汉英姓名的结构及历史渊源的对比分析,可以使学习者了解中西文化中的一些差异,使其在语言学习中增强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法国的殖民统治下,新兴的老挝精英阶层时常感慨于老挝没有自己主体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他们迫切希望老挝能有独立、统一的身份符号。20世纪上半叶,菲特萨拉特王子首次提出建构民族国家身份的构想,随后,在王子等人的倡导下,老挝精英阶层利用法国"去暹罗化"举措的间隙,开展了对民族国家身份的建构运动,其内容包括了文化、宗教、民族三种身份的建构,共同奠定了老挝民族国家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学者杜波依斯用“双重意识”概念来解释黑人经验,它指的是非裔美国黑人的两种种族和两种文化身份,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社会、文化上的分裂状态。通过美国黑人文学三次高潮中“双重意识”的不同体现,生动地表现了美国黑人的双重性以及黑人作家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只有通过对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正确地“确认身份”。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多元文化成为当下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不同的文化主体在交往过程中不断出现碰撞与冲突,在碰撞与冲突中个体基于对本民族文化与他者的价值判断做出认异和认同的行为。当下,中国面临着多层次的文化认同问题,文化迷失、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成为民族国家的重大实际问题。从国内、国际两个视角出发,建构开放性的文化认同是解决文化认同问题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0.
徐鹏 《科技信息》2007,(25):276-276
有科学家预言,在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者是自我,是文化身份的确立。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恰恰需要民族化和地方化,因为只有文化民族品格的象征。所以在21世纪,文化不仅仅意味着策略的战略,文化更意味着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交际活动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旨在将学习者培养成为能够适应不同文化的复杂性并且身兼多重身份的跨文化者,从而避免基于自身身份理解他人的定式,不至于使跨文化交际产生误解,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而掌握跨文化交际策略是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尽可能避免这一误解发生的有效措施.想要有效地实施跨文化交际,必须要懂得一定的策略,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马学勤 《科技信息》2012,(26):209+211-209,211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年龄、性别、所处的社会阶层、民族同一性以及社会环境等都是影响二语习得的社会因素。本文从民族同一性的角度出发,阐明了文化学习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及文化学习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时容易忽略祖国文化,采用电影剪辑技术与任务教学法相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做不但能够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强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摄取外国文化营养的同时,能发扬和继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王敏 《枣庄师专学报》2015,32(1):128-130
郭兰英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是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民间艺术成功的典范。对郭兰英艺术道路的研究是在继承中发展我国民族声乐的必要环节,也能够为致力于我国民族声乐学习者提供发展道路上的指向标,并进一步增强我们对传统艺术的认识能力和借鉴意识,使我国的民族文化在继承中达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日本动漫文化对日语学习者的影响,并从加强动漫文化在日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培养日语教师运用动漫文化辅佐教学的意识;正确认清日本动漫文化,努力发展本国动漫产业;强化民族观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日语学习者水平与认识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试论民族文化心理对语言若干层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任何语言都能反映某种文化的特征。在跨文化交际中,民族文化心理对语言的影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对语言的若干层面:词汇、语用规则、交际风格进行了分析,说明民族文化心理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外语学习者也能够通过研究民族文化心理更好地掌握和学习外语。  相似文献   

17.
刘三姐山歌文化为壮民族建构了一个巨大的身份、民族和文化的非对抗性的认同空间,这一文化认同空间决定了壮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及和平共处的历史与现状。它不仅是刘三姐山歌文化富有生命力的深层底蕴,亦为解决当今世界的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化冲突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显示了对当代美国黑人身份属性的担忧,从而展示了美国黑人在黑白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中所经历的困境。本文努力尝试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小说《所罗门之歌》中不同的黑人对自己黑人文化身份的认同过程,使读者们能够重新认识黑人文化的前景。本文观点认为:黑人成员只有回归自己的黑人文化传统,立足过去,面对现实,抵制在当今社会使其文化沦落的"边缘文化"地位,才能弘扬黑人的民族文化,重塑民族自豪感,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摆脱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9.
民族体育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具备保护作用、身份识别、美化生活作用,而且蕴涵着民族精神、文化、生活习惯、社会制度等多种内涵。我国民族体育服饰经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保护与改革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将以保安族为例 ,尝试探讨国家建构过程中人们的身份意识发生的变化 ,并认为民族(minzu)是中国特有的介于传统族群与现代国民身份之间的本土概念。“民族”(nation)不是本土概念 ,人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并不具备民族身份 (neithernationalitynorminzu)。这种身份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深入社会 ,为人们所意识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