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审美对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是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美学原理》和彩色插图本《美在意象》中,叶朗教授提出"美在意象","不存在外在于人的美",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美与美感是同一的;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一个客体的价值正在于它的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主体的审美体验",可他又用现象学悬搁的方法存而不论,这样叶朗教授所构建的现代美学体系就必然存在巨大的矛盾,因而是不符合审美活动实际的。马克思的审美对象论是自然向人生成的审美对象论。客体和对象都是外在的,它们都具有可能或现实的"使人愉快"的审美性质;审美活动是由对象自由悦人的感性形式引发审美主体全身心投入的情感活动。  相似文献   

2.
冰雪作为传统的审美元素符号,在张岱诗文中呈现出多样的审美形态,具有自然属性与精神属性。张岱赋予冰雪意象双重美学意蕴,冰雪即是他审美趣味与精神品格的外化,又是他避兵山居时悲凉心境的写照。国破家亡前后时代语境的剧变造成张岱对冰雪审美倾向的差异,而这种审美反差折射出他不可言状的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3.
本通过对朱光潜艺观的透视,发现具有纯粹审美经验的庄子美学真正构成了朱光潜学术的机制。庄子美学重视事物内在的生命意志,而不是外在的道德客体,并重视“心与物欲”的审美直觉。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与朱光潜的艺观相契合,并构成其基本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4.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西方很盛行。对此,英国新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进行了无情驳斥。伊格尔顿倡导唯物主义美学现,认为人类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建立的一种联系方式——它反映的是审美主体向审美客体的"切近"。他还高度肯定马克思追求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统一和要求将"伦理"审美化的美学思想,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关于文化和文明的理论——它立足于现实,但总是向着崇高的理想攀越,内含崇高的伦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美学命题,同样也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审美标准之一。古典文论及书论中涉及大量意象、意境的论述,使之形成了文论与书论在意象审美观中的契合,这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是极为特殊的现象。将意象置于传统文论与书论的边缘语境中,融汇文论与书论的共通之处,能够理清意象审美在传统文论与书论中的契合点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审美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审美时的主体心态,是审美关系得以成立的关键。在中国独特的化土壤上产生的发达的心理美学思想,具有和西方美学明显不同的特点,它主要包括三个理论层面,三大致形成一种由此及彼渐进深入的心灵程序,虚静是体验的发端,“游”是体验的展开,而物化是由此而达到的高峰体验。从虚静的“一”到物化的“一”,不是心理的大循环,而是审美的飞升,在活泼泼的生命运动中“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相似文献   

7.
同西方偏于再现、摹仿、理智的美学双峰对峙的我国古典美学,偏于表现、表情。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写意。写意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法则,它要求艺术家抓住并突出客体与主体相契合的某些特征,以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及审美理想,抒写艺术家的主观感情、意兴,而不是写实地再现客观对象。作为我国传统艺术之一的说唱艺术,同我国的传统音乐、诗词、书法、绘画比起  相似文献   

8.
<正> 一我们认为,审美是瞬时场审美向差距场审美运动的微观心理过程。1912年,瑞士美学家布洛发表了著名的美学论文《“心理距离”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提出了审美“心理距离说”的学说。布洛的学说发展了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说”,是审美超功利说的集中体现。他把“心理距离”看成是“‘美感’的一种显著特征”,当作审美的一条基本原则,提出距离是“通过把对象及其影响同某人的自我分离开来”而获得的。他认为“距离说却提供了一种运用简单而意义深远的区别:适意是一种无距离的快感。美,最广泛的审美价值.没有间隔就不可能成立”。在他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独特的抒情传统与表意文字媒介,使得意象这个范畴始终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据一个重要的关键地位。从先秦诸子关于意与象关系的哲学思辨到刘勰的意象理论的提出,一直发展到主宰中国文坛的审美意境论,形成中国古代审美意象理论逐渐深化的轨迹。而西方的意象理论成熟较晚,在西方美学史上,对审美意象范畴的真正重视,应该从康德关于审美主体性的阐发开始,随着二十世纪现代审美心理学的勃兴,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泛滥和“意象”派诗人的鼓吹,审美意象逐渐成为现代西方美学的一个流行概念。值此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10.
意境的创造,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追求。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为中心的“现代派”诗歌,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诗艺,以中国艺术传统固有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为基础,在现代新诗中重构东方式现代诗的意境。首先表现为对意象的注重。运用感性形象烘托暗示人类心灵情思,摈弃架空的理想抒情。在意象选择上表现出浓郁的古典特色,创造了不言情而情自无已的诗歌境界;同时在意境构建中承继传统意境创造中的悟觉思维:以象为基础、情为中介、理趣为归宿。达到“诗情智化”,是对古典诗歌精髓继承中的现代性超越。  相似文献   

11.
审美对象存在方式的具体含义可以逻辑地表述为:“自在-自为-为我们”的“准主体”。与此相应,纯粹知觉主体则是一个“自为-自在-为对象”的“准客体”。在审美对象与知觉主体“自在-自为”的整体层面上,两者互为主体,互为客体。从这样一个角度看,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两者之间的可逆性的辩证关系实则是主体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就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进行探讨。学生是语文学习中的审美主体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对他们渗透美学知识和培养审美能力 ;教师是另一个审美主体 ,因为教师要先对教材进行审美 ,并经过再创造 ,然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 ,审美客体除了教材、教学形式、教师之外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的论断 ,由于学生“理智地”、“能动地、现实地复现”了教师的本质力量 ,所以反过来也是教师的审美对象。上述几个方面的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其地位是相对的 ,师生互为审美主、客体 ,并通过教材和教学形式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音乐审美活动实际上衍生了一个虚拟的镜像时空,它由审美主体、主体间性/间位主体和审美客体所构成,彼此能够进行交目,性的对象表征与价值映射,且与镜外的现实世界发生坐标转换与兼容混成。凭借镜像平台,主体可以从容展开历时空、共时空和超时空的价值体验,能够摄取形而下、形而中和形而上的妙象奥理,还能借此创构感性化的审美表象、知性化的范畴概象和理性化的观念意象。  相似文献   

14.
审美活动的发生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双向的作用。表现在主体则为审美态度,表现在客体则为审美诱导。审美态度与工作态度的功利性(意志)、科学性(理性)相对立,审美态度是非功利的,感性的。功利悬置是审美态度产生的前提。审美客体的作用在审美诱导。就自然审美来说,奇与险的风景具有极大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学是人学”的角度梳理当代文学50年的发展,认为当代文学所表现的人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政治性(神性)的人;真善美的人;非理性的假丑恶的人;日常生存中的俗人;感性欲望中沉浮的人。与此相应,当代文学的审美风尚也依次发生了这样的嬗变:政治伦理美学、人性论美学、审丑的现代主义美学、生存论美学、感性美学。当代文学审美风尚的变化是对人的认识的变化差不多同步进行的。对人的认识的更新,是新的审美表现方式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6.
审美创造主体论是巴赫金美学思想的核心 ,涵义结构复杂 ,但这个结构整体上却有鲜明的特征 :一体双义。他既是外位整体的审美观照者 /创造者 ,又因对他者的当下直观产生交互性的同情体验而成为一个形象化的客体性人物。反映在作品创造中 ,一方面他是一个不可论定者 ,同时又客体化为两付“面具” ,成为叙述人和主人公 ;另一方面 ,读者从作品整体的形式中能感受到他把握语言的艺术功力 ,而这一能力却来自大时代文化史的形塑  相似文献   

17.
意象造型的"意象"是画家主观的审美意念与客观的事物形象的统一体,是主体的"意"和客体的"象"的复合物.意象造型",就是画家不满足于停留在对客观物象的自然描绘上,而把所表现的自然物象的形经过画家主观审美加工提炼而变为意识中的形,即以意造型.  相似文献   

18.
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理论家马尔库塞反对西方现代社会对个体的压抑,强烈批判西方现代文明社会对人的异化从而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高扬人的个性自由,提出用“新感性”美学作为救世良方,通过艺术和审美培养出健全的、多向度的人。他的美学思想呈现出激进的批判性、强烈的主体性和鲜明的浪漫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论审美思维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美学教父”鲍姆嘉敦提出的“埃斯特惕克”,把美学规定为感性学。后来的许多美学家都把审美看作感性直观甚至纯粹直觉性的活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和排斥理性在审美中的地位。从这样的观点看审美,思维在其中的作用也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了。但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实际,已经证明这种观点和态度的悖谬;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趋势,更要求纠正既往的偏见。随着人类对外部宇宙和内部宇宙以及两者关系的认识愈来愈深入,人们不再满足于把  相似文献   

20.
身体视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视点.从身体的视点重新读解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可行的.马克思关注的是身体而不仅仅是肉体,马克思理论中的身体话语不同于一般的人本主义或庸俗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感性、异化、崇高、解放、审美等基本范畴实际上是密不可分地统一在身体这一基础上的.马克思从身体出发思考问题的视角也影响了他对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认识,使他的美学体系呈现出一种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